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133节
从来攀枝花开始,陆启铿和姜伯驹两人就处于一个我是谁,我在哪的状态。
对于他们来说,这里过于偏僻了,也过于特别了一点。
桌上摆着的印有《信号处理原理》字样的教材,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不是说接受联合培养吗?我们是数学家,怎么接受通信工程方向的培养了。
唯一好点的是,基地里华罗庚和苏步青都在,这让他们内心有点安慰。
消失的数学家们确实都出现在了51区。
不过他们都神情疲惫,步履匆匆,一副看上去就忙的爆炸的样子。
结合华国科学院才搞的计算中心,他们以为华罗庚和苏步青负责的是计算中心的工作。
数学家变计算器了,这工作量大完全能理解。
“好了,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
每天白天是自学,晚上是提问加讨论,各位的问题可以畅所欲言,我知道的我来解答,我不知道的,基地里有无数专家可以为你们解答。
我们全靠自学,每个月进行一轮考试。”
两周一卷内容,也就是说学完这些内容大致需要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束星北同样要重新学这套华国版《MIT辐射实验室系列》。
只是他有基础在,进度比学生们要快的多。
一个月后的51区联合培养教室。
一般晚上的讨论环节,都由束星北先发起,他翻开书页,清了清嗓子,问道:“波导在微波传输中的作用是什么?谁能回答?”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陆启铿率先举手,语气自信:“波导能引导电磁波,减少高频传输中的能量损失,比传统导线更高效。”
束星北微微点头,面无表情地说:“说得对,但不够全面。有没有人想要补充一下。”
姜伯驹推了推眼镜,略显紧张地回答:“波导通过金属结构约束电磁波,支持特定模式的传播。这对雷达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确保了信号的精确性。”
束星北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背后的数学原理。”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公式。
学生们立刻低头记录了起来。
51区是一个很乏味的地方,除了学习也没别的事可干。
能来这的,在理科都有着天赋,有天赋进入状态就更快,加上束星北的引导,整个培养班的氛围很好。
随着课程深入,教室内的气氛愈发紧张而热烈。束星北讲解时,眼神不时扫过每一位学生,像是在评估他们的理解力。
一位学生插话提问:“老师,如果波导的尺寸改变,会不会影响模式的稳定性?”
束星北停下笔,目光锁定他,沉声道:“好问题。尺寸变化会直接影响截止频率,你回去推导一下公式,明天给我答案。”
台下一片寂静,没有人觉得这是坏事。
这可和后世的大学教室不一样。
姜伯驹则更沉默,他的眉头紧锁,手中的笔一刻不停,似乎在与复杂的概念较劲。
束星北注意到他的专注,走过去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姜伯驹抬头:“我在想边界条件的解法,是不是可以用分离变量法?”
束星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柔和下来:“我觉得你的思路是对的,你可以试试看。”
讨论声谈不上热烈,但每一位回答的同学都言之有物。
难得的休息日,毕德显来束星北宿舍找他闲聊:
“天狼,感觉如何?”
束星北苦笑道:“除了这个名字有点不适应之外,其他都适应的很快。
你们编的这套书了不起啊,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完整的应用物理教材。
比我当年在英格兰接触到的教材要优秀得多。
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虽说难度大了点,但学生们可以咬咬牙克服嘛。”
束星北之前在浙大教书,现在教的更是优中选优的学生,下意识觉得这套书只是小难。
“我提议过,不过上面的意思是还不急。”毕德显说,“我看你很适应教学生的日子。”
“当然,这些可都是一等一的好苗子。
我要是不好好教,我对不起国家!”束星北笑道,来了这之后,他感觉整个人都重新精神抖擞了起来。
尽管身体没有年轻,但心态年轻了不少。
“天狼,你可别忘了,教书这工作你早晚得交出去。
我这边可是缺人的很。
你需要尽快进入到雷达研发工作中来。”毕德显提醒道。
“那是自然,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第155章 权势滔天林教授(4k)
“这资料你们是从哪弄来的?”
话一出口,已经改名叫木天狼的束星北很快意识到自己不该问。
“好吧,这不重要。”
确实不重要。
“没事,我们在这里能够畅所欲言,木教授,我们找你来也是想着你经验丰富,在物理领域涉猎广泛。
在这里我们只谈科学,不谈其他,所以你有什么都可以说。
技术来源对我们而言不是没有价值,如果知道它的来历,我们也能顺着来历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其他的资料做一个相互印证。”毕德显担心束星北因为经历而不敢畅所欲言。
大家都到这来了,也没什么好害怕的。
毕德显在看到资料之后,就知道自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离开基地。
这还是因为没看到树莓派。
看到树莓派的半导体行业专家们,做好的准备是一辈子都不离开。
在这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从国外选择回国的科学家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熊猫收音机在苏俄阵营的大受欢迎,通过各国报纸报道传递回51区之后,他们看到更是备受鼓舞,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不仅对这个古老国家有战略价值,还有现实意义,轻工业也是工业啊。
“这套磁控管技术路径很完整啊,应该是英格兰佬最原始的那套合成路径和技术方案,居然还包括了改良方案。
我当年在渝都研究雷达的时候,我们对磁控管可是羡慕得紧。
就这套SCR-584,当时阿美莉卡给我们了两套,放在西南,用于保护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的运输安全,防止鬼子空袭破坏航线。
连当时的渝都都只能用SCR-270和SCR-268。
而且那时候阿美莉卡分过来的雷达,SCR-270和SCR-268是他们的技术人员培训我们操作。SCR-584,我们的人连摸都没资格摸。”
当时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也就是俗称飞虎队的空军,在滇南设有雷达站,全程由阿美莉卡人维护。
“我那时候分到的任务就是研究雷达,我们只能通过眼睛看,看SCR-270和SCR-268。
而SCR-584,连看都看不到。
最多多请阿美莉卡人吃几顿饭,请他们去舞厅玩,还得塞美元给他们,才能获得只言片语的消息。”
束星北在聊起这些的时候,手摩挲着这份资料,多少心酸往事浮上心头。
“说起这个,我听阿美莉卡的雷达专家,好吧老实讲我觉得那所谓专家水平挺低的,充其量算是个操作员,对雷达原理了解的不多,而且也没什么兴趣去做深入了解。
就因为他是SCR-584的所谓技术专家,我们当时不得不讨好他。
听他说,要不是因为1940年不列颠战役中,德意志空军对英格兰造成了巨大威胁,空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伤亡。资源短缺的英格兰半岛必须要和阿美莉卡合作。
不然英格兰佬不可能会转让腔体磁控管技术给阿美莉卡人。”
(二战时德意志考夫博伊伦空军基地墙上的壁画,最上面的装置就是雷达)
“这我也听说过,我那时候还在加州念书,战争结束后我看报纸报道这件事,说这项技术是有史以来运到阿美莉卡海岸最珍贵的货物。”
这句话是阿美莉卡历史学家詹姆斯·菲尼·巴克斯特三世说的。
当时由英格兰科学家亨利·蒂扎德带队,携带了一个装有英格兰最先进技术机密的黑色金属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型号为型号E1189的腔体磁控管技术。
这些技术被视为英格兰的王牌。
参加会面的阿美莉卡海军代表说,他们的短波雷达系统功率仅为10瓦,而英格兰的磁控管可输出约10千瓦,性能差距巨大。
正是因为有这次技术转让,后续阿美莉卡才迅速启动了磁控管的大规模生产。麻省理工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辐射实验室,专门研究和开发基于磁控管的雷达技术。
《MIT辐射实验室系列》也应运而生。
“说回磁控管,虽然我离开雷达研究一线已经很多年了,但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能造这玩意了吧?”束星北问。
毕德显点头道:“没错,我们在获得苏俄的雷达,进行拆解后,具备了基础的磁控管技术,但是和二战时期阿美莉卡10千瓦级厘米磁控管精度尚且还有距离。
充其量谈得上从基础原理层面理解了这项技术,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离阿美莉卡40年代的SCR-584,想要达到这个精度,在有了详细技术资料之后,我预计要花一年半时间。
要做到改进版,光是高功率脉冲磁控管,我们都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更糟糕的是,资料中提到的高耐热阴极材料和陶瓷绝缘体这些提高磁控管稳定性的材料,只有只言片语,要怎么制造这些材料,制造出来要如何应用。
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困难。
种种困难,千头万绪。
不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得把SCR-584吃透,吃透这套技术之后再来说其他改进的事。”
束星北听完后点头道:“没错。
我看了你的工作安排,我没有什么意见。”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