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大唐皇帝李治

大唐皇帝李治 第122节

这一系列的头衔,确实也能让高表仁受宠若惊了。

呵呵的就是一笑,唐俭上前拱手道:“非也非也,如今这大唐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高大人是陛下眼前的大红人,唐某就是架子再大,也不能唐突了高大人啊。”

一听唐俭如此一说,性情耿直的高表仁脸就是一红,嘿嘿的笑了笑,头却摇的如拨浪鼓一般,“红人不敢当,这可不敢当,只不过以往年少轻狂做了一些无礼之事,可当不得陛下厚爱。”

听的高表仁如此,唐俭也是哈哈大笑了起来,高表仁想起当初痛殴天皇,也是不由跟着笑了起来。

这年轻时的荒唐事,却成为如今自豪的成本了,人生之事,却也离奇。

唐俭笑意盎然的看着高表仁,嘴上却若有所指的凑趣道:“高大人这股赤子心怀可是陛下最欣赏的,可不能就此一去不复返啦。”

愣了愣,高表仁会意的点了点头,给了唐俭一个善意的叫他放心的眼神。

唐俭侧开身子,摆手做了个请,道:“高大人,入内吧,今儿个您可是主角。”

高表仁听唐俭说的有趣,仰天哈哈大笑,朝唐俭再次拱手,大笑道:“既是这样,那高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哈哈大笑中,当先入内。

唐俭微微一笑,也不在乎高表仁丝毫没有推辞,紧跟着入内。

高表仁去找犬上御田锹的麻烦去了,而李治此时却是找辩机小和尚和玄奘老和尚,两个老和尚的趣了。

※※※※※※※※可爱的分界线※※※※※※※※

长安城南凤栖畔,在山岚深浓的山顶上,气魄恢宏的庙宇盖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大唐护国兴教寺就座落于此。

远眺护国兴教寺,高踞于险峻突起的孤峰之上,与曲江隔江对峙,近看又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拾级而上,晨游山寺,李治看到那幽静的竹林和清澈的水潭。

这座古老的寺庙掩映在几棵苍劲的银杏树下。

李治自进入院落后,但见游人寥寥,院内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哪怕已是初冬时节,仍有一股青翠之气弥漫在空气中。

寺庙周围,有九座富有色彩的山峦,像正在开屏的孔雀那艳丽迷人的尾巴,环抱着护国兴教寺。

长长的一道红墙,墙内翠竹绿树中隐现出闪闪发光的塔尖,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也是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却能使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李治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和尚喜欢出家,为什么那么多公主王爷的也没事出个家,这那是出家啊,这算是渡假消暑啊,私人顶级别墅住着。

就这园林布置的,套用一句装.逼的话,这叫天人合一啊。

看着远处的禅门,就是自己这次行来的目的地了,那禅门中人,也是李治待会要见之人。

面对这两人,李治却着实不知怎么处理,心一乱,这思维就不由的发散了出去......

※※※※※※※※可爱的分界线※※※※※※※※

第一更,求收藏和推荐,打赏可以有吗?

第二十三章 大唐绝唱“only you”

说起这佛教经义,前世的李治是六窍皆通,就是一窍不通。

然则,今世李治被孔颖达那老匹夫折磨了十来年,如今的李治,放在后世,也算是一国学大师了,这也是李治当初敢让《天下》诗集面试的原因,文学大盗做到俺这种境界的,照样也不心虚。

然则,对于佛教,李治印象最深的却还是佛道之争和灭佛之举了,没办法,这种激烈血腥暴力的场面,李治想想就兴奋,怎会不记得呢。

话说这佛教传自古印度,也就是天竺,这是人鬼都尽知的事。

记得前世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乌龙闯情关》,上面却是意外的出现了一个大和尚,但关键的是,那主角刘病实乃汉武帝的曾孙,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宣帝是也。

这却是编剧错了,抑或者这位大和尚是打酱油的路过?

因为真正的佛教东传,事实上是在东汉时期,而当时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也未能幸免在佛教东传中。

那些印度和尚脑袋是灵光的,也是有眼光的,传播的对象均是有着强大中央集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国度。

一旦成功,必然能够长存于世,同时扩大影响力,然而,这就必然和那个王朝本土的宗教产生冲突了。

中华大地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到东汉时期,中央王权制已是数百年之久。

特别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纵横、农诸家学说,各成体系,中华文化蔚为大观的同时,也大成于天地。

虽然后来汉武帝尊儒,但却是虚有其表,董仲舒也是扔到了一边,骨子里却也还是法家,说白了,外儒内法而已。

而因为武帝之前,西汉实施的国策是无为而治,因此造就阴阳五行,占风望角卜星,各种道家学说深入达官贵人、黎民百姓之心,终于到了东汉初年,道教如原子弹爆炸一般,横空出世。

道教以老聃为开山鼻祖,尊其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学术核心经典。

顺便说一句,《道德经》其实是两部经典,分别为《道经》和《德经》。

而《道德经》的核心,也就是黄老学说,那是揉合易学、阴阳五行等,和无为之道,可不是一回事。

可以说,道教是汉文化蕴育的仅有唯一的本土宗教,历史的必然。

这样,佛教东传,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佛道之辩和佛本之争,呵呵,那时可没有谁敢说佛本是道哦。

事实上两者的性质和形式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大道行止,殊途同归。

佛道之辩与吐蕃的佛本之争说来说去,不过嘴上论道而已。

不管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土的道士,放在后世辩论比赛上,那都是顶顶的高手,自家经义信手拈来。

你能说的地涌金莲,我还能说得天花乱坠,仙女下凡呢。

首节 上一节 122/5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秦末争霸之重生项羽

下一篇:奋斗198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