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71节
发射塔周围,技术人员忙碌地进行最后检查,空气中弥漫着燃油和金属的气味。
宇航员们呆的房间和火箭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呆在准备室内,昏暗的灯光,唯一鲜艳的还是宇航服的生命支持系统上显示氧气压力和温度的仪表盘。
巴兹·奥尔德林、尼尔·阿姆斯特朗和迈克尔·柯林斯正在穿戴笨重的宇航服。
房间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橡胶的味道,墙上挂着任务流程图和星条旗。
技术人员在帮他们调整宇航服的连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奥尔德林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身着白色宇航服的倒影。他的眼神冷静而坚定,但内心却涌动着对未知的紧张。
他深吸一口气,回忆起无数次模拟训练中的场景:紧急逃生程序、导航系统故障的应对……
他心中默念:“我准备好了。”
他转头看向阿姆斯特朗和柯林斯,微笑着说:“伙计们,今天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日子。”
奥尔德林内心非常的激动,因为在任务部署中他是第一个登月的宇航员。
他先迈出登月舱,然后才是阿姆斯特朗。
奥尔德林以为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教授还是更青睐有知识的人,自己在训练外苦练微积分终于有了回报!
这是奥尔德林以为的。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资格,是60年后的奥尔德林爆了三千万美元的金币才获得的。
如果知道,他也会觉得这三千万美元爆的值。
不给教授爆,难道给和自己打官司的前妻爆吗?给控诉自己老年痴呆的子女爆吗?
如果知道,奥尔德林甚至都不会结婚,也不至于只能给教授爆三千万,他要是不结婚,爆一亿美元都完全有可能。
和奥尔德林比起来,阿姆斯特朗表面看上去要淡定许多。
他用力拍了拍奥尔德林的肩膀:“博士,我们真的要上月球了!我等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他略显颤抖的声音则显示出,阿姆斯特朗其实也没表面那么淡定。
阿姆斯特朗内心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壮举的憧憬,也有对未知风险的恐惧,他脑海中浮现出登月舱着陆的画面,同时又担心火箭是否能顺利升空。
柯林斯是真平静,因为他不需要登月,他会留在指挥舱里环绕月球,等待两位的归来。
柯林斯低声说:“我会在这里等你们,安全回来。”
他的内心却在想:“如果他们无法返回,我该怎么办?到时候教授该不会让我执行救援计划吧?”
就在这时,门开了,林登·约翰逊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走进来。
他身着深蓝色西装,面带微笑,但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林登·约翰逊走到宇航员们面前,握住奥尔德林的手:“巴兹,你们是阿美利肯的骄傲,今天的任务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全世界都在看着你们。”
奥尔德林坚定地回应:“总统先生,我们会尽全力完成任务。”
约翰逊转向阿姆斯特朗,拍了拍他的肩膀:“尼尔,你的勇气将激励一代人。”
阿姆斯特朗敬礼道:“谢谢你,总统先生,我们不会让您失望。”
最后,约翰逊看向柯林斯:“迈克尔,你的角色至关重要,你是他们的后盾。”
柯林斯点头:“我明白,总统先生,我会守好岗位。”
片刻后,林燃走进准备室,与宇航员们一一握手,语气中充满信心:“巴兹,尼尔,迈克尔,你们是最优秀的团队,我对你们和我们的技术充满信心。”
最后林燃说出了自己标志性的台词:“总之无论遇到什么都别担心,别忘了,我的人生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我们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奥尔德林伸出双手,问道:“教授,在上去之前能不能给我一个拥抱?”
林燃点了点头,给了对方一个拥抱,拥抱的时候内心在想,九十岁的奥尔德林在去月球的时候该不会也要自己给他一个拥抱吧?
拥抱的时候,奥尔德林在林燃的耳边说道:“教授,我不会让你失望。”
见奥尔德林如此表态,阿姆斯特朗和柯林斯都站在奥尔德林边上伸出双手,暗示希望能和林燃拥抱后执行任务。
“教授,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阿姆斯特朗说道。
柯林斯则微笑着说:“教授,谢谢你的信任。”
没有走还留在准备室的汉弗莱看到这一幕之后,摇了摇头,总统先生,你怎么和教授比?
最后林燃对奥尔德林说:“巴兹,登月舱的着陆就靠你了。你的精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奥尔德林咧嘴一笑:“我已经演练了上千次,教授,你放心,我能行。”
林燃接着望向柯林斯:“迈克尔,你的轨道任务是整个计划的基石,保持冷静,我们需要你。”
柯林斯轻声道:“我会守住阵地的,教授。”
1966年12月15日,阿波罗11号发射的那一刻,全球各大电视台开启了实况转播。
在阿美利肯,CBS、NBC和ABC的主持人以激昂的语调向观众描述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
著名评论员沃尔特·克朗凯特的声音响彻千家万户:“土星五号火箭腾空而起,拖着耀眼的火焰冲向苍穹。这是人类迈向宇宙的重要一步,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展现了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电视画面定格在火箭喷射的火光与逐渐缩小的身影上,镜头随后切换到欢呼的人群,观众们无不为之震撼。
在欧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直播信号跨越国界,亿万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英格兰BBC的评论员感叹:“这不仅将是阿美利肯的胜利,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霓虹NHK的解说员则激动地表示:“孩子们正通过电视看到未来。”
全球观众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电视机前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模仿火箭发射的动作,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宇航员。
什么是自由阵营的宣传能力,这就是自由阵营的宣传能力。
明明苏俄人已经上去过一次,阿美利肯要再上去的时候,还是能宣传的和这是人类第一次上去一样。
与此同时,在卡纳维拉尔角的任务控制中心,林燃与工程师团队全神贯注地盯着数据屏幕,确保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控制室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工程师们低声交换着导航和引擎状态的信息。
林燃紧握手中的笔,低声和坐在他身旁的林登·约翰逊说道:“第一步完成了,但我们还不能松懈。”
当飞船成功进入地球轨道时,第三级引擎点火,执行跨月球注入。
阿姆斯特朗通过无线电冷静地报告:“控制中心,TLI已完成,我们正在前往月球。”
控制室内爆发出掌声,林燃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林登·约翰逊拍了拍林燃的肩膀:“教授,这一天将被历史铭记。”
林燃点头回应:“总统先生,这只是我们征程的起点。”
发射后的三天里,电视台对阿波罗11号航程的报道从未间断。
专家们被邀请到演播室,分析飞船的运行轨迹和预计的登月时间,向观众普及太空旅行的科学原理。
CBS特别节目中,科学家用模型展示飞船如何穿越地月之间的38万公里,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电视台还采访了宇航员的家属,捕捉他们的情感瞬间。
阿姆斯特朗的妻子珍妮特面对镜头强忍泪水:“我为尼尔骄傲,但每分每秒都在为他祈祷。”
奥尔德林的儿子安德鲁则兴奋地问记者:“爸爸会带月球石头回来吗?”
全球范围内的报道同样热烈。
不过苏俄的电视节目报道很少,苏俄方面最近格外异常。
而印度的广播节目和电视台则声称“人类的太空梦想属于每一个国家,阿美利肯可以,印度早晚有一天也可以”。
在飞船内部,宇航员们适应着失重环境,执行日常任务。
阿姆斯特朗负责检查导航系统,确保飞船保持正确航向。
奥尔德林调试通讯设备,与地球保持联系。
柯林斯则维护指挥舱的运行。
他们偶尔通过无线电与通话,分享旅途见闻。
奥尔德林在一次通话中笑着说:“教授,地球从这里看真的太美了,你还年轻,你好好锻炼一下,你也能上月球。”
林燃听到之后只是笑了笑没说话,他心想,我要是想上去,我随时都能上去,只是你小子,我能让你不上去。
地面上,林燃和团队一刻不停地分析数据,确保飞船轨迹分毫不差。
他们几乎不眠不休,控制室内的咖啡杯堆积如山。
工程师们轮班监控飞船的每一个系统,从推进器到生命支持装置,无一遗漏。
1966年12月18日,阿波罗11号在经过三天的星际航程后,终于抵达月球轨道。
飞船缓缓滑入月球的重力怀抱,宇航员们透过舷窗,凝视着下方那片灰白交织、布满陨石坑的荒凉地貌。
月球的壮丽与死寂在他们眼前交织,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震撼。
此时的卡纳维拉尔角任务控制中心内,气氛紧张到几乎凝固。
林燃站在中央控制台前紧盯着显示飞船轨迹的屏幕。
工程师们围坐在各自的岗位上,耳机中传来宇航员的实时通话,手中忙碌地记录数据。
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提醒着每一个人时间的宝贵。
林燃转头对冯·布莱恩说:“汉斯,确认飞船的轨道参数,确保我们进入正确的环月轨道。”
冯·布劳恩点头,迅速在键盘上输入指令,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逐渐稳定。
“教授,轨道偏心率在可接受范围内,我们已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林燃松了一口气,但紧绷的神经并未放松。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登月舱的分离与着陆即将到来。
虽说历史上成功了,可这毕竟是提前了足足三年的登月。
他对团队喊道:“所有人,准备登月舱分离程序,检查所有系统,确保万无一失。”
工程师们齐声回应,控制室内的气氛更加紧张。
与此同时,林登·约翰逊总统坐在控制室一角,双手紧握,目光锁定在主屏幕上。
他内心既期待又忐忑。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