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华娱科幻之王

华娱科幻之王 第243节

  多么富裕的大脑啊!

  《天鹰战士》不仅让江勇破天荒头一次给一部动画番剧写影评,也让他获得了一个信号,陈景行大概率仍将站在巅峰,似乎没有什么下行的趋势。

  而《火星救援》证明了这一点。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江勇仍有些亢奋的想着:“现在冷静下来仔细回想,《火星》确实跟《地心》是一个套路的,但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又很不一样……”

  不仅是主角性别的差距,或者是场景从近地轨道的太空到远隔数千万公里的火星。

  是整体的气质都不一样。

  《地心》的气质更加文艺一些,叙事也更加诗意,这也是其能成为各大电影奖项宠儿的原因,是将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瑰宝。

  而如果把《地心》比作阴,那么《火星》则是阳,理性、乐观、进取,即便是再沉重的剧情也有一股强烈的反抗和燃烧的意念。

  如果说《地心》更强调内心活动,更强调感性,那么《火星》就几乎是人类理性的化身。

  而这一阴一阳,一感性一理性却都殊途同归,达成了一种超越了电影结构之上的圆满。

  不仅是因为雷嘉音和吴越这对“太空专业户”完成了跨越电影的某种相互拯救的“互文”,而是两部电影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不止交汇到了同一条河流,而且还获得了更加强烈的共振。

  两部电影都出现了“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的诗歌。

  在《地心引力》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解读这句诗歌的意涵。

  江勇也是那个时候查了一下这首诗歌的来源,是20世纪初的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最表层的意思是诗人强烈希望唤起父亲的求生意志,用强大的灵魂战胜疾病和岁月。

  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展现出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悲观与忧虑。

  而在陈景行的电影中则仿佛又变成了一首战歌。

  在《地心引力》中江勇得到的是生命对死亡发出不屈怒吼的震动,激励遇到看似无法战胜的命运的人,不要温柔的放弃自己,不要温和的接受命运。

  而在《火星救援》中则仿佛变成了探索太空的英雄向命运发出不屈怒吼,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信念与勇气的某种隐喻与象征。

  《火星救援》实际上是延续着《地心引力》的意象,并加强了这种意象的回音。

  都说文以载道,显然陈景行在这两部足以载入华国科幻电影史册的太空作品中寄托了他的某种信念和情感。

  如果说在观影过程中,深深代入主人公的处境的江勇也有类似陈景行是抖s,折腾男主上瘾的怨念。

  而且男主角也表现了某种“超人类”的特质,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尽管《地心》的女主也是“强人”,但更接近普通人,或者说更加感性,是感性中迸发的超人意志,相比之下《火星》的男主似乎就单薄了不少,没有那种震撼人心的内心宇宙的爆发。

  但当他回过头再去重新审视的时候,当他用“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这句诗歌将《地心》与《火星》两部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他突然发现,雷嘉音扮演的这个强大的睿智的乐观的理性的不像话的主角正是人类的人格化身,一部分的人格化身。

  雷嘉音在火星遇到的一重重试图将他击倒的困难正象征着人类在进步在探索中会遇到的挑战。

  《火星》的男主是人类理性、科学那一面的化身。

  而《地心》的女主则是人类心灵、感性那一面的化身。

  当然并不绝对,并非泾渭分明,《地心》女主也有智慧的一面,《火星》男主也有感性脆弱与纠结的那一面。

  但确实是有侧重点的。

  恐怕这也是两部电影气质差异的根本原因,为什么陈景行在《地心》用诗意的镜头语言描绘女主心灵的成长,在《火星》又用幽默与硬核的科学知识描绘男主的求生。

  心灵的成长是顿悟的,是意象的,所以90分钟足以让女主建立起自己的人物弧光。

  理性与智慧的强大是需要一次次磨难才能彰显的,所以陈景行化身后爹以命运之名一次次向男主出拳。

  一个是心灵的蜕变,逐渐变得强大。

  一个是智慧的舒张,是迎难克难后诞生的强大。

  相同的是二者都迸发出了让人惊叹的勇气与意志。

  陈景行通过这两部电影似乎在说,人类的心灵与智慧,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才能诞生真正的勇气与意志。

  不久前被《天鹰战士》这部动画所震撼到的江勇又联想到了这部动画的“人类补完计划”。

  智慧果实与生命果实。

  这番自我脑补后,江勇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似乎窥见了陈景行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天才导演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想。

  每个伟大的导演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都有他们对某些终极命题思考后的答案。

  而这些东西是很难隐藏的,越伟大的导演越难隐藏。

  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姜闻、李安、王嘉卫、侯孝贤等电影大师,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印记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能找到。

  只不过有的显眼,有的隐晦,有的风格强烈到溢出屏幕,有的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电影经常会承载创作者的私货,通常来说只有平庸的电影才没有私货。

  对于江勇这样的影评人而言,他也是直到最近几年才达到了通过电影阅读导演心灵世界的境界,读电影就是读人。

  而最近崛起的青年导演,尤其是商业片导演则相对不好读。

  或者说他们的电影并没有承载他们的思考和对某种宏大问题的信念。

  江勇更倾向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本身压根就没有什么有深度有价值的思考,文化水平说不定连普通人都不如,能有什么价值观,有什么思考?故作深沉,夹带私货说不定还会引人发笑。

  赚钱就完事了。

  玩弄一下电影技巧就顶天了。

  但陈景行是不同的,也应该是不同的。

  从《彗星》开始,陈景行就有过思想的表达,但可能是过于跳脱的创意,丰沛的脑洞,让他的前几部电影有点概念与脑洞大于内容的感觉。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幻创意,然后用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将创意包装起来,让观众为其想象力击节赞叹。

  但仍旧有细微的脉络,比如《信号》的穿越时空,《源代码》的时间回档,在梦工厂的后续影视作品中都有更进一步的开发与延展。

  《黑镜》是一个惊喜,象征着陈景行对科技的反思,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异化中探讨人性,在江勇看来,《黑镜》标志着陈景行告别了单纯娱乐性的科幻创意,有了能够同时承载商业与艺术并使之平衡的基础。

  但陈景行自己的电影却与《黑镜》是另一条线,从始至终都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哪怕是《矩阵》这样的反乌托邦背景。

  也正是《地心引力》的出现,让江勇窥见到了陈景行的科幻理念,这个一直专注科幻甚至是以一己之力将科幻影视作品拽到了此前所没有的高度的天才不可能只有脑洞,而没有自身对通过科幻构筑的理念。

  “科幻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当下,觉察人类的生存状态,并从中汲取教训,并且成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宏大努力的一部分”这句话不正是陈景行在京影演讲的名言吗?

  被很多科幻迷誉为吹响了让科幻这种非现实主义题材进入主流的上层的文艺作品审美体系中的号角。

  奥斯卡之夜让这句豪言变成了现实,而“科幻之王”似乎也是从这里开始向世人描绘自己建筑在科幻之上的思想。

  江勇认为这很正常,也是陈景行必须要做的事,大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要有高超的思想,更别说你一个已经登上了半个神坛的“科幻之王”了。

  作为影评人,他不认为大师的称号光靠票房就能拿到。

  陈四成哪怕把《唐探》拍到第十部,系列电影票房数百亿,他能叫喜剧之王吗?或者叫喜剧探案之王吗?

  同理郭凡也是如此,在江勇看来,哪怕他再拍十部《湄公河》这种级别的电影也不能叫军事电影大师,或者军事动作之王,无论创意再牛,在海外抓捕再多的恶人。

  而通过《天鹰战士》和刚刚看完的《火星救援》,江勇似乎把《地心引力》之后的几部作品串联了起来,看到了“科幻之王”的科幻哲学。

  这让他有些莫名的激动。

  “《地心引力》是讲人类的心灵,《火星救援》是讲人类的智慧,二者合二为一就能孕育出让人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勇气和意志。如果是在《天鹰战士》中,已经相当于补完了……还缺了什么吗?”

  江勇激动的准备回家后趁着文思泉涌立刻写下这篇对陈景行个人的影评,同时也在试图拼凑着陈景行个人思想的全貌。

  “太空三部曲……剩下的一部会是什么呢?是《天鹰战士》的心之壁?还是《矩阵》中的爱呢?”

  《矩阵》最后男主的复活源自于女主的亲吻,对于男主怎么成为救世主的讨论也是影迷们探讨的热点,主流的观点当然就是爱了,这也应该是陈景行在《矩阵》中要表达的东西。

  他从没有一刻这么期待一部甚至还没有立项的电影,前一阵网络上甚嚣尘上的明星大集结的那部电影显然不是太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盗梦空间》这名字相比于陈景行之前的作品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直白。

  (本章完)

第404章 写给人类最初探索宇宙之精神的情书

  

  “史诗般的太空冒险,一个人的决心,人类的决心,在可以想象的最恶劣的环境中为生存而战,”——《新快报》

  “一部科幻电影,重科学,但更重于表现人类大脑在任何情况下工作的能力。”——《南方都市》

  “雷嘉音诙谐的表演使这部电影既有趣又紧张,而陈景行在火星、地球、情感、政治、科学和幽默方面的平衡让人惊叹,《火星救援》并非《地心引力》套路的重复之作,这部太空科幻巨制昭示着人类理性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参考消息》

  “《火星救援》是一封写给人类最初探索宇宙的精神的情书。”——《经济日报》

  “影片从精神层面来说,在电影宏大的故事设定、扎实的科学设想和荡气回肠的叙事下,观众能看到人类作为个体的向死而生的勇气,作为整体的团结协作,不畏艰险的高尚,整部电影是对意志、智慧和人类胜利的最高考验。”——《光明日报》

  《火星救援》不仅只在华国首映,同时也在暹罗、马来西亚、韩国等国首映,随后将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在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公映,同时北美地区也会在10月中旬进行上映。

  有了《地心引力》的铺垫,有了太空三部曲的噱头,《火星》的发行还是比较顺遂的。

  太空电影并不少见,《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更是持续了数十年的大IP,风靡全球。

  但显然没有人会认为《地心》、《火星》这样的太空电影和《星球大战》是同一类型的。

  这样的近未来硬科幻的太空电影是稀缺品,仅仅是一部《地心引力》并没有让人看腻。

  陈景行在多次采访中透露的,还有梦工厂在宣发中捆绑的“太空三部曲”概念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他让《火星》在有自己独立故事的情况下享受到了《地心》续集的红利。

  当然能不能再创辉煌,或者说延续《地心》的辉煌还要看电影本身的口碑和质量。

  《地心》带来的红利也伴随着负担。

  因为《地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个标杆,视听奇观,人物塑造,极致的镜头语言,紧张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剧情,无论是文戏还是武戏基本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否则也不可能斩获多项国际大奖。

  对于《火星救援》来说,有了《地心引力》的洗礼,观众对这类硬科幻太空题材电影的审美阈值和观影期待都会有提升,同样的视觉奇观对观众的冲击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因此《火星》不说拉胯,只是稍微平庸一点就会让观众有失望的感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口碑的反馈是相当快的,因此首映的第二天,其他参加了首映的明星,影评人,还有看了午夜场的普通观众都发布了他们的感受。

  很多主流媒体,甚至官媒也都不吝赞誉之词的对《火星》进行了高度评价。

  不过对于张泽俊这样的普通网民来说,主流媒体的评价不太有参考意义。

  他只会为这么大的场面而感到惊异,又是人民日报,又是光明日报的,《地心引力》都没这么大排面,之前在暑期档创造了票房纪录的《狼牙Ⅱ》最开始也没这么大排面。

  通常这样的电影都是上映一段时间后,取得了不俗的影响力和票房后,口碑也过得去,有影响力的官媒才会给予认可。

  不过考虑到《火星救援》从头至尾都有航天局的影子,“航天日”都是打着《火星救援》的招牌进行航天知识科普宣传,没准这些新闻都是早就提前准备好的稿子呢。

  张泽俊并不是陈景行的粉丝,最多只能算是路人粉,作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他也没时间去付出太多精力去喜欢某个明星,更别说是幕后的导演了。

  要说真有能够让他不考虑太多,无脑进电影院贡献票房的导演也就是星爷了,给他童年甚至大学时光带来了很多快乐。

首节 上一节 243/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混在末日,独自成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