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

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 第537节

  “你要将道袍改成僧袍?”老道士问道。

  小羽道:“虽然现在不去灵山,可我也能在迎祥府行持佛法。”

  老道士又问:“如何行持佛法?难道要当个规规矩矩的小尼姑,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走‘休粮守谷’的路子?”

  “休粮守谷”是道家术语。

  简单概括就是两个字,“辟谷”。

  服食五谷杂粮可以充饥,但五谷中只有维持身体正常活动的能量。

  身体在消化五谷粮食时,会损耗自身的“先天精气”。

  休粮守谷就是通过少活动,甚至不活动,少思考甚至不思考,来降低身体和精神的损耗,逐渐降低对食物的需求,达到自然辟谷的境界,从而守住人身之“精气”,能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

  清规戒律是达到少活动、少思考这一目的的手段。

  无论道家还是佛门,戒律对修士的约束,主要都是为了修士本身好,是在帮修士修行。

  佛门的诸多戒律,如不杀、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等,其出发点,不是为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主要是利己,利于自己破开根尘妄念,找到真心本性。

  利己是核心,利于社会只是顺路。

  佛门如此,道门也如此。

  也因此,遵守戒律成为一种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还形成了一大流派。

  老道士听到小羽说“行持佛法”,便以为她要走这一流派。

  小羽摇头道:“佛教现在的清规戒律,大概不适合我,我想另创一条成佛之路。”

  “好大的口气!”老道士冷笑。

  小羽道:“每个道士从出家之日起,便期盼有朝一日能白日飞升。

  和尚在决定剃度出家时,必定以成佛为目标。

  佛祖也希望更多弟子能成佛。

  佛祖还说,他传下来的法,只是他看到的道路,还有更多道路连他也不曾找到,但它们一定存在。”

  “道理谁都懂,可你都没入门。”老道士道。

  “我是没入门,却站在门外朝里面观看,看了好一会儿。我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却看到已有的清规戒律之路,跟我的性格背道而驰,这有什么问题?”小羽道。

  老道士摇头道:“你甚至不懂‘戒律’。我道门的‘戒律’,仅仅全部读懂,都需要几十年的功夫,读懂之后深入研究,又要几百年。

  佛门也一样,连菩萨和佛陀,都专门花费千年、万年时间,潜心研究‘戒律’。

  你都不懂戒律是什么,还说什么清规戒律与性格相悖。

  等你入了门,深入研究几十年后再来做判断吧。”

  如果“戒律”是一门学问,它的繁杂和深奥,还要远超炼丹之道、制符之道。

  小羽道:“我不晓得道门和佛门有那些戒律,也不曾深入研究每一条戒律的含义,但我明白两家教派都创造戒律修行的原因。

  或者说,我知道戒律的本质。”

  老道士既怀疑又好奇,问道:“你说说看。”

  小羽道:“戒律是功法秘籍的对立面。

  修行之路上,功法秘籍在告诉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可以抵达终点。

  也就是说,功法在找方向,找捷径。

  戒律与功法相反,它们告诉修行者,哪些方向一定不能走。

  戒律在避开错误的方向和陷坑。”

  老道士怔了怔,接着陷入沉思。

  小羽继续感慨道:“我同时修炼道、佛、儒、魔,感触更深。

  道、佛、儒的戒律几乎相近。

  它们的道路方向不一样,需要避开的错方向和陷坑却差不多。

  魔道之所以是魔道,不仅是魔修喜欢害人,也不是魔功残忍。

  而是魔道的‘戒律’,皆违反人的本性和良知。

  想要魔道有成,就得避开错误的方向,可魔道的错误方向,恰是人之本性和良知。

  道法、佛门神通,也能杀人,也可以残忍无比,但功法本身不会逼着人违背良知。

  相反,要想抵达正确的彼岸,必须避开违背良知的行为。

  所以,我的《魔眼大法》,需要有一颗道心.哎,太乙玄门指望不上,如今只能凝聚佛心,‘魔眼佛心’。

  以佛陀之慈悲怜悯心,驾驭魔之眼。

  若不如此,将来无论我愿不愿意,必然踏上邪路。”

  老道士神色复杂道:“老道持戒修行数十年,一直懵懵懂懂,只依规而行。

  你甚至没入门,只是站在门口,向里面看了一眼,却直接抓住了根本。

  而你才十三岁唉,我今天算是明白,仙人寻找的‘有缘人’,该是什么标准、什么样儿了。”

  小羽摇头道:“我能有此感悟,靠的不是自身,而是‘佛荫’。”

  老和尚入梦传授她心经时,领着她在灵山下的“佛国”走了一圈。

  她听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

  尤其是老和尚接连“佛法灌顶”、“当头棒喝”,强行帮她打开了“心窍”,懂得了行持佛法、寻找真心的具体方法。

  她的心像是从一坨石头,擦拭成透明的水晶。

  “之前,我一直以为戒律是一个人拿来约束另一群人,以彰显自身权威,达成某种社会现象的枷锁。

  看到和尚道士犯戒,下意识站在道德高地斥责其不守戒律。

  更喜欢用道门或佛门戒律,道德绑架道士和尚。

  觉得一旦当了和尚或道士,天然就该背负起遵守戒律、帮助他人、让世界更美好的责任。

  现在我明白了,戒律不是道德问题,是个人的修行问题。

  类似壮骨汤、益气丹,是自己找来,助益自身境界提升的。

  道士和尚犯戒,犹如武者懒惰,不肯认真炼气、练功。

  武者不好好修炼,没人会说他不道德。

  当然,有了这一觉悟,我也完成祛魅,从此以后再不会因为某人当了和尚或道人,便高看他一眼,将他当成道德高尚的人来尊敬。

  除非对方先证明自己真的是‘得道高人’。”

  老道士神色复杂道:“我感觉你现在已经有点像‘得道高人’,你得道了。”

  “哎,我再不敢自称‘高人’了。”小羽摆手道。

  想到当日她屡次在老和尚面前自称“高人”,她心里就臊得慌。

  她要改过自新,学习真正高人的做法:放下身段和脸面,当个“先唾面自干、再悄悄杀人”的低调老阴比。

  老道士道:“既然你不打算严格遵守佛门戒律,现在又没入佛门,何必执着于穿什么?哪怕穿着道袍,你依旧可以自称‘贫尼’。”

  “贫尼.”小羽忽然有些理解往日被她吐槽的假尼姑、假道姑了。

  如南海神尼,如落尘仙姑。

  她们将自己打扮得像个“佛媛”、“道媛”,或许算是人之常情。

  因为她自己也忍受不了“贫尼”。

  至少她不会削发,顶着个小光头到处跑。

  “还是弄成颜色素净的缁衣吧,总得有个标签,好让别人认出我出家人的身份,方便我化缘。”小羽道。

  “你不是说,不遵守传统的清规戒律吗,怎么又要化缘?”

  只在脑海里幻想她穿着缁衣化缘的画面,老道士便忍不住老脸抽搐。

  “我只是说不完全遵守。”小羽清了清嗓子,道:“我念一手揭子给你听。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穿上缁衣,沿街化缘,不是目的。

  而是明悟身是菩提树、擦拭心之明镜台的方法。”

  老道士若有所悟,道:“都懂得借助外物和外功,来炼心还性了。

  你此时的境界,远不止是在门外窥探。”

第425章 离开前的安排

  “你已经入了门,且深入门内,像是有数十年、上百年的道行.燃灯佛祖不止传你经书,他一定亲自教导过你,为你启迪了智慧,对不对?”老道士虽在询问,语气却十分肯定。

  她的情况,他基本了解。

  凭她之前的境界,没个几十年的苦修,不可能做到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菩提之身、明镜之心,都是十分高明的佛修境界。

  纵然天生宿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她能在短时间内“突变”,必定是得到佛陀“灌顶”。

  小羽笑道:“怎么说也是佛祖赐予的‘佛荫’,区区一卷经书怎么对得起‘佛祖’的身份?”

  老道士犹豫片刻后,吞吞吐吐道:“我跟你商量个事儿,将来你若成了佛,能不能看顾我一二?”

  先前他从没有过这种想法。

  他承认她天资过人,可她运道太差,这辈子基本上断绝了仙缘和仙福。

  凭自己折腾,几乎不可能成仙。

  指望她,还不如他自己累积善功,下辈子投个好胎,能有足够的福气转化为仙缘。

首节 上一节 537/10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黑神话西游:模拟成仙!

下一篇:练到纯阳无极,才发现是诡异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