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01节

  好在,虽然郭立强跟常浩南并不熟,或者说整个航天科技系统都暂时还没跟常浩南扯上过什么直接关系,但大家总归都是科工委系统下面的单位。

  所以丁高恒在通过负责航天工业的系统工程一司,向航天科技集团确认过情况之后,便给出了批示——

  常浩南同志正在执行重大项目研发测试任务,短时间内无法抽身,考虑到实际情况确有需要,批准郭立强同志前往涪城624所,但行程需要遵从对方机构安排。

  三天之后,郭立强带着这份批示、112厂开具的介绍信、以及这几天来他归纳总结出来的相关资料,从盛京飞到了蓉城。

  照例,由624所派出专人接机。

  而常浩南自然早就收到了丁高恒的消息,知道这位只有过一面之缘的郭立强找自己有事相商。

  所以专门在测试时间表上安排出了一天不太重要的内容。

  当风尘仆仆的郭立强被带到624所机关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时,常浩南早就已经等在这里了。

  “常总,让您久等了。”

  看到后者的那一刻,郭立强总算松了口气。

  “郭主任特地飞到涪城找我,想必是有很要紧的事情,等一会无妨的。”

  常浩南说着站起身,跟对方握了握手。

  之前的电话里面,丁高恒并没有说太多细节。

  他当然能猜到郭立强此行的目的必定跟那个以R33为基础的超远程空空弹有关。

  但确实想不出其中有什么值得一定要跟自己面谈的内容。

  距离拉近之后,常浩南发现郭立强的脸色有点发白:

  “需不需要先去吃个早饭?”

  “不用,飞机上已经吃过了,谈正事要紧。”

  郭立强摆摆手,同时把随身带着的公文包放在桌上:

  “还有,常总叫郭工就行,说起来,我这主任的位置还算是借了您的光呢,要不是看见那篇论文受到启发,霹雳11不可能那么快就完成定型。”

  就在这寒暄的功夫,他手上的动作也没停下,已经从包里掏出了几份装订起来的册子。

  二人在会议桌边上随便找了个位置坐定。

  “常总,我其实是直接从盛京飞过来的,112厂的何明何副总说,是您向他推荐,把引进国产并改进超远程空空弹的项目交给我。”

  常浩南点头:

  “对,因为我算了算,你们把霹雳11搞完之后,应该没什么太大的负担,正好有能力接下来。”

  “所以我这次来,是想到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郭立强说着把几摞资料推到常浩南面前:

  “通常来说,带被动雷达制导功能的反辐射导弹,无论攻击的目标位于空中还是地面,都需要跟专用的电子战飞机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战斗力。”

  “但是R33这个弹的射程实在有点太远,在进入到末端之前,咱们国家现有的战斗机机载雷达搜索距离不够,很难提供完整的中段引导,而被动雷达引导在中远距离的精度又很差,也没办法让导弹仅凭电磁波溯源就精准找到目标。”

  “这样一来,导弹要么发挥不出超长射程的最大优势,被迫要在中距弹的优势区间作战,要么勉强打出去之后,也很容易在中段就脱锁,无法对敌机造成什么有效威胁。”

  “所以我想到,能否利用R33平台足够巨大的体积,不把它简单当做一枚导弹,而是作为整个搜索体系的一部分,由电子战飞机的无源探测雷达和机载远程导弹进行组网,对超远距离,或者低可探测度目标进行定位?”

  刚一开始的时候,常浩南还是带着轻松和些许好奇的心态来听郭立强的想法。

  但是,当听到最后一条,也就是让导弹和飞机配合进行协同搜索的时候,他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大脑也开始飞速运转起来。

  毫无疑问,郭立强的这个思路,绝对领先于这个时代很多年。

  采用多架飞机进行协同,通过数据链网络由随机捷变多平台相互引导信号对敌方雷达系统进行交错定位,这是2010年代的思路,而且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家不会超过3个。

  在90年代末这会,数据链网络属于妥妥的外星科技,短时间内不用想。

  别说华夏,哪怕美国都没有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多向高容量数据链。

  但完全可以降低要求,不用随机捷变多平台,而是由固定型号、乃至固定编码的导弹和导弹,或者导弹和载机之间进行配合。

  这样就只需要一种非通用的单向数据传输系统,难度直接降低了好几个维度。

  类比一下的话,前者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A射B导,像是用F35引导标准6,或者苏35引导48N6去打超地平线目标。

  重点在于A和B都无需事先指定,只要从战区捞出来两个符合要求的玩意就能打出行云流水的配合,属于到了2020年代都只在理想条件下进行过少数测试的狠活。

  但后者则类似当年红海军用中继直升机引导远程反舰导弹攻击航母,虽然说起来也像是A射B导那么回事,但这里的A和B都是预先确定的,换了其中一个就不灵了。

  所以哪怕在70年代都属于成熟技术。

  虽然战术灵活性完全是一坨,但有总比没有要强。

  要知道,之前他设计的歼轰电7,本身就拥有比较完善的无源探测能力。

  如果再挂上两枚有组网能力的导弹,打出去之后就相当于在这片空域里多了两个功能稍弱的同型号飞机,可以大大增强对目标的捕获精度。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速度极快、几乎无法被拦截,而且还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拉近跟目标之间的距离。

  当然,代价也不是没有。

  这样一发导弹几乎是按照飞机的标准来设计,成本必定相当惊人。

  而且导弹的飞行窗口比较短,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捕获到目标之后很可能来不及转向发动攻击而需要补刀。

  换句话说一次攻击至少要发射3-4枚。

  但歼轰电7实在是不可能挂更多弹药了。

  真想发挥这套作战模式的潜力,要么换个挂点位置更多、载弹量更大的飞行平台,比如歼11。

  要么就直接把整套系统放到地上,当个防空武器用……

  常浩南的长时间沉默对于郭立强而言,煎熬得如同等待审判。

  但他也不敢随便打断对方的思考。

  终于,在漫长的十几分钟之后,常浩南终于抬起头来,重新看向一脸忐忑的郭立强:

  “你这个思路……应该可行!”

第636章 一个相对复杂的算法

  听到常浩南给出肯定答复的一瞬间,郭立强原本紧绷着的表情骤然舒展开来,人也明显放松了不少。

  毕竟,这个项目绝对是个大活,如果能落实下来,那对于他们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导弹部门来说无异于泼天的富贵砸头上。

  估计到他退休之前都不用再为愁项目问题犯愁。

  “不过常总,我这目前还只是个想法,之前几天等科工委回复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执行层面的初步研究,但是……时间太短,也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度。”

  说这话时,他才察觉到,就刚刚等着结果的十几分钟功夫,自己身上竟然已经出了一层汗。

  九月初的川省确实还有几分“秋老虎”的意味,但是这间屋子地处背阴还通风良好,显然不完全是热的。

  常浩南微微颔首,这才重新把刚刚被推到自己面前的几份资料拽到近前,仔细翻阅起来。

  正如刚刚郭立强所说,他在定位和导弹控制算法两个部分确实着墨不多,毕竟这两个部分已经涉及到理论领域,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能只靠干想就得出什么结果。

  但他还是对于这套多源组网探测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设计。

  比如载机平台打出的两发“探测弹”,应该选择尽可能不同的弹道,连同载机本身一起,从多个角度逼近目标所在的大体位置,以捕获长度尽可能大的有效信号数据,实现对目标的全域精确探测。

  不过,这也意味着传统空空弹那种直来直去、高抛俯冲的弹道完全不再适用,需要参考对地导弹的一些弹道特征才能满足战术要求。

  另外就是,哪怕有了定向的数据传输系统,这一机两弹终究还是三个独立个体,而且还处在飞速的相对运动之中,要如何把互相之间捕捉到的、未必连续的雷达信号给“组合”或者说“拼接”起来,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不错……不错……”

  常浩南一边视线飞速掠过纸页上的文字,一边在心中暗暗对这段内容表示肯定。

  短短几天时间,郭立强就已经抓住了比较重点的两个问题。

  之前他跟对方只能算点头之交,没想到确实有点子墨水……

  对于常浩南来说,看一篇好的技术文献,感觉不亚于古代那些文痴读到一篇传世名作。

  所以也不免有些兴奋,尤其翻页时的动作也大了不少。

  然而就当他准备看看再往后的内容时……

  哗啦——

  却发现下一页是一片空白。

  显然,这份报告,它烂尾了。

  常浩南心中发出了和当初罗杰·埃立诺教授几乎相同的感慨:

  “怎么到这就没了?”

  不过最后还是绷住了。

  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至少不亚于解决问题。

  郭立强能写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如果后面的内容都能补上,对方压根也没必要不远千里地过来找他。

  ……

  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常浩南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

  “我刚才简单梳理了一下整个机弹组网探测系统的工作逻辑。”

  郭立强过去没跟常浩南正经共事过,但也看得出,这是大佬准备发力的姿态,于是当即把屁股下面的凳子稍微挪近了一些。

  “首先,是用机载无源探测系统对敌方超远距离目标或低可探测度目标进行预警探测和粗定位,给载机发射导弹提供初始信息。”

  常浩南的画功这两年进步不小,但仍然处在简笔画plus的水平,干脆画了个框框来代替:

  “然后,采用载机与2枚以上主被动复合制导空空导弹联合组网,进行高精度无源探测,这一步,我认为需要借助时差定位技术和滤波算法获得目标的精确位置信息,为远程空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信息。”

  “诶?”

  郭立强的表情一滞:

  “时差定位法?”

  他之所以如此惊愕,并不是因为这个算法多么新鲜。

  正相反,是因为太不新鲜了。

首节 上一节 501/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