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92节
Tim用AR手势调出全息火箭模型,HUD界面悬浮于画面,点击发动机区域触发爆炸视图。
“为什么能这么快?答案藏在这7台并联的发动机里,它们像蜂群一样自主协同!”
随后切实验室镜头,工程师用游戏手柄操控7台发动机矢量喷口同步偏转。
“传统火箭需要数千人调试数年,而阿波罗科技用仿真系统把试错成本压进代码世界,你看这个!”
播放模拟3D动画视频:火箭在虚拟世界里不断解体。
红字弹出燃料震荡FAIL涡轮泵过载FAIL,最终才定格成SUCCESS绿光。
Tim的画外音适时出现:“这半年他们的服务器烧掉的电费,够给我的工作室买200台Mac Pro…,画面切到阿波罗科技办公楼堆成山的咖啡罐。”
弹幕上清一色的致敬!
发射的时候影视飓风团队则是把8K的全景机架设在2公里外山顶,为的就是拍摄整个升空弧线。
毕竟这也算是b站官方任务了,别的可以不重要,但发射过程中,b站logo划过天际的画面一定得拍的足够清楚。
热成像仪则对准发动机喷口,高速摄像机阵列去捕捉点火瞬间。
在发射台500米处架设防爆箱,内置GoPro和声压传感器来实测发射时190分贝冲击波。
“我们可以看到,激动人心的时候即将到来,我心跳真的很快!”
在点火升空的时候,也就是T-10秒开始,环境音消失,只剩Tim喘息声和心跳监测器“嘀”的声音。
T-0.5秒静默屏幕全黑,突然轰鸣炸裂,画面从热成像色的喷口蓝焰切换到晴空中的火箭尾迹。
无人机追拍火箭穿越云层,配上汉斯·季默风格的电子交响乐。
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盗梦空间的配乐都是汉斯·季默负责制作的。
弹幕上的观众开始记录实时速度,速度4.2km/s↑高度70km。
视频中的对比动画,传统构型的长征二号F火箭与燃烧一号并排冲刺。
成功入轨后:
控制室欢呼镜头,林燃和Pony握手,工程师们都在欢呼庆祝。
最后镜头给到面对夕阳的Tim,戈壁风沙吹动头发:
“有人问:民营航天能改变什么?看看这群人,他们用182天走完旧时代十年的路,把火箭研发变成‘软件模拟迭代’。
当华国年轻人不再仰望星空,而是亲手参与改变太空中,这才是真正的太空革命。
太空革命不能没有华国年轻人的身影。
最后我也要格外感想林教授接受我的采访,给我这次参观的机会,我希望下次,我还能有机会来现场参观。
我想我会成为教授的终身粉丝。”
第253章 顶级外援
“泻药,有很多回答,大家都讲了很多。
有从专业角度、商业角度,各种回答都有。
大家都说这件事很难,提到了阿波罗科技肯定有新的模拟方法,燃神作为数论领域大师级人物,在数值计算领域肯定也有自己一套东西。
毕竟他在成为数论大师之前是做Graph AI的。
正是有一套独到的数值计算方法,才能不需要现实的大量验证,直接一次发射成功。
其他回答里也有把其他民营企业做的火箭和燃烧一号做对比,二者大小非常明显。
但他们得做两年多,燃烧一号只需要半年。
用的都是成熟的发动机,燃烧一号不仅运载当量大,还采用的是多发动机并联这种比较先进的技术类型。
作为航天领域的老兵,在航天领域已经混迹了十余年,我想从专业角度讲讲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提燃烧一号就不得不和长征二号F对比。
长征二号F火箭也是近地轨道8.8吨的运载量,和燃烧一号的8吨差不多。
用的发动机型号是YF-100,燃烧一号用的是YF-102,但本质上差不多。
长征二号F从1992年年底立项,98年被运到酒泉,没错,也是在酒泉,和地面设备、发射场进行联调,99年一次性发射成功。
但前提是它在地面进行了充分测试,足够多的测试。
而燃烧一号显然没有,因为时间不够,就半年时间,你想测试风洞是要排队的,民营企业想去风洞排队起码半年起。
要知道燃烧一号足足有7台发动机在一级并联,比起猎鹰九号的第一级也就少了一台而已。
整个设计是非常复杂,从专业角度来看,但凡同一级的发动机并联超过4台技术难度就呈几何状上升了。
当同一级并联超过4台发动机时,确保所有发动机同时点火并保持一致的推力输出成为首要挑战。
发动机的点火延迟或推力输出不一致可能导致火箭偏离预定轨迹,引发灾难性后果。
毛子的N1火箭采用30台NK-15发动机并联,但由于无法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发动机同步问题导致多次发射失败。
具体而言,点火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每个发动机的火花塞、阀门和燃料喷射系统。
超过4台发动机后,系统复杂性指数级增长,控制系统需实时监测每个发动机的状态,并通过推力矢量控制动态调整。
SpaceX的Falcon 9采用9台Merlin发动机,通过故障容错设计确保即使一台发动机失效,剩余发动机也能通过延长燃烧时间补偿推力损失。
但这种设计需要高度复杂的飞行计算机和软件,增加开发难度。
更加糟糕的在于多台发动机并联运行时,每个发动机都会产生振动,这些振动可能在特定频率下形成共振,威胁火箭结构完整性。研究表明,振动频率的叠加效应在4台以上时显著增强,可能导致结构疲劳或破坏。
集群火箭发动机在启动时会出现动态相互作用,但凡是异步启动就很可能导致严重的非线性瞬态和推力失衡。
具体可以去看《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clustere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s under their asynchronous start-ups》莫斯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YF-102推力不如猎鹰九号的梅林发动机在这种时候就有好处了,好处在于共振问题在高推力下表现明显,这需要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和阻尼系统缓解。
SpaceX在猎鹰九号上采用了先进的隔振技术和材料,以减少振动对箭体的影响。
随着发动机数量增加,振动模式的复杂性呈指数增长,设计和测试成本随之上升。
而燃烧一号的发动机数量比猎鹰九号少一个,YF-102的推力也要小一些,难度会小很多。
多台发动机并联时,火箭底部会面临更严重的热环境,需加强热保护系统。
集群发动机的排气羽流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基部区域的热负荷显著增加,像N1火箭的30台发动机在启动时产生的热量导致基部结构过热,增加了失败风险。
此外,更多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要求更强的结构设计。
总之同一级发动机并联超过4台,技术难度呈几何状上升,主要源于同步控制、振动共振、复杂管道系统、控制系统复杂性、热管理和测试验证的指数级增加。
尽管多引擎设计提供冗余和故障容错能力,但管理这些挑战需要高度的工程创新和资源投入。
过去我们一直说华国没有自己的SpaceX,而现在燃神带领的阿波罗航天造出了燃烧一号,这让我看到了华国能出现对标SpaceX的希望。”
“泻药,非常牛逼,根据我听到的小道消息,国内但凡是投资了民营航天机构的投资机构这几天都在加班,慌成一片。
因为阿波罗科技搞定了多发动机并联中型火箭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半年搞定燃烧一号,半年完成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成功入轨,首先不谈现在大家猜测的到底有没有的新型模拟方法。
我估计有,有是重大威胁,别人靠数值模拟就能做到你现实地面点火测试的效果,那成本能节约多少?
开发效率能提升多少?
可复用性有多高?
光是想想就足以让那些投资了民营航天机构的投资人心在颤抖,因为别人用IBM计算机,你拿算盘和纸笔,这效率差的太大,几乎就是打不赢的一场仗。
除非阿波罗科技不打算做可回收火箭。
但可能吗?人家都提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考虑到要造可回收火箭,所以才不要助推器。
另外,就算没有这样的方法,就算是运气好。
那半年运气好,能完成设计和生产,也充分证明了燃神带领下的阿波罗科技,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之强悍。
是其他民营航天机构所没有办法媲美的。
现在据我所知,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挖人,毕竟阿波罗科技应该没有签很多的竞业协议。
初创团队没钱去签竞业协议,能挖就挖,只要锄头挥得勤,就没有挖不动的墙角。
另外投资机构们,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要么要求撤资,不玩了走人。
毕竟你想战胜阿波罗科技,难度有点高。
要么就要签对赌,对赌要求是你得在阿波罗科技之前搞定可回收火箭,如果不行,那公司得连本带利地回收投资人手里的股份。
所以现在这些创始人都面临两难局面,无论投资人选择A还是B对他们来说都是晴天霹雳。
前者是立马死,后者是晚死。
然后挖人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在对方士气正盛的时候去挖人,哪有那么容易。
就像你想去挖长征火箭的核心研发团队,人家有编制干的又是核心业务,哪有那么好挖。
总之古话说叫一鲸落而万物生,现在国内民营航天领域的局面是一鲸起而万物死。”
现实中吵的沸沸扬扬,互联网上讨论的愈发热烈。
申海教育口开例行的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负责主持。
林中清那叫一个得意洋洋,这段时间,感觉底气都更足了一些。
开会间隙,坐在林中清边上复旦的校长金利低声道:
“老林,申海高校一家亲。”
“不是,申海高校一家亲?我怎么没听说过啊?”林中清听到之后内心警铃大作。“我们不是围绕谁才是申海Top1,华国Top3争的不可开交吗?”
金利接着说道:“国内民营航天公司都集中在燕京,申海这边之前压根就没有。
我们航天专业或者对航天领域感兴趣的理工科同学,想实习还要跑到燕京或者长安,其实很不方便。”
最近阿波罗科技在火箭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好事啊!对申海高校致力于在航天领域有所发展的同学们来说都是好事啊!”
林中清知道他想说什么了,他不完全顺着对方的话说:“是好事,不过不在申海,在昆山呢。”
金利摆了摆手:“诶,昆山也是申海!”
林中清很难想象,复旦的校长能说出昆山是申海这种话来。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