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0节

  “这……”

  “迭代法的思路应该是没错的,但如果结果真是这样,那项目进度恐怕……”

  “没想到数字化设计组那边还真能做出点东西来,不管结果对不对,至少看上去是那么回事……”

  “……”

  显然,尽管不可能因为常浩南一个人的说法就下结论,但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已经开始严肃地对待这个计算结果了。

第61章 那就试飞一下吧【求追读!】

  在会议桌的最前排,杨奉畑等几个项目团队负责人也凑在一起小声交流起来。

  在八三工程之前,歼8B曾经进行过带4发PL8近距空空导弹飞行的测试。

  根据当时的结果,导弹对舵面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不过阿斯派德是一种体积和重量都很大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对于华夏航空工业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与之相关的设计问题。

  正如刚才常浩南所说,高速大迎角下的气动力分析目前还是以经验为主。

  既然以前都没见过,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更遑论进行分析了。

  跟新舟60那时候的情况类似,涉及到舵面的问题单靠吹风洞很难还原出来。

  而如果直接按照常浩南的计算结果一步到位地进行飞行测试,风险又比较高。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进行大量试飞,从比较温和的飞行工况开始,一点点逼近理论上的副翼反效发生位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但这样的话,进度恐怕要被拖慢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所以几个人讨论了一段时间,也没能得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可行的办法。

  而在会议室后面的区域,讨论就更加热烈了。

  甚至常浩南身边都已经围起来了不少人,翻看着他带过来的那份报告。

  实际上,刚刚被拿到前面通过投影仪投到幕布上的,只是经过他高度凝练和总结之后得到的最终结论。

  而为了得到这个最终结论,他在过去的一天半时间里对很多问题都进行了分析,有些是为了验证算法的准确性,还有些则是为了给副翼效率的计算提供数据。

  这些分析对于完成度已经不低的八三工程谈不上有什么指导意义,但对于常浩南周围这些设计师们来说,相比于刚才那个有些惊世骇俗的结论,反而是他们更熟悉的内容吸引力更大。

  “这一部分的计算是……副翼偏转时机翼上下的压力差?”

  一个带着厚片眼镜、头发有些灰白的工程师拿起报告中的几页,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之后,用有些惊讶的语气问道。

  “没错,这个是在0.6马赫速度,10°迎角的飞行工况下,副翼分别上下偏转3°和5°时机翼展向15%、65%和95%三个位置的上下翼面压力差分布图。”

  常浩南抬头看了一眼对方手中的内容,露出了一个计谋得逞的微笑。

  对方手里拿着的正好是他为了炫技而做出的一张机翼压力差分布云图。

  原本电脑输出的结果只是由离散数据点构成的普通折线图,但他特地花了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把折线图上的数据绘制在了机翼的截面上。

  对于看惯了散点数据的人来说,第一次看到这种三维云图的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看到电影。

  “这个数据倒是跟我们之前试飞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差不太多,副翼上下偏转产生相反的效果,下偏增加机翼受到的升力和阻力,上偏减小机翼受到的升力和阻力。”

  旁边一个中年女性工程师凑过去看了几眼之后评价道:

  “而且常博士的这种表现形式非常直观,尤其是很容易看出趋势来。”

  “是的,这也是咱们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模拟的优势之一。”常浩南点点头回答道: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侧机翼升力的不同使飞机产生滚转运动,两侧机翼阻力不同则会使飞机偏转产生侧滑。而侧滑后会产生一个抵消副翼滚转效果的力矩,从而降低副翼的操纵效率。”

  “在速度和迎角都比较低的时候,主要是亚音速段的范围内,这种阻力是削弱副翼效率的主要原因,不过总的来说影响很小,并且可以通过差动副翼来缓解这个问题。”

  常浩南说到这里,从手里的报告中抽出另外一页并递了过去,然后继续说道:

  “而一旦进入超音速区间,或者进行大迎角飞行,机翼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矩就会迅速变大,成为影响副翼效率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内容。”

  “看一下这张表,在考虑机翼弹性之后,副翼本来应该提供顺时针滚转的力矩,但从计算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左机翼翼根的弯矩比右机翼翼根弯矩小,这说明该状态飞机产生了绕滚转轴做逆时针滚转的力矩,也就是发生了副翼反效。”

  “……”

  随着常浩南的解释不断深入,他甚至能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于数字化设计组,甚至对于数字化设计本身的态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主要是常浩南连续拿出的几个模拟结果,都跟他们之前得到的试飞结果能对得上,而且差距不大。

  这可是实打实的说服力。

  很多人刚凑过来的时候还是抱着不屑一顾或者鄙夷的表情,但在认真听过他的讲解之后,表情或眼神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奉畑几人也结束了讨论,并示意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常博士,现在我是真的服你了。”

  在常浩南周围的人群逐渐散去之后,刚刚被挤到外面去的林示宽才满脸敬佩地坐回他旁边:

  “刚刚那个灰白头发的老前辈叫徐进,他一直都觉得我们数字化设计组完全是浪费项目资源,每次开这种会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针对我们,结果这次竟然只提了个问题,然后一句话都没说。”

  “老同志嘛,对于新事物存在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能拿出足够强有力的事实,我相信任何讲究科学的人都能被说服。”

  常浩南没有抬头,只是一边把刚刚被打乱的报告整理起来一边回答道。

  此时会议室前面的杨奉畑也再次开了口:

  “我想经过刚才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常浩南同志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严肃考虑的,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验证带弹情况下的副翼反效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如果是在二十分钟之前,杨奉畑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还会遭遇一些反对意见,但在刚才传阅过那份报告之后,大家对于常浩南的模拟计算结果多少都有了些信任。

  只是这样一来,八三工程的设计定型势必要延迟了。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担心项目进度的时候,常浩南却再一次开口了。

  “我认为关于副翼反效的试飞验证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如果顺利的话,应该不会耽误太多进度。”

第62章 我要上天

  一句话,再次让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到了会议室后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几乎感受不到众人目光中的怀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后,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具体计划:

  “现在我们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不确定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两步进行验证。”

  “副翼效率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流场分析,所以我们首先选择一个确保试飞安全的工况,比如1.2倍音速、10°仰角,然后由我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然后进行一次试飞。”

  “如果这一次试飞得到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说明计算结果的精度没有问题,下一步就可以激进一些,直接在发生副翼反效的工况点附近进行试飞”

  这个想法其实还是受到了之前603所的启发,后者在验证主动颤振控制技术时,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分成两个步骤,在加快验证进度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当然,说是可以接受,但终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稳妥,还是需要身为总设计师的杨奉畑承受一定压力的。

  这边常浩南的话音刚落,旁边不远处就有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工程师开口询问道:

  “这个办法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验证你计算出的带弹状态下机翼上表面的流场情况,应该如何进行?”

  由于90年代的传感器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很难实时测量整个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情况,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试飞员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

  风洞模型倒是可以,但还原度终究不能跟试飞相比。

  只不过这个问题甚至没需要常浩南回答。

  “赵工程师刚加入工作两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还了解得不多,咱们601所倒是早就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这次开口替常浩南解释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师徐进。

  实际上他对于数字化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见,毕竟搞飞机设计的人不可能真是什么老古董,只是单纯觉得林示宽他们几个人光烧钱不干事而已。

  因此他在刚刚看到常浩南带来的报告之后,就非常好奇对方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之前搞歼8B的时候,顾委员就是靠着在机身上贴毛线观察机身表面的气流情况,解决了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抖振问题,现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样的办法。”

  院士这个称呼是1993年10月才开始出现的,此前一直叫做学部委员,因此年纪比较大的人一时间改不过来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远处满脸期待的徐进,笑着继续补充道:

  “徐工程师说的没错,可以在机翼表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贴上毛线,再找一架双座飞机在旁边伴飞,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对应位置的气流情况,等试飞结束之后再跟我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了。”

  而认可这个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进一个人。

  “分成两个步骤……这个思路倒是跟镐京那边前段时间申报的那个先进成果有点像来着……”

  眼见会议室里已经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杨奉畑也顺势开口道: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刚刚申报的那个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听说了新舟60项目的事情,但因为还没到年底集中进行内部宣传的时候,所以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了解的。

  除了杨奉畑等少数领导之外,601所这边此前还没有人知道603所那个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来自京航大学。

  “竟然是他……”

  “这么年轻就能能挂上第一完成人,确实厉害啊……”

  “……”

  这些干一线的工程师,而且还都是从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说谁发了什么什么论文,可能并不会太在意。

  但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国防科工委内评定的先进成果,那绝对是人人眼热的东西。

  能在里面挂上一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岁的样子,竟然已经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众人讨论的声音稍稍平静下去,杨奉畑用手中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子:

  “考虑到已经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经验,我认为常浩南同志提出的这个办法应该是可行的,就这么办吧,至于跟飞机上天的人选……”

  “既然是我负责进行计算,那这个上天的活就也让我来吧。”

  在刚刚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常浩南就已经想好了要亲自去做这件事: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想体验一下坐战斗机飞行的感觉。

  “现在的条件相比顾老那时候已经好了很多,我可以带一台相机上去,把原型机翼面上的气流型态给拍下来。”

  当年顾永芬在设计歼8B的时候,是带了一部望远镜现场观察,而1996年的时候,有光学变焦能力的相机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档,等回到地面之后再慢慢分析。

  杨奉畑又和旁边的两个副总设计师短暂地交流了一会,然后抬起头道:

首节 上一节 40/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