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5节

  3类对应北温带绝大多数空域的积冰情况,满足这一要求的飞机基本可以在所有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安全飞行。

  而4类防冰能力则相当于附加题,只有预计需要在更严重积冰风险环境中使用的飞机才需要完成。

  塔台指挥员回头看向站在身后的常浩南。

  后者迟疑了几秒钟时间,然后点了点头。

  “试飞计划批准!”

  ……

  在收到计划批准的消息之后,两架飞机调转方向,一头扎进了浓密的云层之中。

  很快,飞机表面就结上了一层致密的薄冰,挡住了所有人看向外面的视线。

  正常情况下,飞机都会特地避开这种显然十分危险的空域,因此无论是对于随机起飞的工程师,还是身经百战的试飞员而言,这都是可以说是一次相当特别的体验。

  尤其是运8机头部分的领航员舱,270°的视野完全处在冰层包裹之中,领航员报告说自己仿佛处在爱斯基摩人的冰屋里面一般。

  不过随着冰层越来越厚,刚刚的新鲜感逐渐过去,飞行员已经感觉飞机变得越来越难以操纵。

  后面的机舱里,林国范正紧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画面,生怕看错了积冰厚度标尺的位置。

  根据常浩南之前进行的模拟,在正常构型水平飞行的状态下,飞机机翼未防护前缘的积冰厚度应该达到7cm,才算达到测试标准。

  “积冰状况已经满足要求,开始进行机动飞行试验!”

  由于云层中无法和塔台沟通,因此只能由林国范来给两架飞机一起下达指令。

  “等等……这太疯狂了。”

  无线电中传来了科伦坡的声音:

  “我刚刚在电脑上看到,外界大气中的水含量已经超过4g/m了!这……这比FAA规定的数据高出了4倍!”

  “你说的没错,科伦坡先生,可我们不是FAA,我们是CCAR。”

  林国范对着手中的话筒说道。

  “但是……但是为什么要这么极限?除了暴风雪天气之外根本不会有这么极端的情况,而暴风雪天本来也不可能让飞机起飞!”

  科伦坡的声音中带上了一些颤抖,似乎他此刻已经有点后悔跟着上来了。

  “当然是为了安全,放心吧,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防除冰系统,可以保证你的安全。”

  “而且,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我们总不可能把你从机舱里丢出去。”

  林国范说完之后没有再搭理科伦坡,而是直接下令道:

  “开始水平稳定盘旋。”

  两架飞机的飞行员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舵面,让飞机开始向右进行40°坡度的稳定盘旋。

  “我……我看到这架飞机的机翼抖振幅度很大,真……真的没问题么?”

  新舟60机舱里面的科伦坡面色惨白地向旁边的机械师问道。

  后者一脸淡定地抬头朝另外一个摄像头的屏幕瞄了一眼,然后又重新看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没关系,那是我们的主动颤振控制系统在起作用。”

  “主动颤振控制?”

  或许是因为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寒冷,今天的科伦坡显得格外健谈:“”

  “对,就像……呃,就像主动降噪一样,利用可控的颤振来抵消不可控的颤振,这也是我们新舟60的核心技术。难道你没看过我们飞机的宣传手册么,上面都写了的。”

  “谁会去看那种广告性质的东西,你们大概是第一个把宣传手册和飞行手册搞成同一种东西的飞机制造商……”

  科伦坡的牙齿已经开始打战。

  “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少东西要跟你们学……”

  与此同时,另一架飞机上的林国范已经操作高速摄像机抓拍到了所需的全部积冰生长画面。

  跟之前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对比,几乎完全一致。

  “呼——”

  他长舒了一口气。

  要说跟机起飞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

  实际上一直到刚才抓拍积冰情况的时候,林国范都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

  不过,飞机防除冰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对不同位置积冰严重程度的模拟,既然模拟结果没有问题,那就说明整套除冰装置应该也没有问题。

  “盘旋飞行滚转科目结束,打开全部除冰系统!”

  ……

  由于已经近半个小时无法和机组取得联络,南郑机场塔台里面的气氛有些焦躁。

  每一秒都如同一个小时那样漫长

  对防除冰系统有信心是一回事,但听不到飞行员的声音总归让人心里没底。

  尤其是担心丈夫的祝兰,已经如同雕塑一样在角落里站了很长时间。

  “01号机报告。”

  突如其来的清晰对话声让所有人都面色一喜。

  “着陆构型、待机构型和进场构型下的机动试飞程序已经完成,防除冰系统工作正常,完全符合试飞合格判据,我双机编队准备返航!”

  靠在墙边的祝兰整个人骤然放松,直接软倒在了旁边的沙发上。

  最近半个多月来始终紧绷着神经的梁绍修也是彻底放下心来,叫来了旁边的副手:

  “通知制造车间,以最快的速度给另外三架运8J换上新的防除冰系统,绝对不能耽误装备的定型时间表!”

  而常浩南,则是把目光投向了总装车间的方向。

  那里停着另外几架等待交付的运8F平台。

  他站在塔台的落地窗前,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呢喃道:

  “如此这般,原来历史上的惨剧应该不会再发生了吧……”

第162章 中距空空弹

  和涡喷14地面测试时候的情况差不多,在运8和新舟60完成防除冰能力试飞科目之后,要想把暂行标准转正,变成真正的国标,还有很多案头工作要做。

  不过这些事情自然有科工委方面的标准审定人员完成,对于常浩南而言,他在182厂这边的任务就算是结束了。

  于是自然结冰试验顺利结束的第二天,他便带着系统奖励的70点科研点数、500点理论经验以及182厂方面提供的两万元现金奖励坐上了前往鼎新的飞机——

  尽管已经决定要参与611所那边的两个项目,但凡事总得有始有终。

  八三工程的05号原型机已经下线开始试飞,眼瞅着到了歼8C设计定型的最关键阶段,于公于私他都不能在这个时候抽身走人。

  至于为什么是鼎新而不是直接回盛京,则是因为歼8C在设计定型之前的最后一个试飞科目就是武器系统验证。

  而负责导弹测试工作的国家武器鉴定靶场就位于鼎新,后来这里也因此而被称作“华夏的51区”。

  当常浩南乘坐的飞机降落在肃州机场,并经过滑行最终稳稳停在停机位上的时候,舷窗外面浩浩荡荡的接机人群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除了杨奉畑、阎忠诚、钟世宏这些盛京方面的老熟人之外,似乎还有很多之前从未见过的人。

  从衣着打扮来看,他们甚至不像是航空工业系统的成员。

  “小常同志,欢迎回来!”

  杨奉畑走上前来,紧紧握住了常浩南的手,随后又上下打量了一番:

  “要不是这次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同志们专门发函表达感谢,我们还不知道你在控制科学领域也有这么深的研究,深藏不露啊。”

  听到这句话的后者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旁边那些陌生面孔应该是航天系统的同志。

  搞导弹的。

  之前在跟徐洋合著那篇有关差分进化和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论文的时候,常浩南就考虑过里面的内容会对我国制导武器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毕竟在航空系统内部各厂所之间相互借调协助解决问题还算正常,但要想在八三工程挂名的同时再直接跳到航天系统,确实没什么可操作性。

  一方面眼下这个年代各系统之间的条块分割尚且比较严重,另一方面……

  哪怕搁在大洋彼岸,一个人要想同时在洛马和波音两家公司担任核心技术类职务,恐怕也不大可能获得允许。

  所以这也是目前分身乏术的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只不过,航天工业总公司方面的效率确实远远超过了常浩南的预期。

  毕竟距离他上次给徐洋写回信才两个半月的时间,这中间再刨去后者投稿和杂志编辑审核的时间,哪怕从论文被录用而非见刊开始算,到现在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功夫。

  这霹雳11就被搞出来了?

  不过常浩南的疑惑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周围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他很快得知了事情的全貌。

  就在一周之前,沪市机械电子二局联系到了601所,表示他们已经解决了困扰霹雳11多年的视线角速度率信号提取不准,以及弹机距离较远时,直波杂散信号严重影响回波探测灵敏度的问题。

  简单来说,过去存在的这两个毛病一个会导致打不准——制导误差过大,另一个会导致打不远——半主动雷达制导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管,因此与载机失去联系的导弹会直接进入自毁程序。

  意大利人做生意算是比较讲究的,尽管华夏方面最终只采购了两批不到80枚阿斯派德空空导弹,但阿莱尼亚公司的技术人员还是转让了与弹体、推进剂和战斗部相关的不少技术资料。

  实际上控制系统和导引头的资料也有,但我们毕竟是要仿制霹雳11而不是复刻意大利的阿斯派德,适配的雷达火控都是我们自己的,这个东西自然不可能照抄,也就成了唯一需要技术攻关的部分。

  过去几年间,机械电子二局和607所也已经解决了连续波照射器(CWI)噪声过大、导引头获取目标信息时间过长、弹机数据交联稳定性较差等一系列基础问题。

  总之,就剩下上面所说的两块硬骨头了。

  所以常浩南和徐洋发表的那篇论文对于机电二局的同志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直接就让已经拖了8年之久的阿斯派德仿制工程见到了曙光。

  也难怪他们发一封感谢函还不够,又派了这看上去足有近百人的队伍来阎良直接参与打靶实验。

  跟一众人等寒暄过后,常浩南总算是在试飞院的机棚旁边看到了正在进行弹机匹配测试的霹雳11。

  一字排开,总共10枚。

  搁在以前,这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歼8能用的阿斯派德现在总共只剩下不到60发,目前只能适配苏27SK的R27E,也就到货了一百多枚,加在一起最多二百出头的数量。

  一个靶试就要用掉10发?

  笑死,这种要求但凡敢提,空军首长就敢跳楼给你看。

  所以之前咱们进行过的三次中距弹打靶试验,总共也就打出去了11发导弹。

首节 上一节 11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