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第114节
至于山西布政使、太原知府啥的,他们的旗号在这些人面前,都不知道排到哪里去了。
两位亲王,以及四大家族,才是山西最有权势的一群人。
晋、代两藩,同为亲王。一个坐镇太原,一个在大同。按照祖制,山西这一块,从宗法上来说,晋王最大。但尴尬的是,现任代王在辈分上比晋王高三辈。所以,两位王爷也只是在出城大道上碰上的时候彼此点点头问候一下,之后就迅速的拉开了距离。
始终站在一起的,乃是杨、王、张、马四大家的后人们。
所谓杨,代表人物是杨博,嘉靖年间,被严世藩誉为天下绝顶聪明三人中的一个。王,家祖是王崇古,隆庆年间的陕甘总督、宣大总督。张,代表人物当然是张四维,在张居正死后带头清算对方的大明首辅。马,家祖是马自强,万历年间入阁,是明朝第一个进入内阁的陕西人。这一家子虽说其祖籍在陕西,不过,马家数十年来与前面三家反复相互通婚,并将家中基业逐渐搬到了山西。到了这会儿,已经没人把他们当外人了。
是的,这四大家族,才是明代所谓的晋党、晋商背后的掌控者。后面的什么八大皇商啥的,这时候和这四家比起来,都是小渣滓。
“杨世兄,你说那位曹行长是怎么就这么强的运道呢?天下银库总管,币制改革设计师,最成功的商人哎哟,长安日报都快把他吹出花来了。哼,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么?这厮以前就是个卖豆腐的,要不是碰上了太孙,被太孙一路提携。谁TM会拿眼皮夹一下他?”
“哎,马世兄,说这些有用吗?总之,这位曹行长现在权势滔天啊。”
“喂喂,两位在聊什么哪?要我说,那曹三喜也不过就是个行商出身,算个什么东西啊?要不是你们三位来拉我,我才懒得这么早起来呢。你们说,那个姓曹的来我们山西要干嘛?怎么,是在外面当了官,要回老家来显摆一下么?”
看着不着调的王之祯。马进、杨彦明以及旁边一直没出声的张正明都有些无语。
世家大族越往后走,其子孙的综合素质必然会不断下降。当然,这下降的速度还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马、杨、张三家的后人都还算靠谱。
但是,到底是四家数十年来反复相互通婚,其彼此的产业早就是相互纠缠。真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这一辈的最长者马进还是叹了口气:“王贤弟慎言,现在的曹行长可不是以前的小商贾了。做生意做到执掌天下银库,便是在我们山西人里,也是了不得啊。”
“是啊,贤弟,最近这一两年,咱们山西,始终都对新版金银铜币的推广使用不得力。主动到西安存入白银,并接受银币置换的,整个大西北,就数咱们山西做得不好。今年朝廷不是通过邸报和长安日报都说了,全国所有省府,全都要开设银行。所以,这位曹行长应该是来咱们山西亲自督办此事吧?”
“哼!我只知道那银元的实际含银量只有纯银锭的九成,但朝廷却非要说一块银元等于一两白银。这不是强行割我们的肉么?还说什么几年后征税、交易都只能用银元而不准银锭流通。真是岂有此理!”
发泄般的吼完这一句后,王之祯道:“嘿嘿,诸位世兄,这曹三喜要是真要在咱们山西开银行也好,咱们四家,凑个两千万两白银出来应该是没有问题。他只要敢开银行,咱们就拿这笔钱去兑换银元,我看他一下子拿出来这么多银元,其他的商户、百姓再去兑换银元,他那太原分行怎么运作咦,三位世兄你们这是什么表情?”
看白痴的表情啊!
在内心深处大吼了一声后,刚刚娶了王之祯妹妹的杨彦明耐住性子道:“大舅说笑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啊?这是为何?”
“因为朝廷并没有全国同时开设银行,也没有要求全国同时使用银币。所以,如果我们山西想用挤兑的方式来对付即将开设的太原分行,将会被曹三喜调动全国的银元来和我们打擂台。我们四家的积蓄确实不算少,但和全国一起来,还是不够看的。”
“杨兄说的对,贤弟啊,不知你听说过没有?愚兄在陕西的故交写信来说,这设在西安的铸币厂,其厂内的机器一个月也就响动个四五天,就能弄出大量的银币来。如果我们把银锭都拿去挤兑,非但会遭到曹行长用全国之力对我们反击,我们交出来的银锭,也会迅速的变成银元进入市场流通这才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啊?那可怎么办?真的要让这姓曹的把银行开到我们山西来?这山西,可是我们的山西!”
“禁声!这话怎么能说?”
“有何不能说的?TM的没有我们的商队,大同镇的那些臭丘八统统都要饿死!没有我们的商队,蒙古的那些鞑子哪里能享用到我大明的茶叶、丝绸,便是昔年的红河实业和现在的方山杂货,他们的东西要卖到蒙古,还不是得让我们的商队扒一层皮!否则小爷就让他们在山西吃不了兜着走!”
其他三人无奈的彼此对视后,很是无力的摇了摇头。
不过,虽然摇头,但三人心里其实还是很赞同王之祯这个典型纨绔说的话的:数十年来,晋党几乎不参与山西省外的利益争夺。但是当外人想把势力伸入山西的时候,也比如会遭到他们团结一致的反击!四大家族在山西经营多年,山西百姓的营生早就和他们息息相关,只要他们不满意,就可以让山西乱起来!
说起来,咱们面对这曹三喜,以及这个商贾后面的太孙时,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呢。
就在众人开始暗暗思索待会怎么给曹三喜下套的时候,突然之间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感受到脚底传来一阵震动。少顷,一阵闷雷般密集的马蹄声响起。一时之间,整个太原城门都有些骚乱。两位亲王的护卫,更是紧张而又慌乱的开始列阵。
还好,这骚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没过一会儿,一杆火红的大旗就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持旗的骑士更是张口大呼:“大同总兵李如柏到!”
稍后,一杆更大的,但却是土豪金的旗帜也出现在众人眼前:“大明皇家银行行长曹三喜到!”
杨彦明等人再次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绝望:刀把子,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太孙的手里了!山西,从今往后,都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地方!
第二五三章 老西儿都叫穷
“臣曹三喜,拜见晋王、代王殿下。”
“呵呵呵,曹行长不必多礼。哎呀,咱们山西穷啊,山西人苦啊。现如今掌管天下银库的曹行长衣锦还乡,可得顾念乡情,为咱们山西人造福啊。”
“代王殿下言重了,臣为监国效力,便是为大明效力。山西,乃是大明的一部分,所以,臣理所当然为山西效力。”
双方的机锋打完,接下来自然是程序化的各级官员按照等级逐一的上来见礼、唱和。这一切流程走完后,曹三喜才在李如柏的骑兵护卫下,进入太原城,在太原知府的办公地点找了一间较大的厅堂,开始和山西的地头蛇们扯皮。
到了这种场合,除了山西布政使、太原知府和阳曲知县因为是东道不得不在现场陪着外,其余秉持着‘君子不言利’的诸位宗室和官老爷们基本都不参加了。不过,毫无例外的,他们都派出了得力的代言人参会,如晋王和代王两家亲王,更是派出了王府内的长史坐在了会场的第一排。
至于前文说到的四大家族,那更是家主全部参会——不是他们想,而是曹三喜点名要求的。
“哎呀,终于可以说咱们山西的家乡话了。”坐上主位,曹三喜笑呵呵的道:“说起来,承蒙监国殿下重视,将这大明皇家银行的品级定为正三品,所以我在这里倒是可是自称‘本官’了。不过你们都知道,我曹三喜以前不过是个卖豆腐的,这心里啊,未尝不觉得坐在我的下首,乃是人生之耻。”
“不敢,曹行长言重了。我等万万没有如此想法。”
“哈哈哈,说笑说笑而已。本官不管你们心里怎么想,但是监国交待的事情,我们必须得将它办好。”
“请曹行长示下。”
“按照监国的教令,今年,山西将设立大明皇家银行太原分行。场地什么的,需要山西布政司、太原府、阳曲县大力协助。”
“下官等谨遵教令,到时候请行长划下标准。下官等一定按照银行的需求,尽快完成征地、拆迁等工作。”
“好,多谢诸位。那么本官接着说第二条,自去年我大明开始实行新币制以来,目前已经开设银行的两京四省,一共是发行了价值近五千万两白银的新币。这其中,有两千万两是国家事先准备的银子,有近三千万,是民间纳入银行的金银锭。两京四省的百姓,对国家新政的支持,真是让皇上和监国都大感欣慰。”
曹三喜这话一出口,四大家族里城府最浅的王之祯不自觉的嘴角一扯,然后翻起了白眼。
说真的,去年朝廷下令启用新币的时候。全国很多权贵和豪商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太孙强势了这么多年,终于要栽跟斗了——虽说这金币银币比起大明的宝钞来说,确实让大家放心一些。但是你那银元的含银量到底不到一两白银的九成啊!我大明的百姓又不傻,怎么可能会用新币嘛。
可谁曾想到,这新币在第一批施行的两京四省,总体运行情况却很不错!
北京、南京就不必说了,前者是帝都,国家力量最强的地方。后者是朱由栋真正起家的地方,太孙民望极高。广州的海贸和走私极其发达,西班牙双柱早就广泛通行,所以对银币接受非常顺利。成都那边四川人本来就相当灵活,而且作为世界第一纸币诞生的地方,四川人更喜欢银币这种币值清晰的东西而不是随身携带秤盘。至于陕西,其经济实力太弱,翻不起什么浪花。
总之,在去年新币推行中,真正的硬仗只有一个布政司:湖广。
作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强省,湖广的地头蛇们确实也组织起来对新币进行了阻击。但是当朱由栋和曹三喜调集全国力量对其打击后,湖广最后也焉了。
这里面的经济战,虽然不见刀光剑影,当然也是惊心动魄。但是反应在六大日报上的,却是两京四省百姓,坚决拥护银行发行新币云云首发
这些话么,骗骗老百姓也就是了,到了如王之祯这种层级的人,怎么会信?
“诸位,本官实话实说,经过一年新币的部分发行,我们才深刻感受到,原来我大明民间的交易需求极大。不管是以前朝廷准备的两千万两白银,还是后来陆续从民间存贷中获取的三千万,即便是在两京四省也不能保证所有交易都能用新币执行。现在,监国殿下要求我大明剩余七省全部开设分行并使用新币,这白银的储备,明显是不足的。”
“呵呵……”老西儿们都是淡淡的一笑。
曹三喜也不着恼,继续的说了下去:“我大山西,历来都是朝廷的忠实良民,对监国殿下最是支持不过。所以,本官受监国殿下委托,来这里找诸位化缘来了。殿下的意思,是请山西的各位达官贵人、士绅豪商们,先借给银行两千万两白银,让银行有原材料将其加工成银元、银角。”
汉族的传统聚居区,是较为适合农耕的。要适宜农耕,那就得地势平坦,少火山地震。那么,自然而然的,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国家总体就是一个缺贵金属的国家。
新币发行,黄金还好,毕竟价值大,实际交易中使用频率较少。铜钱呢,大明发行了两百多年的铜钱了,这存量也基本够。唯独白银,哪怕朱由栋不断的把海外贸易赚来的银子改铸成新币投放市场,仍然有通货紧缺之感。
在这个过程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中国人有极高的存储习惯,而且喜欢存在家里!不少达官贵人乃至百姓,在获得银元后,往往是将其存了起来,使得这一部分银元不再进入市场流通。
去年湖广的新币推广战,更是湖广的豪商们联合起来,故意把大量的银元给储存了起来,搞得整个湖广白银、新币齐齐短缺。逼得朱由栋紧急向万历借了五百万两银子,并从慈庆宫自己的母亲那里,把慈庆宫所有剩下的银子约一百二十万两全部投放入湖广,才堪堪的挺了过去。
但是现在,要开始新的七个分行,这银子真的是不够了。
不过这不要紧,我摆明了说不够就是了。
“曹行长,这不行啊。我山西表里山河,境内大山、台原极多。土地贫瘠、产出极少。我山西就是个穷省啊。两千万?若是两万两,大家倾家荡产倒是可以勉力为殿下办到的。”
“是啊是啊,曹行长,我晋王府已经有近百年没有拿到足额的亲王俸禄了。这全府上下可真的是差不开锅了。但我晋藩毕竟是隔壁秦藩之后的大明第二藩,国家有难事,我们做宗室的总是要倾其所有。这样吧,作为王府长史,我代我家王爷表个态,晋王府资助未来的山西分行一百两。”
“哈哈哈哈~~”晋王府这边如此一说,老西儿们都愉快的大笑了起来:晋王表态了,而且划定了一百两的上限。接下来如何做,大家心里就有谱了。
对于这样的场面,曹三喜的脸上没有半分波动:“呵呵呵,晋王府是这个意思吗?那代王府呢?”
“嘿嘿,都是亲王,怎好不为朝廷分忧?虽说我们代王府也多年没有拿足亲王俸禄。但既然晋王府都如此高义,我们代王府也不甘人后啊。一百两。”
“那诸位呢?”
“哎呀,曹行长,我们早就说了,山西是个穷省,我们也囊中羞涩啊。这样吧,朝廷有困难,我们作为良民,一定鼎力支持。我杨家就不借钱了,捐,捐五十两……”
第二五四章 一切都是误会
看着下面一众人等在晋王府的带领下,进行了羞辱般的报价,曹三喜一点都没有生气的意思。相反,他让他的随员非常认真的倾听各方报价,然后一一记录。
待得下面的工作人员把这些事情做完了之后,曹三喜把记录单拿起:“哎,本官离开山西,跟随殿下至今十一年了,没想到家乡已经贫困如斯!在座诸位都是山西有头有脸的人物,居然只能借出来七千三百两银子。”
“曹行长,我们山西都是大明的良民啊,借什么借?只要朝廷要办事,咱们是倾家荡产也要支持的。这笔银子,咱们捐了!”
“对,捐了!”
“哈哈哈,诸位盛情,本官领了。不过咱们山西人做事,讲究的是一口唾沫一口钉,今天说了是捐,并且是倾家荡产的捐,以后可就不能再反悔了啊。”
“曹行长,我们山西人怎么会反悔?绝不,绝不反悔。”
“好!”
将捐银记录表收好后,曹三喜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然后朗声道:“有旨意,诸位接旨。”
“啊?”在一阵惊愕中,到底还是藩王府里出来的,两位长史赶紧的起身,下拜:“臣等恭请天安。”
“圣躬安。”说完这句后曹三喜从身边的随员接过一册帛书,砰的一下打开:“朕如闻,自太祖开国以来,设定灶户熬盐以供万民食用。洪武永乐间,每斤食盐国朝征税二十,市场售价三十至四十不等。自嘉靖年起,国朝新有围海晒盐之法,各地井盐处亦有天车抽取卤水之法。各大盐场产盐量遂大增然,近日得报,我大明之盐价,每斤已逾三百朕痛感百姓食之无味,遂从皇太孙之议,变革盐政此事,由南京户部尚书毕懋康总责,皇家银行行长曹三喜辅之”
圣旨念完了,但是跪着的众人一个都没动。
“各位,旨意宣读完毕,请起吧。”
TMD怎么起来啊?你这曹三喜实在是太坏了!
大明的盐场有着远超历代的产量,而大明的百姓却吃着有史以来最贵的盐,大明的政府还收着自汉武帝之后最少的盐税如此扯淡的盐政早就该改了。
但是刚才这圣旨里的改法,真的有点让人惊喜啊。
首先,在圣旨说改革盐政,第一条就是允许盐场私有,国家在每个省保留一个最大产量盐场的前提下,其他盐场全部都可以出售。而这出售,是进行拍卖的,并且公开的说,允许跨省拍卖。也就是说,只要你实力足够,你便是在本省乃至外省,买下多个盐场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你买下盐场后,首先要进行清点:大明各个国有盐场积欠那些老实为边军运粮的普通商人不知道多少盐引了。因此,你拿下盐场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偿还这个盐场所欠下的盐引。但是呢,这到底是以前国家管理不善导致的,所以国家和你一起接盘。举个通俗的例子便是:你这个盐场欠别人100斤盐,你要么给人家这么多盐,要么给人家3万新铜钱。之后,国家返还你1.5万铜钱。
第三,国家把盐场卖给你的同时,还直接定下税额。这税额是根据各大盐场现有产量来制定的,基本上是每斤四十。也就是说,你买到的这个盐场,假如在万历四十三年时的产量是1万斤,那你以后每年都给国家缴纳40万铜钱或者等值的银元就可以了。
第四,国家把盐场卖给你,你除了每年按照定额缴税外,其他生产、销售,国家都不管了。唯一的一点,国家有一个食盐指导价,圣旨里说得很清楚,万历四十四、四十五两年的指导价是每斤70,最多不能超过85。否则国家有权收回盐场!
就是这四条了。
天可怜见!咱们老西儿这两百多年通过对蒙古的贸易,早就积累下了不知道多少的财富。但是限于盐、铁、煤这些资源全部是国家管控,完全无法介入。这大量的资金囤积在地窖了,都在不断的氧化变黑呢!现在国家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盐业,那对于我们老西儿来说,不是正好瞌睡遇到枕头?只要我们组建一个商团入局,不要说山西本地的盐矿了,陕西、河北,甚至南边四川的盐矿,我们都能拍下来不少!
至于说拿到盐场之后能不能盈利?嗨!以刚才的盐政新四条来看,能够买下盐场的,就不可能不盈利!
为什么?因为山西是有好几个盐矿的,大家作为这个省份的头面人物,对里面的东西可是门儿清!
首先是大明的各个盐矿由于都是国营,所以这内部腐败问题及其严重。盐政官员为了自己好贪墨,拼命的虚报产量:不是往高处报,相反,是压低了报!老西儿们心里很清楚,目前大明各个盐场明面上的产量,大概只有实际产量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国家以现有的产量进行收税,别看这每斤抽税比现在多了一倍,但是你架不住产量会增加至少五倍啊!
所以,拿到盐矿就是大赚!
其次呢,目前各个盐场之所以老是不能兑现盐引,还不是各路达官贵人伸手太多。这盐场的官员为了不得罪权贵,只好让那些普通商人无限期的等待下去。可是这盐场若是到了我们手上,谁还敢来无偿的伸手索要盐引?老子打不死你!
最后,各个省份的盐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会被本省的地头蛇拿下。如此一来,私盐基本可以绝迹了!
总之,只要拿下一个产量不低于万斤的盐场,每年的纯利润,怎么也会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天可怜见,我们的商队辛辛苦苦走一趟蒙古,耗时极长不说,搞得不好就得死人,便是如此一趟下来这利润也不过就五六成。而且低买高卖这种行商手段,哪里比得上坐拥盐矿这种相当于端着金饭碗的生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