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第214节

  此间已然分了路途,再往前是无漏山三峰。左边是持戒院,右边是智慧院,直走往上是禅定院。

  “阿弥陀佛。”觉明和尚合十行礼,“诸位直往禅定院便是,贫僧先回持戒院了。”

  他看向孟渊,道:“贵司王督主便在禅定院,孟施主回禀之后,不妨来持戒院坐一坐。”

  “在下一定叨扰!”孟渊笑着拱手。

  觉明和尚带着玄悲离去,孟渊等人随着知客往前行。

  这一辈的兰若寺方丈是“智”字辈,执掌一寺权柄。

  另下设三院首座,还有诸多长老,这都是兰若寺的上层。至于监院、知客、火头僧那也不必多说,都是中下层了。

  首座和长老与方丈同辈,且须有德高僧才能担任。

  当然,所谓“有德”二字太过缥缈,但至少佛法精深,长老需是五品境,首座更是不凡,要四品境界,跟方丈同境界了。

  兰若寺按着圆明净智,了觉玄常的辈分来排,如今方“智”字辈的少说也得百岁了。

  是故如今还活着的“智”字辈高僧,至少也得中品境界。也因着如此,兰若寺中“智”字辈的高僧并不算多,且大都是祖辈。

  不过兰若寺传承悠久,高僧辈出,于佛法一道钻研最深,佛门四品层出不穷。除了长老和首座这些高僧外,兰若寺还有大德镇守,听闻有一位“圆”字辈和一位“净”字辈的高僧,是为佛门三品境。

  这两位高僧差了辈分,但年纪相差不多,都是活了三四百年的大德,如今极少现于人前,也甚少显露法相神通,乃是说兰若寺无有危难,便不会出手。

  兰若寺能繁荣至此,也是有两位大德镇守的缘故。

  世间关于两位高僧大德的传闻甚多,但亲眼见过的却没几个,甚至于兰若寺本寺大部分的和尚都没见过。

  孟渊也是跟觉明大师问询才知道,现今两位大德高僧在无漏山的无影壁面壁静修。

  兰若寺方丈法号智观,是无漏山禅峰所出,如今在禅定院。

  诸人跟随兰若寺知客僧,一路往前,来到禅峰之上,便见一古朴简陋的院门,上有兰若寺三字。

  兰若寺最初就是起于此地,而后愈发盛大,囊括了无漏山远近之地,衍化出了三院之分。

  门前有菩提树,比之独孤亢院子里养的那一株盛大的多,已然攀满了整个院墙。

  只是如今正逢冬日,不见绿意,平添几分萧索。若是春夏时节来看,想必别有一番风景。

  越过兰若寺的古朴山门,继续往前。沿途皆有守卫,有镇妖司的人,还有兰若寺武僧。

  这兰若寺本院只是一进的院子,简陋残破,无有修葺的痕迹,殿上无有供奉佛像。

  名扬天下的兰若寺,其最初便是这一小小寺院而成。

  过了本寺,行没多久,就见禅定院。

  这禅定院也颇年月,青砖绿瓦,绿藓成灰。

  箫滔滔一身白衣,就在禅定院外,负手看着远处,待见孟渊和林宴到来,他就招招手。

  “来了?”箫滔滔面上无有喜乐,更不谈正事,“你那带毛的媳妇领回家了?”

  “指挥使,人与妖并无不同!”林宴反驳。

  “呵呵。”箫滔滔嗤笑一声,又看孟渊,道:“听说你在家娶了媳妇,还一娶就娶了俩?”

  “患难之妻,不敢弃也。”孟渊道。

  “你小子没远见,就该患难十几个才好!”箫滔滔很有道理。

  “……”孟渊一时无语。

  “进去吧。”箫滔滔下巴点了点禅定院,“兰若寺方丈智观大师在里面讲禅,进去听听。”

  “指挥使怎么不去听?”林宴好奇问。

  箫滔滔指了指耳朵,道:“我最烦辩经,也不爱空虚的学问。”

  他还看了眼孟渊,笑道:“有你的牛鼻子熟人。”

  孟渊一听这话,就知道要么是宁去非和莫听雨,要么是厉无咎,总不能是冲虚观四子吧?

  林宴却不动,只问道:“都谁在里面?”

  “兰若寺方丈和三院首座,道门三家、青崖书院、咱们督主,还有杂七杂八的一堆人。”箫滔滔对人家毫无尊敬之意。

  “箫指挥,不知道督主来了这么久,可查问到了什么?”孟渊关心的是这个。

  先前听解开屏有言,乃是说青光子之所以能成事,兰若寺的人也出过力。

  但具体是谁,却不得而知。而且此人助青光子成事,却不知得了什么报酬。

  孟渊和林宴在路上也商议过,能在青光子证道一事上出力的至少也该是四品境的和尚。

  到了这等境界,地位必然极高,世间财物、权势怕是难以摇动其心。

  而能让其真正动心的,怕也只有大道之路,成佛之路了。

  这兰若寺传承悠久,有三品罗汉坐镇,若是想要往上走,自然有自家长辈指点。但此人却向外去寻,且寻的还是有西方佛国根脚的青光子,怕是所图非小。

  同样的,消失不见的信王独孤盛应该也绝不会单纯的助青光子成道,想必也是另有所图。

  箫滔滔见孟渊和林宴期待的看着自己,他无奈一叹,道:“我知道你俩跟应氏关系深,师父还死在了松河府,可报仇的事不能急!”

  说到这儿,箫滔滔使劲的拍了拍两人肩膀,认真道:“佛门有不撒谎的戒律,可佛门的人最擅长种念,给别人种,也给自己种。所以,他们要是说谎,不仅能骗过别人,连自己都能给骗了!”

  “这就是说不好找呗!”林宴嗤笑。

  “事情先做下去,咱继续查问,兰若寺也要自查自问。”箫滔滔语气有了几分长辈的样子,“你俩都抱媳妇了,先养上几个孩子。等境界上来了,跟好咱督主做事,一定能报仇!”

  箫滔滔十分自信,他接着道:“三品的秃驴算什么呀?咱武人的进阶之路就是要拿他们当筏子!青光子现在敢露头么?咱督主也憋着一股气,想要开天门证道!”

  所谓开天门就是四品武人进阶之时的内外之变,乃是尽开自身所能,燃却自身血肉、筋骨、玉液,甚至是命火,抛却未来的所有,继而强大自身,好能斩杀上三品,借此登临三品之路。成则登临上三品,不成则身死陨落。

  要不然即便武人强悍,可中品和上品到底差了大境界,岂是能随意成事的?

  眼见箫滔滔这般说,孟渊就知道王二没查出来什么。

  “箫指挥,不知冲虚观玄机子道长在不在这里?”孟渊往禅定院中瞅了一眼。

  “不在。”箫滔滔嘿嘿的笑了笑,“他好像在那个什么云山寺。”

  云山寺是尼姑庵。

  孟渊曾听玄机子道长说过,他跟云山寺的了闲师太有几分过往。

  这玄机子道长也没办正经事,竟是去找老相好了。

  现今看来,冲虚观好像就李唯真靠谱些……也不对,他说去荡除妖魔,结果荡到了佛国,根本没拦住青光子。

  那看来冲虚观不靠谱的传承是自上而下的。

  “箫指挥,兰若寺可有一位智通大师?”孟渊又问。

  先前玄机子远赴兰若寺的无遮大会,就是为智通大师所邀。

  但是这位智通大师在兰若寺并无显赫名声,也未担任首座和长老之职,孟渊也没向觉明去问。

  “是持戒院的,四品境。”箫滔滔道。

  “四品境?那至少也该是长老职位。”林宴惊讶问。

  “这谁知道,估摸着人家不想当。”箫滔滔压低语声,道:“这位智通大师在面壁,还没查到他,过几天就出关了。”

  扯了一会儿,箫滔滔也不愿多讲,催促孟林二人进院子里玩耍。

  林宴显然是有经验的,他带上孟渊,却让周盈和王不疑等人留下,还说什么和尚必然要玩什么轮回七苦的把戏。

  孟渊催动焚心,进了禅定院,继续往前,过了一处大殿,就闻听佛音。

  “当年青光子曾来兰若寺论禅,只是贫僧佛法浅薄,诸位师兄师弟虽各有所长,却也无人辩得过青光子。”

  又至一处大殿,只见外间无人守候,出声之人在殿中。

  往前去看,殿中有一苍老和尚居中,两旁坐了和尚道士和儒生,王二也位居其中。

  另还有不少人站在一旁,全都静听那居中的和尚说话。

  这里的熟人不少,昔日同行之人的莫听雨和宁去非也在,还有青羊宫的厉无咎。

  不过这几人没有坐的资格,只能在一旁站立静听。

  “彼时贫僧便觉出青光子走了邪路,只是一时间难以察觉。后来得了师叔祖提点,这才有所悟。”

  那老和尚身着破旧缁衣,语声温润,他见到门口的孟渊和林宴后,还微笑着点头。

  孟渊和林宴抱拳行礼,迈步进去。

  那莫听雨和宁去非也不敢说话,两人朝孟渊点头致意。

  孟渊回以一笑,然后站到王二身后。

  月余不见,王二换了一身黑衣,不见风霜之色,也不见脂粉颜色,多了几分清净淡雅之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和尚环顾四周,问道:“新来的两位小友,可听闻过这句话?可知其中含义?”

  老和尚看向林宴,目中含笑。

  “这又有什么难的?”林宴呵呵一笑,“语出金刚经,乃是说世间一切有所为、有生有灭之物,都如同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般短暂无常,不实虚幻。乃是佛家前辈大德,为求众人破除事与物与人的执着,明悟空性无常,继而得禅意,得解脱!”

  “善。”老和尚微笑点头,“当真是青年俊杰。”

  说了这句话,老和尚又环顾诸人,接着道:“贫僧与青光子论道问禅,便说过这一番话。”

  “不知青光子如何来解应作如是观?”王二好奇问。

  “青光子道友另有高见。其实这句话本意是‘有为法’的虚幻无常,青光子道友却将‘虚幻’引作“可再塑”、‘可再造’之意。又说万物皆空,那创造与毁灭同样都是佛门神圣之事。”

  老和尚语声转慢,双目看向殿外,似要看投天上的云起云落,“青光子认为,应当用穷尽所有的破坏,来登上彼岸,来证得真正的‘真空生妙有’,此为再造‘佛国’。”

  殿中诸人都是儒释道高人,孟渊等人也都是通读三教经典的,自然听懂了这些话语。

  前番青光子种种所言,当真应到了松河府之变。

  “青光子是真佛。”老和尚叹了口气,“他说所谓的持戒不过是描摹皮相,而他的戒律早与血肉长成一体。我们用金身供奉,他则用脏腑血肉供奉。”

  “智观道友,”一个老道士抚须出声,皱眉打量老和尚,问:“你彼时对青光子的说法不以为然,然则事后青光子证道光明圣王,你心中又起了涟漪?”

  孟渊和林宴对视一眼,两人这时才知这老和尚竟然是兰若寺住持。

  “非也。”老和尚智观微微摇头,看向那老道士,道:“外人都说佛门修心修性,道门性命皆修,儒家修浩然之气。其实这话虽有偏颇,但也有些道理。”

  智观方丈又看向诸人,道:“佛门唯心,讲三千世界,论过去未来,谈虚论空。但心中有所想,有所思,兼有大毅力,大气魄,都是能成‘佛’的路途。”

  他指了指殿外,道:“至于这‘佛’孰真孰假,当事之人却已然不管不问了。”

首节 上一节 214/2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爆肝成就的我,终为魔神

下一篇:遮天:多子多福从颜如玉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