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科技入侵现代

科技入侵现代 第375节

  苏俄航天局说大概率会在枫叶国坠落,但如果不是呢?如果苏俄航天局的估计错误,在其他国家坠落?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准备,这会造成多少伤亡?又会造成多少无法控制的污染?

  我们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提供精确判断。

  枫叶国的意见是,我们只相信教授做出的判断和预测。”

  戈德伯格点了点头:“希望苏俄像其所说的那样,充分履行应尽义务。

  而不是逃避,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才面对,我们需要在问题出现前就做出行动。”

  费多连科已经恢复了平静:“主席先生,各位代表,这是一次技术意外,而非故意行为,我们已经体现了负责任的态度,阿美莉卡和枫叶国代表正在将此事无上限的政治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将教授搬出来为他们的说辞提供佐证。

  但考虑到《外层空间条约》和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莫斯科方面会对枫叶国的提议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我们会尽快给出最终的答复,我在此呼吁国际社会冷静对待,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一名好的外交官,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你不能一直被动挨打,现在的战场既然已经摆明了不利于你,那你就要懂得创造新的战场,在这新的战场上,发起进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外交、辩论、舆论攻防,这些的内核有很大的共性。

  费多连科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外交官之一,他迅速捕捉到了能够进攻的点:

  “另外我需要强调,一颗卫星的坠落尚且能够造成如此大的反响,在阿美莉卡和枫叶国代表的口径中,似乎会对枫叶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各位都知道,就在今年年会,阿美莉卡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要发射一万颗卫星遍布在我们的天空。

  这一万颗卫星的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发射的卫星,坠毁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我们所发射的卫星,那么这一万颗卫星就是悬挂在人类天空的导弹,随时有坠毁的危险。

  故我在此呼吁阿美莉卡方,不能以防御为由,行危险之实,将人类安危至于不顾之地,按照教授在记者会上的说法,阿美莉卡同样会发射核动力卫星。

  如果阿美莉卡的可回收火箭技术研发成功,我们很难想象,人类天空的核动力卫星会是10颗。

  即便核动力卫星没有在地面坠毁,而是在大气层解体,核辐射也照样会随着气流,遍布全球,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核辐射、核污染。

  我在这里呼吁,应该成立国际技术委员会,充分对太空核技术进行评估,建立安全标准,确保所有国家的太空活动公开透明。”

  你不是要我公开吗?那你也得给我公开。

  正好我对你们要搞的可回收火箭、核动力卫星也很感兴趣。

  费多连科一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局势给扭转了过来。

  他深知,哪怕都是自由阵营,也不是所有人都和阿美莉卡一条心,被阉割的德意志先不谈,光是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国家,他们会想看到你老美所谓星球大战,所谓卫星铁幕打造成功吗?显然不会啊。

  苏伊士运河之争才过去十年,那次可是美苏携手逼迫英格兰和法兰西交出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英格兰和法兰西早就想捣乱了,只是之前没有机会捣乱。

  现在苏俄代表给了他们一个正大光明的捣乱借口,那还不得使劲捣乱啊。

  英格兰代表休·卡拉登勋爵、法兰西代表、西德代表等纷纷发言,表示苏俄应该公布详细技术资料和具体参数,但阿美莉卡的星球大战计划也同样应该放在联合国框架内接受监督。

  这样的变化,让戈德伯格有些猝不及防。

  两个议题进行了捆绑,看你接不接招。

  “抱歉,我们的星球大战计划由教授负责,绝对不会出现和苏俄一样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保证地球的安全。”

  戈德伯格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套,我们先谈苏俄的问题,我们有教授,教授绝对不会出问题,我们不会导致卫星坠地。

  一时间场面格外混乱。

  印度代表拉梅什·辛格表示,可以由印度牵头成立国际技术委员会,来避免美苏双方影响到委员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当天会议结束后的联合国新闻室,挤满了记者,镁光灯此起彼伏。

  由联合国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平息争议。

  费多连科:“女士们,先生们,宇宙250号是一颗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因意外故障失控。

  苏俄方面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已通知联合国和枫叶国,并将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冷静对待,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随后戈德伯格发言:“我们已和苏俄方面沟通,确保其提供卫星完整数据,由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对坠落地点进行计算,确保核动力卫星的坠落能被提前预判,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在卫星坠落后,我们会启动晨光行动,来清除其带来的核辐射。”

  费多连科纠正道:“是可能的核辐射。”

  戈德伯格直言:“抱歉,就是核辐射。”

  当其他国家提出要公开技术接受监督之后,美苏双方迅速达成一致,苏俄方面提供核动力卫星的完整参数,阿美莉卡方面则负责对坠落地点进行预测。

  其他国家的意见不值得一提。

  苏俄的阴影蔓延是如此之久,久到六十年后,大毛闪电战打成了烂泥角力的烂仗,还有人鼓吹所谓上三常。

  发布会后,全球媒体掀起热议。

  《华盛顿邮报》头条称:“苏俄核卫星威胁北美”。

  《真理报》反驳:“阿美莉卡借事故抹黑苏俄科技”。

  林燃又成为了舆论热议的焦点,枫叶国和阿美莉卡民众都在期待着林燃给出的坠落位置。

  位于亨茨维尔市的红石基地,现在应该叫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巨大的IBM System 360计算机集群占据了大半个房间,要知道这个房间可不是一般的房间。

  计算机集群概念已经深刻贯彻到IBM的计算机设计中。

  (IBM System 360)

  这是最新版的System 360,和1964年发布的首版比起来,这款IBM大型机除了支持动态资源响应外,还引入了高速缓存存储器,使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之前强了12倍。

  机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穿孔卡片堆积如山,技术员们忙碌地输入数据。

  IBM的技术工程师们也来到了现场,他们今天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证明最新款的System 360在计算能力上比教授更强。

  计算机的优势就在于计算能力,结果每次在关键的瞬时计算上,比不过教授也就算了,在大量数据的轨道计算上,发展这么多年,总得比过吧?

  对IBM来说,要是能够在计算上正面战胜林燃,这也算是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了,放华尔街,那更是能极大程度提振IBM的股票。

  林燃和NASA的轨道力学专家们、IBM的工程师们都在等着华盛顿送来的具体数据。

  数据一到,双方就会正式开始计算工作。

  近两周的大气阻性和太阳活动数据已经记录在了黑板上。

  先到的是电报,苏俄提供的数据包括倾角65°,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00公里,发射时间1966年9月18日。

  这是简易数据。

  完整数据则由专机送达。

  数据到之后,工程师们将苏俄数据与NORAD的SPADATS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观测结合,输入计算机。

  IBM的工程师们盯着打印机吐出的结果。

  汤普森汇报道:“初步计算显示,卫星的轨道正在快速衰减。预计再入时间在6月15日左右,误差正负值在24小时。”

  NASA的轨道力学专家,福斯特皱眉,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他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宽广的区域,从太平洋一直到北美大陆。

  福斯特:“大气密度模型是关键。

  这个模型还不够精确,我们需要假设最坏情况。

  汤普森,调整拖曳系数,考虑卫星的横截面积和质量。”

  他们连夜工作,重新引入了Jacchia大气模型,对高空大气密度进行估算。

  哪怕是最新的System 360,计算一次轨道衰减也需要2小时,这还是建立在IBM工程师就守在现场,一出现问题,立马排查修复的基础上。

  而林燃的答案早已写在一封薄薄的信里,放在桌子上,他已经去忙自己的工作了。

  林燃只在自己办公室里花了半天时间就给出了答案。

  当他走进这间充斥着机器嗡嗡声的房间,把答案放在桌子上的时候,IBM的工程师们都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

  人家就只要半天,他们哼哧哼哧干半天,一问精度,五千公里,正负一天。

  IBM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乔治·格林满脸苦笑,“教授,你这样会让团队里新来的小伙子们没有信心。

  本来大家这回还挺有信心,我们新款的System 360用到了很多新技术,你这有点太快了。”

  林燃有很多身份,NASA局长、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IBM的首席科学家。

  这个身份不能放在明面上,联邦在1963年生效的P.L 87-489以及《关于利益冲突和道德标准的备忘录》里明确强调了联邦高官不能在企业任职。

  但规则是规则,实操是实操,IBM过去有首席科学家,1963年之后,这个职位还是有,但是职位上没有人,没有名字。

  1965年之后,珍妮·赫斯特出现在了IBM董事会成员名单里。

  林燃是IBM的首席科学家,属于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就像后世国会山股神一样,她不会承认,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林燃笑了笑:“小伙子受点打击挺好的,这是IBM在NASA工作的工程师们的必经之路,毕竟我不是所有事情都会参与计算,你们还是很有必要。”

  乔治·格林又苦笑了,他问道:“教授,你说什么时候,计算机能比你强?”

  林燃头也不回地说道:“很快的,乔治,你肯定能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乔治·格林身旁已经在这干了五年的工程师吐槽道:“教授五年前也是这么说的。”

  乔治·格林侧身拍了拍他的头:“大家打起精神来,我们不能比教授慢太多!”

  新来的工程师张嘴喃喃道:“BOSS,我觉得记者们说的没毛病啊!”

  乔治·格林问道:“记者们说了什么?”

第309章 事态的发展逐渐诡异起来

  “与其研究计算机,不如研究如何复制教授。”

  喜欢看硅谷科技类杂志的年轻工程师说道。

  这样的提议倒是让乔治·格林没有想到,“我们普通人还是祈祷那一天不会到来吧,我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教授能复制,普通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那个时候,恐怕各行各业都充斥着教授吧。”

  另外那边,福斯特博士所带领的轨道计算团队们,对教授的操作已经习以为常。

  哪怕教授给了结果,他们还是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无论是从团队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还是说这件事进一步验证System 360集群性能,这件事都要推进。

  福斯特平静地和团队在反复验证,结合SPADATS的雷达数据,逐渐缩小预测范围。

首节 上一节 375/4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