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国 第122节
以太孙殿下现在每年手里的产业至少带给他七八百万利润的规模来看,陆军新军的建设对他暂时不会有什么负担。
不过海军就不一样了。
虽说风帆战舰时代的海军还称不上吞金巨兽,但是一支舰队的消耗可比一个近代陆军师大多哪。
现在李国助舰队不过三十多艘战舰,加上二三十艘辅助船只,整个舰队不到一万人。但是为这些战舰和海兵提供服务的船舶设计师、造船工匠、维修师傅乃至厨子、裁缝等等,也不下数千人。
这些,都是要银元来养的。更不用说海军操练起来,打出去的炮弹可比陆军的步枪弹贵多了......
目前光是这么一支舰队,每年就要花掉朱由栋将近100万元。所以,便是土豪如太孙殿下,虽说已经通过孙承宗的关系把福宁镇捏在手里好些年了。但就是无力给俞咨皋更换新舰。
不过今年如果德川家康去世的话,日本那位穿越者就要全面发力了。而中日两国对东亚霸权的争夺,其关键还是在于海权的争夺。所以,必须要筹备组织新舰队了。
当然,船厂就在那里,造船工匠也在那里。所以新建舰队倒不用也花费一百万,不过再怎么省,至少也得70万吧?更何况朱由栋是准备新建颜思齐、俞咨皋两支舰队啊。
此外,今年的科举,乃是大年。不管上榜的还是落榜的,都有大牛的存在。朱由栋已经看着各地进京的举子流口水很久了。
还有预计中的火烧孔家店......
总之,太孙殿下今年的事情不少,其实都不太愿意把注意力转向国外的。
可惜,林丹汗可不知道朱由栋的烦恼。
这位13岁登上蒙古大汗汗位的黄金家族成员,在历史本位面上,面对崛起的后金时,以一系列S操作成功的削弱了自己,强大了对手。然后顺利西狩,暴病而亡......
但是在这个位面,由于朱由栋帮他把后金给干掉了。所以,这一年年满24岁的林丹汗,小日子过得很舒服。
他刚刚上位的时候,蒙古诸部除了察哈尔部外,其他各部都不认他这个大汗。不过十来年后,左翼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已经相继臣服于他,右翼三万户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也尊其为共主了。
总之,这位呢,虽说对上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显得有些智障,但那主要是对手太强了。平心而论,此人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殿下,虎墩兔憨既然敢大举寇边,那我们就给他一个教训!臣请组织十万以上大军,一举灭此跳梁之贼!”
王象乾站出来说要召集大军搞大会战的时候,许弘纲的眼皮又跳了几下,终于还是没有忍住:“殿下,臣有事启奏。”
“许张之,这会儿是谈军国大事,你户部又要干嘛!”
“哼!”也不搭理王象乾,许弘纲道:“殿下,此事本来臣是准备在稍后向殿下单独上本的,但没想到大司马居然如此好大喜功。说不得,只有在这个场合公开说了。殿下,诸位,山东布政司的上本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山东去年一场雪都没有下啊!陕西关中也是如此!河南大部分地方还是如此!这说明什么?今年开春后,搞得不好就是大面积的蝗灾!”
看着明显陷入震惊的众人,许弘纲继续道:“本官知道诸位同僚看到户部手里有钱了,都想把以前的欠账一次性补上。但是诸位,真的不是本官抠门儿!而是这个国家太大,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本官必须得未雨绸缪啊!”
中国的华北地区,乃是世界最大的蝗灾区域之一。几千年下来,大型蝗灾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而每发生一次,轻则惨绝人寰,重则动摇国家根基。
但是中国又是如此的幅员辽阔,在历史上,很少发生大面积的,跨省份的农业灾害。而现在许弘纲居然说整个黄河以北都是暖冬?
这就是小冰河气候的威力了吧——小冰河气候可不光是气温下降。与之相伴的,往往还有干旱。
“哎~~”就在王象乾还想站起来说话的时候,朱由栋长叹了一口气:“大司徒说的事情,确实很有可能发生,大家要重视。”
太孙殿下苍龙转世,生而知之。这样的印象随着这十五年来朱由栋一系列惊艳的表现,在与会众臣里已经有那么一点点认同了。加上蝗灾对于任何一个中华帝国的官员来说,都会足够的重视。所以,既然朱由栋发话了,大家都表示了认可。
“这样吧,虎墩兔憨入寇,这个肯定是狠狠的打他一场的。横海卫、青年卫各留下一个千户拱卫京师,其余的部队,全部北上参战。此外,京营出兵五千,腾骧四卫出兵一万。这些家伙老是待在北京城里能有多少战力?都给孤去边境练一练。以上部队的开拔等相关费用,孤出了。”
“是,臣多谢殿下。”
“另外,兵部要调集宣府、蓟镇、辽东三地的军队向遵化等地集中,兵力额度,嗯,就控制在三万人左右吧。这部分人的费用,由户部负责。会后户部先转一百万给兵部,再转五十万给工部。”
“呃......臣领命。”
“本次出征,文臣统帅当然是蓟辽总督杨镐,内廷监军是御马监太监刘时敏,提督军务总兵官嘛,是曹文诏。”
“是,臣等领命。会后马上着手办理相关事宜。”
“嗯,本次作战,一个原则,尽可能的给孤杀人,一次就要把这家伙打痛!哼,等孤腾出手来了,就仿效成祖出征大漠”
“殿下随手剿灭建奴,名将之姿,臣等皆拜服。”
摆摆手,表示对这些赞誉没有兴趣,朱由栋又道:“未雨绸缪是对的,从现在开始,户部要提早从南方调运大量的粮食,漕运来不及就走海运吧。工部要准备一些可以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施工并有利于民生的项目。只要今年华北出现大规模的蝗灾,我们就施行大规模的以工代赈!”
第二七二章 丙辰会试黑幕(一)
国务会议结束后,众人逐渐散去了。不过大明此时的首辅李三才却是留了下来。
“殿下,老臣乞骸骨。”
终于来了啊,朱由栋长叹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陕西人,李三才入仕后在官场上是没有什么成气候的乡党可以依靠的。可以说,他完全是靠着自己多年的艰苦卓绝努力和无数次的官场冒险,才拿到了漕运总督的官职。
在这个位置上,他长袖善舞,既能保证漕运畅通,让运河两岸的百姓吃饱饭,又能让淮扬商人们满意。所以,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因为紧靠淮扬商人和大运河,加上很有一些手段。所以他很快就变得非常有钱——东林党就是因为看上他的这一点才与他结盟的。
不过朱由栋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要保护淮扬商人,李三才不得已和东林割裂不说,还在朱由栋的要求下反戈一击,彻底和东林党翻脸。
而现在,因为朱由栋改革盐政,极大的损害了淮扬商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代理人李三才首辅没能扛住太孙的改革非常不满。
于是,李三才只有辞职了。
对于这份辞职请求,朱由栋知道,他必须批准。否则说不得,李三才可能有性命之忧。
但是此人是向自己交了投名状的!而且此人办事确实很有手腕!所以,这个事情要换一种方法。正好也可以通过此事,改变大明的一些不好的成例。
穿越者嘛,若是没有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的本事,那这个穿越者的水平就不及格了。
“元辅要辞职,孤是深表理解并接受的。”
“老臣多谢殿下体恤,老臣今年已经六十有四,正是该回家颐养天年的时候。”
“元辅可能没听清楚,孤是同意你辞去元辅的职务,但并不是让你致仕啊。”
“殿下的意思是?”
“元辅啊,我大明官场有些规矩真的不太好。你看李唐、赵宋,今日为宰辅,明日为知州,后日再临朝堂,这样的事情普遍得很。就我大明的官儿很奇怪。虽说我大明不少官员做了尚书以上的高官后,也不是没有重新去做级别低一些官职的先例。但是这中间都肯定有好几年的致仕、赋闲期。如此,是浪费人才。”
“殿下?”
“元辅啊,这些年,孤得你帮助甚多,孤心里是感激的。所以,孤得对你辞职后要面对的困难想多一些。毕竟,早年你很多时候做事,只求结果,不择手段。所以,一旦你完全致仕,这攻击不说铺天盖地,但也绝不会少。”
“那殿下的意思?”
“孤准备仿前宋例,朝廷宰辅去职后,可以去地方上为官。”
“......臣多谢殿下关爱。那敢问殿下,老臣去哪里比较合适?”
“有两个地方,其一,陕西。虽说孤已经恢复了陕西的茶马贸易,但架不住近年来陕西十年九旱啊。所以去年开始孤让工部花了大力气在陕西修建水渠。首辅是陕西人,乡梓所在。若是去了陕西做巡抚,一定能够尽心尽力的为陕西百姓谋福。
其二,辽东。三年前孤灭了努尔哈赤,迫于当时环境,孤没有对建州下死手。虽说这些年来这些家伙很老实,每年交给横海卫、昆明镇的兵也很好。但是孤根据锦衣卫发回来的报告觉得,现任辽东巡抚对女真的教化是不够的。人家都从渔猎转为农耕了,为什么还对人家讲女真话听之任之?好好学八股文,早点考出秀才举人才是正经......此外,我大明接纳了丰臣家的遗孤后,与日本再成水火,之后也是难免一战。而将来两国的争夺,陆上战场多半还是在朝鲜。所以,元辅若是能屈就辽东巡抚一职,孤也非常高兴。”
“殿下,臣是陕西人啊,这去陕西做地方官?”
“哼,这也是孤对我大明现有官制不太满意的地方。乡间的差役、衙门的吏员,全都是本地人。就主官不是——如此一来,主官若不和这些地头蛇沆瀣一气,估计都活不过任期那几年。”
“呃,殿下,您刚才说的是有道理。不过地方主官不能是本地人,也是很有道理的。臣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不在家休息几年就直接去挂地方巡抚,已经是开大明官场先例了。若是再去陕西,岂不是同时开两个先例?臣还是去辽东吧。请殿下放心,有臣在辽东,女真的教化定然会做得极好,臣有信心,十年之后,女真的幼童不会再讲女真话,也不会女真文字。”
“嗯~~”满意的点点头:“如此就拜托元辅了。”
“臣领命。不过,殿下既然说到陕西的惨状,臣作为陕西人,也想为乡梓尽一份心力。臣举荐二人去陕西任职,请殿下定夺。”
“元辅请讲。”
“其一,现任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袁应泰。此人之能在于水利。以臣观之,其治水之能,当为潘季驯、曹时聘之后我大明最强者。加之此人待百姓极为宽和,为官又清廉。所以,若是此人去了陕西做布政使,一定能使得陕西大治。
其二,现任吏科给事中曹于汴。此人是臣在漕运总督任上的下属,作为言官,敢言什么的臣就不多说了。关键是此人办事极为干练,而且性格严苛,真真是个强项令。殿下,袁应泰是个能吏,但是失之于过于宽和。若是把曹于汴调到陕西去做按察使......”
袁应泰啊?孤怎么不知道呢?在历史本位面,这位是著名水利专家,在河南兴修水利造福了很多人。可惜后来被派到辽东去当主官,把熊廷弼好不容易整顿恢复起来的辽东军精锐败了个一干二净——从此之后,辽镇就被彻底打断了脊梁,面对后金军队再也不敢野战了。
不过,去陕西做民政官,这个完全是可以的。
“首辅真是慧眼如炬,好,这两个人的任命孤都同意了。待会孤亲自去找大冢宰沟通此事。”
“臣代家乡父老,多谢殿下了。”
亲自把李三才送出兴华宫后,方正化赶紧的靠了上来:“小爷,方才田指挥来报,您让锦衣卫找的那两个举子,他们已经找到了。”
“嗯?他们现在在哪里?”
“均已入京,现下都居住在江西会馆中。”
“嘶~怎么住在会馆那种地方?让田尔耕想个办法,孤要和他们偶遇!”
“呃......殿下,您的意思是,您要微服出宫?”
“扯~~孤便是微服出宫,这十五岁的少年郎,身旁站着那么多人,谁还不知道孤是太孙啊?会试前孤与参考举子见面,这事情传出去怎么得了?总之这事情让田尔耕给孤办好!要偶遇,但一定要保密!”
这是1616年啊,科举大年啊!这一榜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
哪些人呢?
洪承畴(不解释)、瞿式耜(东林党、南明内斗高手,但也是南明忠臣)、何廷枢(崇祯朝能吏、王恭厂大爆炸桃色花边新闻男主角)、毕自肃(天启朝后期辽东巡抚,在任期间辽东军费被严格控制住,崇祯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后不久因为兵变而死,之后辽东军费就开始飞涨)、方孔炤(崇祯年间以不足张献忠二十分之一的兵力打得张献忠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因为熊文灿力主招降,方孔炤功亏一篑。其子方以智)、阮大铖(小人加才子)、魏大中(东林党)、黄尊素(东林党)、侯恂(东林党)......
以上是历史本位面上的名人。而让朱由栋很高兴的是:今年有十二名参加会试的举子,是他南京方山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他当然是要搞点科举黑幕,提前漏题什么的了。
而现在,他还准备再出宫去见两个举子——按照历史本位面的发展来看,如果这一次他不出手,这两位本次科举都会落榜。
第二七三章 丙辰会试黑幕(二)
“两位宋兄,这边请。”
“好,有劳张兄了。”
作为十七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的编著者,宋应星的大名朱由栋实在是太清楚了。
此人在去年中了江西乡试的举人(29岁),然后就跟他同期中举的哥哥宋应升一起进京参加会试。从1616年一直到1628年,兄弟俩参加了五次会试,全部落榜。终于心灰意冷的两兄弟这才绝了科举的念想,然后依从本心做起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于是才有了《天工开物》这样的经典著作。
对于朱由栋来说,大明朝的官僚多一个宋应星没啥好处,少一个也没啥坏处。但是让宋应星在科举上浪费整整十二年,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所以,我还是让你提前中进士吧。中了进士后,你就是朝廷的人,也就是我的人了......
当然,虽说现在大明的科举,府试、乡试甚至会试,各种黑幕到处都是。在历史本位面上,曾经有一段时间东林党可以让江浙一带的举人都是自己人,那钱谦益做起科考黑幕来更是完全没有下限。但朱由栋跟他们不一样:他是皇太孙啊!如果皇太孙带头搞科举黑幕被人抓了个现行。那对国家的公信力造成的伤害,就是致命的。
所以,公开的把宋应星这样的人叫到兴华宫来是绝对不行的。别说这两位了,就是今年参加会试的方山十二举子,朱由栋也让人私下给他们打了招呼:今年的会试,你们都考得差就算了。但就是你们都考得很好,我也最多只能录取一半——没办法,天下读书人的情绪总是要照顾一些的。
所以,就算要漏题给这两兄弟,也得讲究方式方法。
这个事情就得锦衣卫来做了。
作为全国专业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里是有各种人才的。接到朱由栋的命令后,田尔耕就派出一位江西籍贯的锦衣卫,以同乡的名义去接近宋家兄弟。
当然,这年头各省读书人所占人口比例极小,各省的举人彼此间就算没见过,但一说到名头,很快就能找到共同的熟人。所以,直接假扮江西举人是不行的。
那扮什么呢?只能是扮江西人,中年童生,举业无望,然后到北京投靠亲戚讨生活的北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