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78节

  当然了,人家举办庆功宴的初衷也不是让伱谈事情就是了……

  常浩南和阎忠诚的这一桌仍然都是航空工业的老熟人们。

  此外还有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独苗徐洋。

  一群人按照桌子上摆好的姓名牌分别落座。

  “阎总,现在涡喷14已经定型了,您下一步有没有接手太行项目的想法?”

  说话的是目前抓总负责十一号工程项目整体的罗扬。

  这一位的名字对于重生过的常浩南来说自然是如雷贯耳的。

  上一世,在随舰胜利完成华夏首次航母舰载机着舰任务回港之后,身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扬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而因公殉职。

  当然,目前的1997年,他还正处在最年富力强的状态:

  “根据协议,十一号工程里面不包括配套的AL31F发动机,我们寻思着既然以后这个飞机就要变成我们自己的歼11了,那一直从俄国人那边进口航发也不是个事,包我想十号工程那边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最好能像歼8C一样同步换装国产动力,这样我们也好针对飞机做一些针对性的改进。”

  对于负责项目总体的罗扬来说,这些事情当然最好是能一步到位地完成,省的以后再费二遍事,所以他对于国产第三代大推涡扇10的进度相当在意。

  不过阎忠诚却摆了摆手:

  “太行项目我应该不会直接参与,现在岁数大了,加上老伤复发,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了。”

  他之前在做发动机测试的时候受过重伤,年轻的时候没感觉,但随着年龄渐长,一些顽疾已经逐渐显现了出来,尤其到了秋冬季节更甚:

  “我计划后面继续搞一搞航改燃的项目,发挥一些余热就好了。”

  相比于几乎要完全重起炉灶(实际上连炉灶起到哪里,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炉灶都还没确定)的涡扇10,航改燃项目的工作强度要低得多,并且实际上也更加贴近阎忠诚过去更擅长的研究方向。

  罗扬和孙琮二人都露出了有些可惜的表情,不过看到坐在旁边的常浩南时,倒也又稍稍松了一口气。

  哪怕他们并不负责搞航空动力,但对于这个年轻人在昆仑发动机定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还是有数的。

  而且十一号工程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优势。

  就是苏27这个飞机的进气道底子非常好,加上飞机本身的体积又大,所以留出来了相当充足的换发空间。

  此外双发飞机本身就有着更高的安全余量。

  总之只要最终拿出来的成品不要过于离奇,他们就可以先怼上去试试,实在不行甚至可以考虑同时装一台AL31F和一台涡扇10,这样就算后者真出点小问题也不至于导致太严重的后果……

  “说起航改燃机,刚刚刘老正好也提过,不知道涡喷14核心机的改装进度怎么样?”

  孙琮也没有继续揪着涡扇10的话题不放,而是顺势问起了燃气轮机的事情。

  “我们已经搞出来了一个初始版的原型机给701所做测试……”

  阎忠诚只好先把刚刚跟的话再重新说一遍,然后才继续补充道:

  “我们最终的计划是去掉原有的低压部件,重新设计一个低压压气机和低压涡轮,再直接带动负载,这样可以减小燃机的体积,并且提高燃油经济性,对于全燃动力的舰艇来说非常有用。不过,要做出这个最终版本的设计,就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已经通过初步的数值计算找到了几个候选方案,后面就是分别优化然后对比性能了。”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徐洋从刚刚见到常浩南等人进入宴会厅就没有开过口,只是静静地听着其他人的对话。

  搁在往常参与中科院内部类似活动的时候,她倒也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怎么主动参与话题。

  但是今天,尤其是看着被自己视为有价值合作对象的常浩南也时不时开口参与讨论,徐洋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游离于话题之外似乎有些不太好。

  正巧,刚刚才说到有关数值计算的内容。

  是她所擅长的方向。

第241章 航改燃也是有难度的(下)

  “在数值计算这方面,需要我们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助的话,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超算资源。”

  徐洋的声音对于除了常浩南以外的所有人都很陌生。

  因此阎忠诚看向对面愣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

  “有超算资源的话当然好,不过影响我们进度的关键倒不是计算量,而是软件功能和算法方面的限制。”

  这下徐洋反倒真的来了兴致:

  “怎么说?”

  “航改燃机虽说核心部分都是现成的,但船用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在使用环境、性能取舍、成本控制之类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也不是完全照抄就行了。”

  因为在座的都是自己人,阎忠诚回答得倒也十分完整:

  “比如军舰对于噪音和振动都会有严格的要求,尤其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目标的情况下会更加严格,而航发在这方面的限制就要相对小一些。”

  “再比如军舰可能长时间在极地高寒水域航行,燃气轮机进气口必须要克服结冰环境,而喷气式飞机由于速度足够快,则几乎不需要考虑这种问题。”

  “这部分工作同时涉及到声振、热力、热声等十几种多物理场耦合作用,要想通过目前的仿真建模软件实现精确计算……一方面难度会很大,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我们国家超算的计算速度,耗费的时间恐怕比按照老办法造几个样机出来还要长。”

  “而且这还只是设计阶段本身面临的问题,好的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后续生产、维护、修理工作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因为燃机对于自重不敏感而对于寿命和成本敏感,所以黎明厂计划用1Cr16Ni2MoN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锻方式生产叶片,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像航发那样只注重性能,还要考虑到叶片尺寸和形状对于工艺的适应能力,否则就是给制造厂方面出难题。”

  “热锻过程中,材料的变形、传热和组织演化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限单元法在需要充分考虑微观组织影响的热锻造工艺中的应用,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综合作用过程……”

  阎忠诚不愧是国内计算机仿真领域的早期探索者之一,尽管由于之前长时间接触不到国际顶尖的经验而有点被时代甩开了,但真要做起来,也仍然能把工作梳理得条理清晰思路明确。

  这一大段话先是把徐洋说得一愣,然后迅速激发了她的斗志。

  主动提出帮忙却不被需要,对于徐洋来说绝对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虽然目前的软件和算法都不支持这种复杂多物理场的模拟,但还是有不少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的……”

  她本以为自己抛出这个话题之后可以吸引到其它人,尤其是常浩南的好奇心。

  但大家似乎都对此反响平平,而正主更是低头无意识地摆弄着筷子在那愣神。

  最后还是阎忠诚接过了话题才没有冷场:

  “我知道应该怎么把这些问题拆分成普通的单场或者双物理场耦合去解决,但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来进行建模和写代码,对计算量的硬性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

  “这……”

  徐洋有点没想到,面前这个看上去有六十来岁的人竟然还有这种能力。

  她实际上是个很纯粹的人,因此顿时对阎忠诚肃然起敬:

  “您对多物理场建模这方面也有研究?”

  “谈不上什么研究,我在英国访学的年代还没有这些技术,所以也没学到。”

  阎忠诚说到这里,把目光投向了徐洋的旁边:

  “实际上这还要常浩南同志在之前对涡喷14的设计改进工作中留下的经验,以及完整的笔记,我这段时间也算利用职务之便,经常拿过来看和想,也就逐渐领悟了些更进一步的东西。”

  “常博士?”

  这倒是有些出乎徐洋的意料之外了。

  常浩南的水平她当然是清楚的,但自己有能力是一回事,能教导或者启发别人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往往越是天才的人,越是不擅长这方面。

  类似于让乔丹去当教练——

  你只要起跳,然后等对手落下去再投篮就可以了。

  本来正在神游的常浩南突然听到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便下意识地抬起头:

  “怎么了?”

  “不知道常博士你对这类多物理场的仿真建模计算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虽然现在这个场合有些不够学术,但徐洋还是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想听听对方的思路。

  一方面是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有点想要看看两个人谁在这方面更擅长的心态在。

  然而常浩南直接摇了摇头:

  “具体的想法没有,因为目前的工具实际上只支持二维场的模拟,无论用多么精妙的办法拆分具体问题,都会导致很多变量被忽略,结果的精度也就可想而知,后续还要大量靠实验数据和经验进行调整。”

  刚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徐洋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有些失望。

  但冥冥中的直觉告诉她,常浩南的话应该还没说完。

  果然,停顿了一瞬间之后,后者又继续说道;

  “比如通过双曲线来表达流变应力的经典唯象模型,还有将材料参数表达为多项式的高温流变应力模型,都只是纯数学模型,没有考虑金属材料变形过程中的微观机制,只考虑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以及应变量等宏观变形参数对于流变应力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一种材料,哪怕只是其中一种元素组分发生变化,都要全部重头再来。”

  “我在想的是,能否找到一种办法,至少从物理的角度出发,描述同一类材料的热变形行为,以及更进一步地,开发一种新的工具,我是指一种软件,实现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比如对刚刚说到的马氏体不锈钢建立变形-温度-组织演变的耦合分析系统,这样就可以无需拆分,同时研究变形参数对温度场、应变场及微观组织场的影响,对于实际的生产工艺设计和优化明显要更有指导意义。”

  “啊这……”

  徐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甩开了。

  就好像在那颗影响了物理学的苹果树下面,她还在忙着捡苹果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了……

第242章 在关键技术上要有底线思维

  “所以……常博士你在这方面已经有计划了?”

  徐洋的声音有些干涩,但是她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如果对方刚刚提到的想法能够成真,那绝对会引发数值计算应用领域的一次大地震。

  “计划还谈不上,只能说有一些初步的思路,距离计划还有点远,需要补齐一些理论和实验的空白才行。”

  常浩南摇了摇头,哪怕有系统的帮忙,他也还不至于牛逼到那种程度。

  这应该会是一个略显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毕竟要是单靠他一个人,或者周围几个人来做实验收集数据,那恐怕到下辈子都优化不出来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搞出一个最基础的版本,然后再靠整个行业内的力量提供反馈,一步步进行升级……

  好像跟他重生之前某些车企的思路差不多。

  新车发布会全是饼,所有功能都得等OTA。

  咳咳……

  总之,尽管在车圈存在一定争议,但这个套路本身是没问题的。

  随着软件的功能愈发复杂,想要一步到位地发布一个所谓“完整版”在技术和成本上都逐渐变得不可行,与其强行上一个功能全面但可靠性稀烂的半成品,不如先专精于打磨几个特定的模块,赚到用户和口碑之后再逐渐扩张。

  而他只不过是稍微借鉴了一下二十几年后的互联网思维罢了。

  “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仿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个空白,就我所知,只有少数几个学校内部有一些很简单的工具包,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话,绝对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大事!”

首节 上一节 178/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