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身许华夏,国士无双 第123节
“侯院长好,我给您打电话主要是想了解一件事,希望您能帮我。”
“你说就是。”
“我需要大亚湾核电站历年来进行的中微子实验的参数。”
侯国强道:“从06年到现在,实验数据十分庞大,我不知道你需要的是……”
“2011年12月24号至2012年2月17号,以及2020年7月3号,到2020年9月3号,这两段时间的实验数据。”
“这两个时间段都是高能物理实验室重要的时间节点。”侯国强道:“看来你了解了不少啊。”
“对,”顾知秋道:“在新闻上看到过,所以就比较留意。”
“你要这些实验参数做什么?”
“我想寻找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来替代电磁波。”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过了半晌,侯院长喃喃道:“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
“这是目前人类能够躲过水波的唯一可行的办法,”顾知秋道:“在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我想了两个途径,一个是量子通信,一个是中微子通信,从稳定性和保密性上我选择了量子通信,从可行性和难度上来说,我选择了中微子通信。”
侯院长好奇道:“水波能够接收处理电磁波,那为什么你能确定他不会接收中微子?”
“会吸收,但不会被窥探。”顾知秋解释道:“因为水波吸收的基本粒子会被制造成钫元素,然后很快衰败消失。”
侯院长默默点头:“我明白了。”
“那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李老道:“如果按照你所说,水波把中微子变成了钫元素,那信息该怎么传递?”
顾知秋道:“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不同,电磁波的中转靠卫星,而中微子的卫星可以放在地表甚至地下,所以不会经过水波。”
“我明白了,但怎么让全球各个国家建造?”侯院长认真道:“我的意思是水波的事情,尽可能不要公之于众,地外威胁我们无法评估,如果我们把这件事说出来,一定会有人贸然与祂们联系,很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灾难。”
“我也是这么想的,”顾知秋解释道:“我已经和李老谈过这件事情了,在多方会议上向那二十六国施压,让他们去带头建造,给全球做个表率。”
“他们?不告诉他们原因,我怕他们不会老实的去办。”
华夏总是像个慈祥的老者,仁爱,和善,包容。
但一味的这样,总会让人觉得这个古老国度没有脾气。
这样不好。
曾经国力尚弱,需要卧薪尝胆,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样子。
但到了现在,就该让他们见识一下华夏的威严。
挂上电话,顾知秋守在笔记本前。
没多久,一封加密邮件便发送了过来,是2011年和2020年两次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参数。
中微子试验参数已经不是秘密。
大亚湾核电站的中微子实验是多国参与的联合实验,实验数据也都是多国共享。
其实这两次的试验中,人类距离中微子应用已经很近很近了。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了下文,让人惋惜。
顾知秋打开试验参数,认真观看了起来。
2011年的实验数据,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不但检测到了震荡几率,并且测到了六项参数。
但因为计算得到sin22θ13 = 0.092,而置信度高达5.2个标准差,因而这次发现虽然具有突破性,但因为精度过低,不具备中微子承载信息的基本需求。
直到2020年的补充实验完成,精度和置信度达到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应用的标准。
中微子通信技术,和其他通讯的方式是一样的。
将中微子作为信息载体,把需要传达的语音、图像、数据进行调制,将他们驮载在中微子束上。
然后凭借中微子束所向无阻的威力,将信息以近光速送达目的地,然后通过解调的方式将信息从中微子束中还原出来,完成信息传播。
和电磁波不同的是。
由于地球是球面,再加上表面建筑物、山体等影响,电磁波传送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和地面站,而中微子则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以透过深海,随意出入于厚重的金属墙,以及直投地球。
中微子束穿过地球的能量损耗只有一百亿分之一,用高能粒子加速器产生十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穿过地球,也只衰弱千分之一。
换个比较通俗的解释,电磁波、中微子这些或许比较学术。
但大家一定都用过wifi。
隔几道墙、出门、或者进入电梯,信号就会消失。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地形和距离上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电磁波强度遭到了极大的衰弱。
那么,大胆的想象一下中微子通信的世界吧。
当你爬上珠穆朗玛峰,打开手机,发现还能连上自己家里的wifi,而且还是满格信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第148章 中微子通信的难题解决
中微子通信的及时性和稳定性都非常不错。
当然,如果没有水波的存在,也是深空通信的最佳选择。
但可惜,没有如果。
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振荡,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振荡类型。
按理来说,根据太阳的聚变强烈程度,地球上应该检测到十分明显的中微子振荡。
但事实却是,即便是检测太阳中微子振荡,人类也花费了极大的力气。
过去,科学家把这个原因归结为大气层。
但现在看来,很显然是误判了,真正让中微子大量消逝的,并非大气层,而是悬浮在地球上空,看不到也摸不着的那个巨大的“水波”。
因为水波的存在,中微子很难大量进入地球,也很难逃逸出去,因此,这成了中微子通信在深空应用的最大障碍。
顾知秋透过酒店的落地窗,看向远处的天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球现在就像是被关在一个独立的房间。
基本粒子是人类和宇宙建立联系的桥梁,而一个水波,几乎完全切断了人类和宇宙的联系。
人类文明出现六千年,而工业革命距今两百多年。
可仅仅这两百多年,就让人类的科技进入瓶颈。
怪异吗?
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敢深思。
顾知秋越往深处想,就越觉得人类的路,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开始走错了。
在主线的一个分支上绕了一大圈。
支线任务做满了,但却已经偏离主线任务很远。
就好像有人在前面为人类修了一条死胡同,一步一步的引诱着人类走进去。
看似在这两百年人类有了引以为傲的科学成就,但这两百年的弯路,也让人类彻底进入了死胡同里。
水波将宇宙的大量信息屏蔽在外,只允许电磁波出入。
到目前为止,电磁波的存在还没有出现任何弊端。
对电磁波的不断强化改造,已经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便利。
移动终端、互联网依托于此快速发展。
可转念一想,限制人类探索宇宙的东西,恰巧是这个已经无比成熟的电磁波。
受距离的影响成指数衰弱;受磁场、引力的作用会发生突变。
因此,它就像是一根绳子,把人类拴在地球周围,不能走远。
中微子通讯能够躲过水波的探查,但范围仍局限在地球内部。
因为无论是聚变还是裂变产生的中微子,都会被水波无情吸收。
因此在星际通讯上是被完全阻断的。
至于星际通讯,还需要发展另外一个通讯方式——量子通讯。
通过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可以直接绕过水波。
但相比较于中微子通信,难度相对来说要更大。
顾知秋看着中科院的数据资料,对中微子的一些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现的第三种中微子振荡,从置信度上已经满足了通讯的基本要求。
目前只剩下最后两个难题。
其一,是获得大量稳定的中微子。
这个在顾知秋突破了可控核聚变之后,就已经不成问题。
其二,是中微子信息载体的搭建。
这个是最头疼的事情。
通过中微子震荡的波峰,可以模拟出0和1。
但编译成信息,则需要巨大的工作量。
如果按照老方法,发明出一座将模拟信号调制成为数字信号的调制机,这不是一个难题。
但却是一个麻烦事。
大量的中微子产生之后,通过调制仪器进行排序释放,形成载波。
这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任务。
顾知秋拿起纸笔,开始奋笔疾书了起来。
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调制逻辑进行一定的更改。
除了振幅、频率搭载信息之外,另外让质量本征态也成为信息的一种手段。
上一篇:灵气复苏:走夜路遇见呆萌巫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