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09节

  如果天天出现,很快就会被人发现端倪。

  而在更换涂装之后,它从外表看就跟一架即将交付部队的量产型号完全一致,至于发动机尾喷口的区别实在不可能藏住,但只要起降过程使用相对比较陡峭的航线,也没那么容易被发现。

  算是解除了这方面的后顾之忧。

  早已经在外面准备好的地勤人员把登机梯架在机头左侧,同样早就完成准备的试飞员向常浩南等人敬了个礼,紧接着陆续踩着梯子进入座舱。

  飞机和飞控本身都是成熟技术,只有其中一台发动机是全新的,而且所有的无人项目测试在出厂之前都已经做完。

  所以,接下来就是直接准备首飞。

  由于歼11并未安装辅助动力单元,所以,发动机从冷车到启动的过程,还是需要外部的电源车和气源车伺候才行。

  毕竟是一架新机,一套流程操作下来,怎么也需要半个来小时的功夫。

  也是趁着这段时间,常浩南一行人从总装车间转移到了塔台里面的飞行指挥中心。

  “1010号呼叫指挥中心,飞机已经启动正在滑行,即将进入跑道,请求指示。”

  这架飞机两边发动机推力不一样,飞行科目也跟正常的原型机区别很大,一旦上手习惯,再回去开正常飞机反而别扭。

  因此常驻112厂的首席试飞员付国祥这次并没有被选中参加涡扇10的空中测试,而是继续执行F14和歼11的出厂试飞任务。

  如今坐在机舱里面的是另外一名试飞员宋尚才。

  歼11WS是用一架双座机改出来的,但保留后座只是为了提高任务兼容性。

  今天并不需要第二名飞行员。

  “先在起飞位置停好,保持刹车,准备进行一轮起飞前测试。”

  飞行指挥员也是头一遭执行专门的航发试飞任务,所以旁边放着一本厚厚的流程图,此时正按照上面的步骤下达指令。

  虽然他自信已经把里面的内容倒背如流,但规矩就是规矩,不可能为了炫技而提高失误风险。

  另外一边的机舱里,宋尚才按照刚刚无线电里面传来的指示把飞机稳稳停在跑道末端,紧接着拉起刹车杆,把节流阀从慢车逐渐向前推动,中间还分别停留在几个特定的位置上观察情况。

  这座跑道毕竟不像航空母舰那样有专门的轮挡,靠飞机自身能提供的制动力有限。

  如果在跑道上刹着车开加力,那巨大的推力能直接化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一对主机轮就废了。

  所以只能开到大约一半试一试。

  毕竟发动机地面测试在厂里面就已经做过了,现在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加上顺便让他熟悉一下这架飞机略显别扭的特性罢了。

  随着宋尚才左手轻柔的动作,左右两具转速表的指针同时顺时针转动。

  只不过,左侧发动机的转速提升明显更加利落,且指针最后停留的位置要更加偏左一点。

  哪怕坐在机舱里面,他也已经能感受到整架飞机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蓄势待发。

  “1010号报告,发动机转速维持平稳,测试发动机的反应稍快些。”

  宋尚才的声音再次响起:

  “请求起飞。”

  几分钟的平稳运行下来,他也对这架特殊的验证机提升了不少信心——

  无论多好的飞行员,经历多充分的航前准备,在刚上手一架全新飞机的时候,都必定会飞的比较小心。

  在信心和熟练度逐渐提升之后,才能一点点摸索出飞机的极限性能来。

  “收到,允许起飞”

  几乎在指挥员发出命令的同时,座舱里几乎已经迫不及待的宋尚才便松开刹车手柄,然后把节流阀直接推到“加力”的位置,同时右手稍稍向左带了一点杆位。

  站在塔台落地窗前的常浩南甚至无需借助望远镜,都能够看到1010号机拖着一紫一蓝两条醒目的尾焰,飞快划过自己面前的跑道。

  短短十几秒之后,随着水平尾翼的轻微转动,飞机轻盈抬头。

  离地,起飞!

第645章 性能太好有时候也是一种苦恼

  按照试飞之前的要求,为了尽可能防止这架飞机颇具特色的菊花被有心人拍到,在起飞之后应该持续维持加力状态,直到爬升至3000米以上高度再改平开始正常的试飞科目。

  开加力一是为了爬升更快,二也是考虑到万一真有人蹲到爬升过程,耀眼的尾焰也会很容易让相机过曝,难以清晰拍到发动机附近的图像。

  空载轻油状态下的苏27本身推重比就过1,这架被临时拉出来的还是经过减重以后的最新批次,因此哪怕是机动性稍差的双座型,做出这样的动作也还是行云流水。

  再加上这天稍微有点多云,因此只是几个呼吸的功夫,举着望远镜的常浩南等人就看不见飞机的影子了。

  “啧啧啧……”

  虽然已经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除去已经在624所看了差不多上千个小时的常浩南以外,其余几人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甚至连望远镜都不舍得放下来。

  “这尾焰……蓝得都发紫了……”

  站在常浩南左手边的罗时大本来因为年迈加上最近工作强度太大而有点驼背,但是在这一刻,竟然也是站得笔直:

  “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

  说到这里,他才总算是放下望远镜,转头看向旁边的常浩南: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后者现在对这种类型的赞赏已经基本免疫了,一般情况下,甚至对方还在铺垫的功夫,他只凭潜意识就已经准备好了例行回应的客套话。

  但罗时大却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

  “我老罗退休也没几年光景,但是在前年之前竟然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涡扇10,浩南同志当真是好计策……”

  “哪里哪里,也不光是……”

  常浩南话都说出来了一半,才感觉好像有哪不对——

  这这位老同志的关注点怎么感觉跟别人不太一样?

  但对方毕竟是长辈,而且罗时大在航空制造领域也算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总不能让对方冷场。

  因此稍一思索之后,还是回答道:

  “也谈不上什么计策,主要是项目组同志们齐心协力,否则我就算有现成的方案,也推进不了这么快……”

  结果罗时大听到他的回答驴唇不对马嘴,不仅不急,反而露出神秘一笑:

  “没关系,我懂的,保密意识这根弦要绷紧嘛……你不用直接回答……”

  “……”

  常浩南整个人都是懵的,差点脱口而出直接问对方到底懂了个啥。

  但又觉得不太合适。

  结果就是一时间竟完全无言以对。

  而对面的罗时大看到他这样一副哑口无言的样子,反倒更加确认了自己刚刚脑补的情节,也不再多话,只是一脸神秘微笑地转回头去,重新举起望远镜,看向已经只剩下云层的天空,同时主动切换了话题:

  “这个颜色的尾焰……涡轮前温度怕是不低吧……”

  其实到了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个年月,随着航发涡轮前温度提高到2000K以上,工程师们已经不再认为尾焰颜色与温度之间严格相关。

  不过在眼下临近千禧年这会,这种认知倒也不能说有问题。

  所以他也就直接点了点头:

  “是啊,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温度还比较低,但后来研发出的冷却技术和新涂层效果太好,就又拉高了二百多度……”

  常浩南的回答让罗时大不由得挑了挑眉,心说听这意思涡扇10在研发过程中还遇到了一次主动冷却技术的迭代升级,没个十来年功夫肯定完不成,我之前的猜测果然没错……

  如果让后者再这么脑补下去,就不一定要出现什么离谱的剧情了。

  好在这个时候,无线电中传来了宋尚才的声音:

  “报告指挥中心,已经到达高度6000,请求切换飞行模式到‘试验’状态。”

  窗前站着的众人顿时重新严肃了表情,纷纷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回到指挥中心的雷达屏幕后面。

  “收到,批准请求。”

  端坐在通讯终端后面的指挥员果断回答道。

  ……

  与此同时,1010号机的座舱里,宋尚才在多功能显示器中快速输入一串四位数字,紧接着按下“确认”,解除了飞行模式的锁止限制——

  正如何明之前所说,这架歼11WS的飞控从很久以前就在歼8IIACT上进行过验证,再加上涡扇10又有全权数字控制能力,因此直接在操纵层面上实现了飞推一体化。

  甚至可以算是全世界第二架有这种能力的侧卫。

  直接在飞控层面上跟那架711号高机动验证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相比于那些舵面和动力分别进行控制的传统飞控系统,实现飞推一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飞行员手脚的动作,不再是直接控制飞机的动力和舵面,而是直接控制飞机的行为。

  比如最常见的动作,左手推动油门杆。

  在过去的飞机上,这个动作其实是在提升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推动飞机增加速度。

  不过,至于转速怎么增加、增加多少、什么时候增加,那就都得让飞行员自己判断了。

  而对于飞推一体的控制系统来说,推动油门杆这个动作却只相当于给飞机施加一个加速指令,飞控会自动协调好发动机推力和舵面之间的配合,做出飞行员预想中的动作。

  这个能力对于处在平飞状态下的正常飞机基本完全没用,但对于需要进行各种极限机动的战斗机来说却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操作压力。

  在这架歼11WS上面,考虑到飞机在起降过程中还是要保证一个基本安全,而且飞行测试科目也也都是在天上完成的,所以设计飞控的时候就特地把正常飞行状态下的推力控制交给了飞控。

  换句话说,测试发动机会自动保持推力跟另一个发动机尽可能相同,同时飞机的六个舵面也会自动调整,尽量不让飞机跑偏。

  这也是方才起飞之前,宋尚才看到左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度相对较小的原因——

  满油门推力更大的情况下,要保证跟另一个发动机推力相同,转速比例自然得降低一些。

  只不过,全权电控的涡扇10调节推力的速度比电控+液压的AL31F快得多,所以在油门变化的那个瞬间,还是得稍微带一下杆才能保证平衡。

  而如今,在把飞行模式到‘试验’状态之后,这两层保护就都不存在了。

  两个发动机会根据节流阀的位置,保持相同的油门开度。

  果然,几乎就在宋尚才按下确认键的一瞬间,刚刚一直收着使劲的涡扇10,就终于终于解除了封印。

  他感受到整架飞机猛地往右偏了一下,几乎下意识地踩下左舵,试图把飞机拽回笔直向前的飞行状态。

  但是开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在没有飞控参与的情况下,动力不对称的影响,不是单纯通过调整垂尾动作面就能弥补的。

  所以,尽管宋尚才在起飞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但乍一真上手,还是有点难以控制脚上的动作量。

首节 上一节 509/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