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养鸡大亨 第11节
到10日龄的时候,养鸡场饲料仓库里面储存的30吨饲料,已经消耗了十分之一了。
而将来等到这12000只鸡长到食量最大的时候,一天的饲料投放量就是两吨半左右。
这么多饲料,要是光指望赵青山他们一家三口来运料,填料的话,那估计得累个够呛。
所以赵青山直接雇佣三个人,也是有道理的。一个负责在饲料仓库里面往小推车上面装料,一个负责推小推车,而一个负责在大棚里面卸料,三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现在赵青山家的养鸡大棚很简陋,没有养鸡笼子,喂料的时候比较麻烦一些。不过呢,所有的人身上都携带着一些细菌病毒,要是鸡群里面各种各样的人都进出的话,很容易让小鸡得病。
所以,就算家里面有了三个雇工,赵青山也没有打算让刘玉仁、马进昌和刘涛到鸡舍里面帮着添水填料。
到小鸡第11日龄的时候,赵青山的三个雇工都来上班了。
而雇工有了,接下来肯定要发工钱的,这样就得需要一个会计计算工钱。马进昌有些文化,虽然说只有三个人,但是赵青山也决定像模像样得让马进昌来计算工钱。
白天的工作结束了,然后11日龄晚上,赵青山用高锰酸钾溶液给马进昌、刘玉仁和刘涛他们三个的衣服消了毒,然后大家一块进了鸡舍。
刘玉仁上次有帮着抓鸡防疫的经验,这一次自然轻车熟路得当起了老师的工作。
不过,由于人手比上一次少了一些,同时实施防疫的赵青山父子两个的效率要比曹喜才他们差了许多,所以他们六个人一直忙活到凌晨一点,这才将全部一万两千只鸡仔的防疫工作给完成了。
晚上加班,情况说的清楚,工钱是多加一天的。
因为加班了,然后赵青山让马进昌他们三个回去睡了一觉,到中午十二点再来养鸡场这边工作。
虽然养鸡场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马进昌他们却很开心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这边的工作是每月一结的,跟城里的工人一样。
干建筑的工作,是干一年,到年底的时候才算账的,完了之后包工头子还会克扣篷工的工资。
在2002年的时候,包工头子克扣篷工工资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这个年代发生过一件事情,叫总理帮篷工要工资,被传为美谈。其实这根本就不能当什么美谈,而应该当做耻辱。
如果说,篷工的工资,都得需要总理才能帮着要来的话,那么这篷工的权益也实在太没有保障了。
2002年的农历九月份眼看快要过一半了,再过两周多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工资了,马进昌他们能不高兴吗。
今天是这批鸡的第12日龄,小鸡要比刚入舍的时候长大了不少,整个600平米的大棚已经看起来有些拥挤了,接下来今天晚上,必须要分棚了。
12000只鸡,今天晚上要分到4个鸡棚里面,每个鸡棚容纳三千只鸡。
散养鸡的密度要比笼养鸡小得多,而且散养鸡的鸡病防疫压力也比笼养鸡大。
可以说,笼养鸡的养殖效益要比散养鸡大,可惜养鸡笼子的投入是很大的,甚至于说在这个600平米大的养鸡大棚里面投资一套现代化的养鸡笼子的话,成本相当于建造大约四个养鸡大棚。
对于起步阶段的赵青山来说,这样的投资显然不是多么值得。
东岭这边有三百亩地的苹果园,但是要说全部建造养鸡大棚,下一步进行肉食鸡养殖的话,顶多也就能建造40个大棚,最大规模也就能养殖十二万只鸡。
前世的时候,赵青山见到过超大型的养鸡场,一次上鸡苗就是四百多万只,一年养殖五千万只鸡。
而实际上,一批养殖五万只鸡以上,就是规模化养殖了,而一批养殖十万只鸡,就是大规模养鸡场了。
在东岭这边搞规模化肉食鸡养殖,实际上出路并不大,赵青山有自己更好的想法。
12日龄整个白天一整天,赵青山带领大家忙着在另外三个鸡棚里面铺垫料,也就是将碎木屑、碎麦秸等垫料铺在大棚的地上面。
当然了,在铺垫料之前,赵青山还将整个大棚周围都用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了一遍,在大棚内部用火碱消毒,在大棚门口则撒着石灰消毒。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下午的时候,赵青山安排大家将门口鸡舍大棚里面的饲料和水都填满,然后让马进昌他们回家休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回到东岭这边吃饭,准备晚上开始分棚。
12日龄的鸡仔,大一些的,已经有一斤重了。
晚上吃了晚饭,鸡舍大棚里面的灯关了,然后赵家一家三口,加上马进昌等三个帮工,便一个人一个纸箱子,将鸡仔抓到纸箱子里面,接着盖住箱子,一次运送大约二十只鸡,开始往返起来。
六个人晚上八点开始工作,一直忙活了接近四个小时,快到晚上十二点的时候,终于将九千只鸡分到了另外三个大棚里面去了。
11日龄防疫和12日龄分棚两项工作都很辛苦,这让赵志江夫妇两个也觉得,招聘三个工人是多么正确的决定啊。
不过,接下来的工作,就轻松多了,每天添水填料,注意观察温度湿度,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不过呢,养着养着,上次农大公司配过来的三十吨饲料,眼看就只剩下不到一半了,赵青山慌忙地到曹明仁家里面给农大公司那边打了个电话,要求再配送三十吨饲料过来。
赵青山估算着,这批鸡顶多吃70吨饲料,下一步再要十吨饲料就足够了。
第0021章 发工资
当时2002年9月1日的时候,赵青山手里有七万五千块钱,可以毫不客气得讲,在整个凤凰岭村,那也是个人物了。
赵青山家的第一批鸡是2002年阳历9月2日的时候入舍的,到10月1日,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了。
10月1日一大早,赵青山将马进昌、刘玉仁和刘涛叫到了客厅里面。
“大爷,叔,兄弟,咱们以后工资就定在每个月的1号开了。大爷,你先算算账目,让我玉仁叔和刘涛兄弟看一看。”
因为年纪大了,平时养鸡场里面的工作,赵青山给马进昌安排的工作,比较刘玉仁和刘涛,是相对轻松一些的。然后因为马进昌文化不低,所以赵青山就让他暂时先当着会计,负责给他们三个算工资。
马进昌是小鸡11日龄的时候来赵青山家上班的,而刘玉仁和刘涛,则是12日龄的时候来的。到10月1日这天,马进昌总共干了18天,而刘玉仁父子两个干了17天。
三个人各自请了两天假,将家里的庄稼收了一下。
凤凰岭村秋收作物主要是地瓜,因为地处偏远,土地比较贫瘠,不适合种植谷类作物。
山村里面,原先时候,地瓜是主要的粮食,后来包产到户,小麦玉米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各家各户的口粮之后,地瓜的主要用途就是喂猪或者直接卖掉了。
马进昌和刘玉仁两家都没有养猪,所以地瓜刨出来之后,直接卖掉了。
在寨子乡范围内,大庙的粉皮厂和小庙的酿酒厂都收地瓜,生地瓜和地瓜干都要,而且量还都很大。
账目很好算,马进昌的工钱是360块钱,刘玉仁父子两个各340.
张慧芬笑着站在一边,看着自己儿子拿出钱来,点数着递给了马进昌360块钱。
“大爷,你这个数字吉祥啊。”
马进昌从来没有在阳历的10月份,农历的八月末收到过工钱。
2002年,在篷们的概念里面,给别人扛活的长工,都是年底结账的,没有谁是每月一结的。
月月有钱拿,在老百姓眼里,那可是工人的待遇啊。
马进昌有些不好意思得在自己的裤子上擦了擦手,他刚从饲料仓库里面出来,他的手里满是鸡饲料。
“山子,你们养鸡的也担着风险,给我们是不是多了点?”
张慧芬一听,虽然心里有些心疼,但是嘴上还是很大方的:“他大爷,你们给俺干活那么辛苦,这挟是你们应该拿的。”
“那,那我拿着!”
这把马进昌高兴的,手颤抖着接过了钱。
“点一下,亲兄弟还明算账呢,点清楚大爷。”
赵青山见马进昌接过钱之后,看都不看就往口袋里面塞,忙说道。
马进昌一点头,回头一脸严肃得看着同样拿到钱的刘玉仁说道:“是得点清楚了,多了少了都不好,点数清楚了大家都放心。”
赵青山最后将刘涛的钱递过去,刘涛恭恭敬敬得双手接过钱,笑得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上了。
“刘涛,没结婚也要记得攒钱,别乱花。”
刘涛很感激地点了点头,刘玉仁也对赵青山投来赞许的目光。
发下工资,赵青山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道:“进昌大爷,玉仁叔,待会我和我爸要到松林村去看车,这边上午要添两次水,喂一次料,你们掌握一下。”
马进昌和刘玉仁欣然答应,然后这时候,出去借摩托车的赵志江也骑着摩托车,回来了。
“山子,咱们走,慧芬,家里有事给我打电话。”
接着,赵志江骑着摩托车,载着赵青山下山去了。
现在赵青山父子两个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两部手机总共花了四千块钱,都是诺基亚的黑白机。然后养鸡场这边也花两千块钱装上了一部固定电话。安装固定电话费了些事,最后还是求赵青山的三舅张明走的关系。
这样,赵家的养鸡场还没有赚钱,就已经花了六千块钱。加上今天的工资,又是一千块钱。
要说重生过来,赵青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远超周围所有人的眼界和口才了。
说服自己父母花这么多钱并不费事,再说了,钱都在自己手里,父母也拦不住。
怎么说服自己父母呢?一方面强调手机和电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为他们描绘美好的蓝图,养鸡,赚钱会赚大了的。
现在赵青山父子两个要到松林看一辆农柴三轮车,是赵青山的二舅张海给联系的。这辆农柴三轮车只跑了一年的时间,然后想卖掉,而赵青山这边养鸡场确实需要一辆三轮车,于是就想要过去看看。
如果说价格合适,车况也还可以的话,那么赵青山是决定直接买过来的。
在他的口袋里面,放着自己的银行卡。
送凤凰岭到松林,一共有十里路,然而都是山路,从曹明仁家里面借过来的摩托车跑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松林。
卖车的叫韩三子,在松林村口一打听,父子两个找到了韩三子家里。
“在家吗?”
大门敞着,赵青山在门口喊了一声,便看见拴在大门口的一条大狼狗便挣着粗大的铁链子要扑过来。
好在铁链子拴着,要不然这狗扑出来都能杀人。
一个抓着煎饼啃着的三十多岁女人走出来,一边打量着门口的赵青山,一边问道:“你们干什么?”
“你们家的三轮车,卖了吗?”
如果买新的三轮车的话要花两万多,对于赵青山来说根本没有必要,他的钱就那么些,还有别的地方需要花的。
啃煎饼的女人头上裹着围巾,很胖,脸圆嘟嘟的,屁股鼓囊囊的。
听到来着说的意思,她转过头一边往里走一边喊道:“当家的,来买车的了。”
很快,一个瘦不拉几的男子跑出来,一边跑一边嚼着东西。这位,应该就是韩三子了。
“来了来了,二位,来看车的?”
赵青山点了点头,然后韩三子招着手,说道:“跟我来,车在后面呢。我跟你们说啊,哎,我这个车,卖了实在太可惜了。要不是家里急等着用钱啊,我是不会卖掉的。哎对了,你们怎么知道我要卖车的啊?谁跟你们提的信儿?”
“哦,张海你认识吗?”
听到跟前的小伙子提到张海的名字,韩三子脸上更加热情起来,忙问道:“是张大老板介绍你们来的?不知道你们和张老板什么关系啊?”
“他是我二舅。”
听到这句话,韩三子直接停下了脚步,摇着头说道:“真的?亲舅?”
“我亲二舅。”
“哈哈哈哈,我打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