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 第1058节
如今与教育部合作,那么,这一部《声律启蒙》便是黄一凡主持的蒙学计划第一部作品。
【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声律启蒙是一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其实就是教大家怎么写对联,写诗,写文章。虽然对联与诗现在基本上不用,但是,写文章仍然是现代语文的重中之重。
那么,文章要怎么样才好?
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文章要怎么训练,同样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标准的教学方式。
不过,《声律启蒙》却很好的给了少年儿童在写文章方面的指导。
正如声律启蒙第一个东音开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他不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时还进行了押韵。当然,这不是最为关键的。关键的是,他所带来的意境。而最为出彩的,则是声律启蒙将如此一个非常复杂的写文章的方式,却是用歌谣诗词的方式教会了众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放到声律启蒙这里,同样是熟读声律启蒙三百遍,天下就没有难写的文章。
当然,这只是声律启蒙表面上的意思。更为深入的研究,你会发现。其实声律启蒙不仅仅是对于声律上的启蒙,他在培养声律的同时他还融入了无数的历史典故。一方面学子在学习了声律启蒙的同时,另一方面他也掌握了灿烂的历史典故,可谓是千年以来极为经典的一部启蒙之作……
不过,虽然声律启蒙无比的经典。但到底还是前世的文章,而且这样的启蒙作品与现代的启蒙作品并不太一样。所以,黄一凡并没有通过教育部直接将这一部书籍印发成册,强制性的推广至全国所有的小学生或初中生。
声律启蒙符不符合这个世界,声律启蒙对于少年儿童有没有帮助,一切还要现实检验。
所以,在印发之前,黄一凡便先将声律启蒙发在了青年报与自己的微博当中。
他想看一看,这一部启蒙之作出现之余,大众对于这部作品会有什么样的凡响?
当天下午,青年报与黄一凡自己的微博第一时间便将声律启蒙第一节的内容发布了出去。
只是,很奇怪的,不知道众人是误会了黄一凡的意思,还是没有明白声律启蒙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声律启蒙第一节发表出来之余,却是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凡响。至于原因,还是原来的。
这个“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东东,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有,这个“一东”是什么意思?
是的。
不管是少年报刊登出来,还是微博上写着《声律启蒙》第一节,很多人对于这一段话都表示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不少人觉得这样的诗句写得很美,写得很有味道。但大家都知道黄一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诗对于他来说只是家长便饭,又如吃饭喝水,信手都可以写得出来。所以,这诗词写得怎么样根本就不需要多说。“云对雨,雪对风”虽然写得很有意思,但比起黄一凡之前写的一些诗词来说,也并不算有多出彩。
那么,问题来了。
黄一凡到底写这一些诗是做什么的?
让大家念念的?
这看起来倒有可能。
这诗念起来朗朗顺口,很有诗意,没事念念看上去也很不错。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既然不可能,那么,黄一凡写这样的诗是做什么的?
拿来显摆的?
显然更不是。
或许早些年黄一凡的确这样做过,而且还很嚣张的这样做过。但以前是以前,现在黄一凡已经成为了教授,已经登堂入室,已成为大家的人物。不管是心态,还是性格,更或是人品都到了一个极为巅峰之境,显摆之类的早就看淡。
那么,到底这诗写出来是做什么的?
开始的时候,一众人等怎么也猜不到。
直到当黄一凡连续三天更新了“声律启蒙”之后,一众人士终于明白了这诗是什么意思。
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雅之堂
“哈哈哈,各位,我终于明白黄教授写的诗是什么意思了?”
有粉丝大笑一声,说道。
“什么意思,难道,这不就是一首诗吗?”
“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首诗。”
这位粉丝说道:“而且,这还是一首写得很美,意境很悠长的诗。但是,这只是他的表面。大家看一看,这首诗的格式非常有特色。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难道大家没有想过,黄教授不仅仅是在写诗,而且还是在教我们如何写诗。”
“教我们写诗?被你一说,好像还真是。”
这位粉丝一说,其他人士一拍脑袋,一下子醒悟过来:“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我说呢,这么强的对偶手法,怎么会仅仅只是一首诗呢。”
“大家再看,这首诗不仅使用了比较明显的对偶手法,同时,对于声律,也是严格要求。大家看到了没有,这个标题写的是一东,东是什么?东其实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他取的是东的韵母发声,也就是说,这一首诗的押韵都是与ong结束。”
“原来这个一东是这样的意思,还有吗?”
“当然还有,再来说一说格式。我们知道我们的诗词对联一般很注重格式,一个字就对一个字,两个字就对两个字,三个字也要对三个字。如果格式不一,那么就会失去诗词的美感。而此前我们学习诗词格式都比较困难,哪怕我们知道格式,但我们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可是,这一首诗却是用举例的方式,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七字对,甚至是十一字对,一一为我们写将出来,简直像抓着我们的手,亲自教我们一样。”
“这这这……这首诗简直是绝了。”
有听众已然惊叹地说道。
“何止是绝。这首诗可不仅仅只是教我们诗词,教我们格律,他在诗里面还在传授我们一系列无比有内涵的典故。”
“典故,我怎么没看出来,这首诗里面有典故吗,好像没有吧,这诗就像唱歌一样,并没有发现什么典故。”
“呵呵,你再仔细看一看。就拿这一句里面的三尺剑来说吧,这便是一个典故。三尺剑的典故出至于汉高祖刘帮,当年刘邦斩白蛇的时候说了一句,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也,这便是三尺剑的出处。还有,后面的六钧弓同样是出至于一个典故,春秋传记载,颜高之弓六钧,一钧相当于现在的30斤,六钧就相当于是180手,你能想,180的斤的弓是什么样的概念,意思是形容这弓威力很强,并且与三尺剑对应。再来说说广寒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