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4节

  所以情况总结起来就是……

  我还没出力,伱就倒下了.jpg

  拜托,你很弱诶.png

  当然如果这些被黄志强知道了的话,恐怕更是要气到吐血了。

  毕竟这种感觉就跟在洞房花烛夜,丈夫已经折腾到精疲力尽,但妻子却以为还没开始差不多……

  总之就是奇耻大辱。

  不过这个时候,刚刚从两眼发黑中恢复过来的黄志强还顾不得思考这些,他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

  去找刘洪波理论一番!

  然而当他一路狂奔到刘洪波的办公室,并且几乎是以质问的语气询问对方,为何自己的课程设计只拿了59分的时候,后者却并没有开口回答,只是放下了手中的铅笔,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急火攻心之下,黄志强哪有那个闲心去思考这个眼神的含义?

  况且他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觉得刘洪波根本看不懂他的设计,此时又怎么可能往别的地方去想。

  因此这份沉默自然而然地被他理解为了心虚。

  “刘老师,我需要一个解释,那次展示课上我们组的表现整个93级飞机系的同学都看到了,要不我们去找同学们评评理,看看我们的设计到底是不是应该只拿59分!”

  自认为已经占据优势的黄志强更加气势汹汹地说道。

  看着对方如此表现,刘洪波内心长叹了口气,同时也有点庆幸。

  如果不是那天杜义山看出了那份课程设计的端倪,他大概率就会把这样一个心理扭曲的学生招进课题组。

  就算这个人确实有一定能耐,那也是后患无穷。

  “去找同学们评理,我倒是无所谓。”

  刘洪波站起身,走到旁边的柜子边,翻出了黄志强的那份课程设计,放在办公桌上,然后又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包着绿色书皮的书。

  “但你可要想好,如果这件事情抖落出去,可能就未必只是一门课59分这么简单了。”

  说完这句话,他把那本书打开并翻到最后,跟刚才找出来的课程设计说明放到了一起。

  看到书中内容的那一瞬,黄志强的脸色瞬间从通红变成了苍白。

第37章 歼E总设计师的震惊【求追读】

  第37章 歼7E总设计师的震惊【求追读】

  这天的稍晚些时候,蓉城,611研究所内。

  59岁的飞机设计师卢育英刚刚吃完晚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作为歼7E飞机的总设计师,他如今已经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种歼7的深度改进型深受部队好评,并且很快就可能出口到其它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

  卢育英自己也对这个型号颇为满意。

  但满意不代表满足,随着歼7E的定型收尾工作结束,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歼7进行下一步的改进了。

  作为611所的一员,他当然清楚十号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但无论是从预防项目风险的角度,还是单从出口的角度考虑,歼7都还有继续改下去的潜力。

  不过在改进思路这块,卢育英却犯了难。

  毫无疑问,如今已经是90年代下半叶,继续搞昼间战斗机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

  但是之前跟歼7E同步搞的全天候型号歼7C/D却并不成功,部队的评价甚至还不如前者。

  所以靠放大机体、牺牲机动性换取极为有限的超视距探测能力这条路……

  走不通!

  因此卢育英很快开始考虑全新的设计思路。

  把机头空间腾出来安装雷达,进气道则放到其它地方去。

  但尝试了几种方案之后,要么是性能无法达标,要么是改动幅度太大,总之都不太能让他满意。

  最近几个月的时间卢育英正在研究一种下颌进气的方式,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设计难度却不小。

  机头部分的雷达罩会对迎面来流产生干扰,影响进气道的正常工作。

  大多数设计草案甚至都没能走到完稿。

  仅有的一个相对较成功的独苗,吹过几次风洞之后,发现在某些特定速度和攻角下的进气畸变甚至能突破0.3,这无疑会让WP13F发动机本就不太充裕的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

  现在吃完饭回来加班,也正是为了这件事情。

  就在卢育英掏出钥匙准备开门的时候,他注意到门口墙上的信箱里塞着一个信封。

  拿出来一看,牛皮纸上面印着几个大字:

  《航空学报》编辑组。

  作为这本杂志的审稿人之一,他每年自然是会有一些审稿任务需要完成的。

  卢育英对审稿并不排斥,也从不拖延,每每收到稿件都会尽量在第一时间看完。

  这次他也不准备破例。

  只是可惜这一整个晚上怕是又无法推进手头的工作了。

  “唉……”

  卢育英叹了口气,拿着信封走进办公室。

  给自己倒了杯水之后,他回到办公桌前。

  点亮台灯,再慢条斯理地把信封拆开。

  《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

  看到题目的一瞬间,他甚至愣了一下——他还以为在看自己手下设计人员交上来的报告。

  “有点意思……”

  卢育英顿时打起了精神。

  毕竟这也正好是自己目前在研究的东西。

  他下意识翻到最后一页确认了一下,发现作者来自京航大学。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一个人,常浩南……”

  一个没听说过的名字,卢育英摇了摇头。

  京航几个水平比较高的教授他至少都听说过。

  看来这大概率是一篇普普通通甚至有点水的论文。

  毕竟航空学报的主办方之一就是京航。

  自己学校的人投稿,编辑部多少都会照顾一点的。

  不过审稿人员的职责还是让他收起内心的轻视,认真地继续看了下去。

  万一能带来点灵感呢……

  然而当他看完第一页的摘要时,就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先入为主了。

  “本设计不仅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了良好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还有效避免了传统下颌进气道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

  就这一句话,几乎直接写到了卢育英的心坎里面。

  他已经被这个前体附面层和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干扰折磨了小半年的功夫。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声称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M=0.8时,总压恢复系数不低于……0.942。”

  当卢育英看到摘要最后那个数值的时候,握着钢笔的右手猛地颤抖了一下。

  一滴墨水被甩到了桌面的玻璃上,不过他却完全没有在意到。

  相比他之前的几版设计高了10%还多。

  卢育英不知道的是,这个令他难以相信的结果甚至还是被常浩南和杜义山专门“处理”过之后的。

  但这个数字也足够让他期待下面的内容了。

  哗啦——

  论文被他翻到了第二页。

  在一个简短到有些离谱的引言之后,作者丝毫没有废话,直接开始介绍设计思路和方法。

  ……

  十分钟过去了……

  二十分钟……

  一个小时……

  当卢育英看完论文的最后一页,再次抬起头的时候,墙上挂钟的时针和分针已经重合在了一起。

  他竟然不知不觉地看了差不多六个小时论文!

  右手边的笔记本上已经被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内容,有些是暂时没太看懂的地方,有些是需要计算或者风洞验证的部分,还有些则是单纯的感叹。

  比如:

  “既保证了高能主流的捕获,又把近壁面的低能流排出进气道,妙!”之类。

  这篇论文的篇幅有足足十页纸,但语句精炼、言简意赅,并没有半点水字数的痕迹。

  全是干货。

  而且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

  饶是他一个59岁的老同志,也不得不感叹一声严谨!

  看来作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似乎应该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才对。

  卢育英这样想道。

首节 上一节 24/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