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12节

  在给黎明厂稍微减轻了一点压力之后,常浩南又话锋一转:

  “多用途型号还有特种机平台,如果目前你们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人手,那腾出2-3架量产型的产能去做研发,从长远角度上看肯定不会亏。”

  “尤其多用途型号,其实就是把双座教练型后座的驾驶功能给去掉,再把腾出来的空间安装一套专门的武器控制系统,改动幅度不大,研发周期应该也不会很长。但是有了专职的武器控制员之后,就可以相对轻松地使用像是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图像匹配制导这些需要人在回路控制,或者发射前设定很复杂的武器,算是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空优型号虽然也有武器总线,能执行这些任务,但是光靠飞行员操作面板上的一个多功能显示器,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另外,我在设计过程中,特地给减推之后的涡扇10A预留了50kW的发电能力,在双发都带发电机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总计100kW的供电功率,我可以坦白地说,这就是给战术特种平台准备的,也是重型机最无法被取代的优势。”

  “这……”

  刘高卓当然理解常浩南的意思,但多少还是有些顾虑。

  双发飞机就是这点不好。

  在航发供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架飞机用两台发动机实在是太吃资源。

  尽管战斗力肯定会比单发中型机更强,但也很难说就能一个顶俩。

  更何况,现在还是个急需提升三代机纸面数量的当口。

  那单发飞机的优势就更显得大了。

  所以,也怪不得刚才他和何明几个人感到紧张——

  在如今的1999年,华夏这边连歼6都还有大几百架正在服役,歼7则更是“主力”“新型”战斗机。

  别看常浩南最近两年好像折腾出来不少新玩意,但哪怕是最早出成果的歼8C,到现在也就装备了不到了50架。

  只能算是撒手锏,根本算不上主力。

  就这,对于空军和航空工业来说,都已经是过去二三十年不敢想的“盛况”了。

  所以,眼下这会,刘高卓哪怕把脑洞开到天上,也只是觉得解放军可能会在未来装备有数的二三百架三代机。

  在数量如此有限的情况下,还要两个型号分。

  那自然只能先到先得。

  这也是112厂那边计划先生产一部分有限改进版本的原因之一。

  毕竟装备这东西是有惯性的。

  一支部队只要用上了重型机,那除非后面没得选,否则未来更新换代的时候,一般也还是会延续过去的习惯。

  现在把坑位占上,怎么都不会亏。

  看着一脸纠结的刘高卓,常浩南大概也能猜出对方的担忧。

  从他一个重生者的角度而言,这自然算是杞人忧天。

  华夏海空军航空兵未来会把手里的两千来架战术飞机全都换成第三代和第四代,换装空间异常充裕,根本不差这几年的功夫。

  但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做项目,哪怕说出来别人也未必会真信。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直接制造一波危机感。

  于是,常浩南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道:

  “其实……十号工程目前也是在照着这个方向去改,你们肯定也听说了,611那边正在计划对飞机的总体设计进行修改,以满足未来可能的多功能需求。”

  “连中型机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那十一号工程在多用途方面的潜力明显更大,总不能落于人后吧……”

  常浩南这一手如今已经玩的非常熟练了。

  之前他在蓉城那边的时候,就是用歼11在发展潜力上的优势,让611所接受了那个幅度异常巨大的改进方案。

  而现在只不过是反过来了而已。

  什么叫一鱼两吃啊.jpg

  “十号工程改方案的事情,我倒是确有耳闻……”

  激将法虽然老套,但是有用。

  刘高卓内心原本还晃晃悠悠的天平顿时就倾斜过去了:

  “那……我们争取年前再跟海空军确认一下具体需求,然后尽快着手启动项目。”

  “还是要尽可能主动一些。”

  常浩南这边直接开始出主意:

  “用户对需求的理解经常是滞后的,很多时候,都是在需求出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国防工业的性质又比较特殊,很多时候错过时间窗口就很难再等到下一个。”

  “所以,最好是能够通过预判,提前把握住机会。”

  90年代末这功夫,造飞机的航空工业系统和用飞机的航空兵部队之间,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在此之前,华夏基本上是造出什么飞机,军队就得用什么飞机。

  根本没得选。

  到了常浩南重生之前那会,则已经可以实现军队要什么飞机,航空工业就能造出什么飞机。

  而如今正好是中间的过渡阶段。

  属于是有得选了,但选择范围还比较窄。

  所以两边很多事情都是商量着来。

  而客观上说,海空军对于多用途空中力量,或者也可以说是空中战术打击力量的需求,其实是在千禧年以后,由于局势重新紧张而被催生出来的。

  前世空军的第二批苏30MKK,和海军的那一个团苏30MK2,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引进的。

  所以,在如今有了条件的情况下,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第649章 我,博士,两年毕业

  1999年的春节来得非常晚,要到二月中旬。

  按照之前计划好的时间表,常浩南在那之前完成了全部的单发测试科目。

  当然,是经过调整以后的。

  有大约15%的预设科目被挪到了后面,等待第二台涡扇10装上之后再进行。

  歼11的动力布置方式允许它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发动机的更换,但由于AL31F换涡扇10还涉及到机体内部管线的变动,以及飞控参数调整,所以效率不可能那么快。

  总之无论如何都得等到年后了。

  不过,对于涡扇10项目组的成员来说,这倒也算得上是好事。

  毕竟,跟着常浩南以这种模式做项目,虽然进度确实快的出奇,但对于其它同事,尤其是那几个子系统的负责人来说,绝对是压力爆表。

  这次一年半的连轴转,看上去时间不长,但极高工作强度带来的疲惫感和却比以前连着干三四年还要高。

  常浩南自己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所有人放了个年假。

  包括模锻压机那边也是一样。

  本来就是作为国庆献礼的项目,目前的进度又比预期更快,也不急这一两个星期。

  而他自己,也在整理并确认保存了这一个多月以来的全部试飞数据之后,准备返回京城。

  飞机照例从北陵机场起飞,直抵西郊机场。

  只不过,这次除了例行的常浩南和朱雅丹两人以外,还顺便带上了同样准备离开盛京的姚梦娜。

  关于常浩南已经能混到一架专机的事情,她之前倒是也知道,不过真正坐上去的时候,感觉自然跟只是看着完全不一样。

  这两年以来,她自认为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极限。

  但是二人之间的距离,反而还越来越远了……

  只能说,极限和极限之间,也有差距。

  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姚梦娜看向旁边正在放倒座椅上休息的常浩南,忽然开口说道:

  “说起来,师弟,我今年夏天应该就毕业了。”

  在这种非正式场合,她还是习惯二人最开始认识时候的叫法。

  常浩南算了算时间,才意识到姚梦娜确实已经是博士五年级了。

  像她这种情况,自然不可能延毕。

  “说起来……不选在春季毕业么?”

  常浩南有些好奇道:

  “我算了一下,如果现在开始抓紧的话,应该还来得及在三月份提交国防报告和学位论文,而且对于涉密项目的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资格审核会单独进行,在时间上卡的也不会那么死。”

  “不差这三个月了……”

  姚梦娜摇摇头:

  “之前也确实也想过三月毕业,但是后来歼11WS项目有点紧,所以精力都放在那上面,现在的话……我只想先好好休个年假再说。”

  “这倒也是。”

  常浩南作为已经毕业过一次的人,也知道大多数人之所以不选择春毕,理由也基本跟姚梦娜差不多。

  别人都在过年,只有自己在写大论文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那师姐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

  一般做过涉密项目的研究生,只要签个保密协议,倒是不会对就业选择有太大影响。

  但他和姚梦娜参与的显然不属于“一般”涉密项目,所以毕业去向会有一定限制。

  这一点在他们二人最早参与八三工程之前,就已经被告知过了。

  不过受限归受限,选还是有得选的。

  “我也还没想好,所以……才想跟你聊一聊。”

  听到这个问题,姚梦娜的脸上露出了有些苦恼的表情:

  “现在航空工业基本上所有负责主机生产和研发的厂所都已经给我提供了岗位,条件么也差不多,都是从副高级研究员开始,不过可选项太多,反而让我有点懵。”

  “另外就是,我如果想要留校的话,不管是科研成果,还是老师那边,肯定也都没问题,但就是可能得从讲师开始干起,待遇也比企业要差点,不过好处是可以像之前两年那样,自由度更高,有机会参与不同系统的项目……”

  显然,太多的offer砸到头上,让她出现了选择困难症。

首节 上一节 512/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