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大投机家

大投机家 第90节

但即使如此,安在天操盘的公募和私募基金,单位净值已经突破2元,相比于去年8月底的时候,都走出了翻倍行情。这时网络上除了极少数眼红的黑子,已经没有人再质疑安在天的能力了,都对奇迹投资这名基金经理一片溢美之词。

当然了,还是有些人抱怨奇迹投资旗下的基金申购困难,每年只在一段时间开放,不给人上车的机会。对此安在天也很无奈,当初李月祺定下的规则是开放小额申请,比如每天每人可以买1000元的份额,但是后来安在天认为,即使这么做,也会分走已经购买基金的客户的利润。所以就改成了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开放一天,额度同样进行了限制,单个账户最多购买1万元的份额。

这样做不但保住了已经购买的客户们的利益,也算是给没有上车的基民们一个交代。但是不论怎么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会有人不满意,那就只能随他们去抱怨了。

李月祺曾经打算,把这两只QDII基金也交给安在天管理,但是被安在天拒绝了。安在天认为自己没有海外投资背景,对于美股的各种规则和变化也不熟悉,根本不适合管理这种大型QDII基金。

李大老板无奈,打算在公司内部物色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之所以不用猎头组织从外面寻找,是因为李月祺认为,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

最后,在方南山的推荐下,他的副手,政策研究部的二号人物宋晓宇被李月祺纳入观察对象。

宋晓宇今年才35岁。家里算是个小富二代,他的父母在改革开放初期靠着倒腾小商品赚了第一桶金。后来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闯荡股市,积攒下来千万家产。2001年宋晓宇高中毕业,明明已经考上很不错的大学的他,被父亲安排到老美的一所大学留学,学的是工商管理。后来又获得了斯坦福大学MBA学位。

拿到MBA后,直接进入到了华尔街的投行工作,在工作期间认识了当时自己的上级方南山。两人性格相近,又都有华国背景,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方南山去年回国,在奇迹投资站稳脚跟后,就打算把宋晓宇也拉了回来当自己的副手。而且从去年开始,华尔街高层被李月祺次次占据先机弄得神经衰弱,认为自己内部一定有奇迹投资派出的间谍,因而开始清理华国背景的工作人员。

宋晓宇恰好是华国人,又是曾经奇迹投资大将方南山嫡系下属,自然成为了首批被审核调查的对象,但是查了半天却依旧没有找到任何宋晓宇是间谍的证据。

其实李月祺根本没有在华尔街安插过任何间谍,但是本着宁可杀错,也不放过的原则,宋晓宇的下场也不会太好。宋晓宇所在的投行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自己主动辞职,要么被派往国外的分公司工作,等这段风声过去再回来。

宋晓宇和很多华人一样,本来兢兢业业的为华尔街工作,却惨遭冤屈,还丢了工作。心中自然对华尔街高层充满了怨愤,

宋晓宇越想越气,干脆直接辞职,回国就接受了自己老朋友方南山的邀请,加盟奇迹投资。

宋晓宇加盟奇迹投资后并没有受到任何优待,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用了短短九个月时间,就一步步晋升到政策研究部副主管的位置。奇迹投资最近一段时间的好几次研报,都出自他手。

李月祺看过宋晓宇亲自起草的多份研报,尤其是行业和个股的研报,内容详实,分析有理有据,趋势判断精准。所以李月祺也觉得宋晓宇是个非常不错的人才。

只要接下来宋晓宇能够在实盘操作中有所表现,奇迹投资的QDII基金经理的人选就确定下来了。

第 343 章 石墨烯

在宋晓宇得知自己被方南山推荐给老板,有可能成为奇迹投资QDII的基金经理时,心中非常高兴。毕竟能够亲自管理一支规模过百亿美元的基金经理,在整个世界也不多,在华尔街,这样的人才也是凤毛麟角。

宋晓宇亲眼见识过李月祺的水平,今年的几次金融大战,宋晓宇不但是见证者,而且是参与者。他亲眼见识到了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几岁的年轻老板,如何在华尔街群狼环伺之下,力挽狂澜,最终实现惊天逆转。

宋晓宇在工作了十几年,是见过很多大世面的。可是他认为华尔街最厉害的投行经理和基金管理人,都不如李月祺厉害。金融行业,一向是看战绩和能力的地方,你能赚钱,能带领大家赚钱,那你就是老大。否则,你资历再深,人脉再丰富,也是狗屎不如。

但是李月祺再厉害,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现在的奇迹投资。旗下的资产实在是太多,经营项目太过于复杂,所以他也只能选择一些他认为比较重要的项目去亲自管理,其他项目都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

在方南山的推荐之后,李月祺单独召见了宋晓宇,和他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长谈。最后李月祺没有给出任何表态,只是决定把第一只QDII基金,分割出10亿美元,交给宋晓宇来操作,时间三个月。

李月祺的态度是,说的再厉害,也不如亲手一试。如果在此期间宋晓宇管理基金的能力,能够通过公司大多数人的认可,那未来奇迹投资QDII基金经理的位置,他就算是坐稳了。而李月祺这个老板,也可以当得更加轻松一些。

现在李月祺在奇迹投资亲自管理的常设项目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州市政府的那笔社保基金。这笔基金虽然操作的频率不高,但是李大老板每次出手,都必有收获。2016年以来A股出现过的那些妖股,李月祺一个没落下,包括前段时间的万珂地产。

李月祺从去年6月份管理中州市社保基金,目前这只基金的单位净值已经高达2.3元,总市值高达115亿元人民币,收益率远远高于华国的任何一只社保基金,也远远高于华国的任何一只公募基金,李大老板在带着镣铐跳舞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答卷。

中州市社保局的领导高兴地合不拢嘴,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甚至向豫州省社保中心提出申请,准备委托奇迹投资管理更多的社保基金。

李月祺社保基金当做自己的立身之本,哪怕将来真要有个风吹草动,有了管理社保基金这份功劳,李月祺相信自己也会被保下来,所以他绝不会把社保基金的管理权交给任何人。

不要以为华国首富多牛逼,在华国,折进去的首富多了去了。当年杰克马在阿里双十一的晚会上,请来的明星阵容堪比春晚,被无数疯狂的女孩高喊爸爸。现如今杰克马不也一样跑到西班牙隐居去了?

而如果有了社保这道护身符,就算有些人想要动他,也必须先考虑一下影响。最关键的是,李月祺和杰克马不同。他的能力,到哪都非常吃香,只要“益达看盘”这款应用继续更新,就算他有一天忽然变得一无所有,他也能够东山再起。

除了社保基金之外,李大老板最重视的项目就是那个新能源实验室,这个项目可以说寄托了他的几乎所有梦想。对于如今的李月祺而言,再多的钱都已经是数字了。

随着奇迹投资的成长,李月祺也觉得自己老成了很多,少年人的理想和激情正在每天不断变幻的数字中不断消逝。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证明他不顾一切的年轻过,那就只有这座实验室。在李大老板的心中,这座实验室是他放弃一切利益和算计,只为理想主义而诞生的殿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天王立诚教授打电话通知李大老板,那个锂电池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让他赶快赶过来。

李月祺得到消息后,还以为是锂硫电池项目取得了突破,所以带着两个保镖,直接到了位于中州大学附近的齐烨新能源实验室。

到了实验室之后,新能源公司的经理齐烨带着两个秘书在门口迎接李月祺,双方略微寒暄了两句,齐烨就带着自己的老板去见了王立诚教授。

等李月祺见到了王立诚教授,听了王教授的介绍才明白,原来李大老板理解错了,并非锂硫电池技术取得了突破,而是与锂电池相关的单晶石墨烯制备取得了突破。

石墨烯,这个号称未来的材料。 石墨烯说白了就是碳元素的同位异形体,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单层六角碳原子、几乎透明的二维晶体。

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号称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股民来说,对于石墨烯这个概念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市场炒作的热点之一,和量子通信一样,属于是谁也没见过真实产品的概念。但是却不妨碍庄家拿它来炒作的经典概念之一。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被吹嘘的那么厉害的石墨烯,最常见的应用也只是在芯片和电池的散热上。至于其他传说中的应用,则根本都是还没影的事情。

原因只有一个,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生产商,都只能量产多层石墨烯。这种石墨烯内部空间狭小,吸附能力有限,可供应用的场景也不是很多。

而真正厉害的是单层、双层、少层石墨烯,石墨烯层数越少,制备越困难,功能性也就越强,不单单是电池,还有未来的芯片、冶金、化工、军工、机械等方面,应用前景都非常广泛。

但是制约单层、双层 和少层石墨烯量产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技术因素外,还有就是成本因素。要在实验室内生产出一块单晶石墨烯,只要肯砸钱,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想要量产,那就只能抱歉了……

而王立诚教授所说的突破,就是他们的团队找到了少层石墨烯量产的方法。

第 344 章 石墨烯电池

石墨烯这种材料非常特殊,它的原子排列是二维的,这就导致了它的层数不同,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能也完全不同。

按照物理学界的规则,把只有一层原子排列的石墨烯称为单层石墨烯、拥有两层原子排列的称为双层石墨烯,十层以下的称为少层石墨烯,十层以上的自然就是多层石墨烯。

多层石墨烯很多厂商都可以量产,但是用途也不是很大,石墨烯的层数越多,导电性越弱,十层以上几乎没有导电性,所以多层石墨烯的用途不是很大。

但是到了十层以下的少层石墨烯,到了这个程度,石墨烯的导电性和吸附性就会大大增强,成为半导体。

但是真正厉害的还是单层和双层石墨烯,这两种石墨烯才是未来的材料,但是目前只能在实验室的特殊环境下生产,而且价格贵的离谱。根据2016年《自然》杂志的估计,在老美实验室,1克石墨烯的制备成本高达615万美元。但是就是这仅仅1克单晶石墨烯,却可以铺平300多平米的操场。单晶石墨烯是目前发现最可靠常温超导材料。

石墨烯会根据层数的增加,导电性也会增加,十层以上基本上绝缘体。到了双层和单层,根据石墨烯结构的变化,电阻会降到几乎为零。

而夹在中间的少层石墨烯恰好处于半导体状态,少层石墨烯是生产石墨烯锂电池和碳基芯片的绝佳材料。

而这次王立诚教授的团队搞出来的是少层石墨烯的量产方案。根据王立诚教授的介绍,这次之所以能够找到少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案,是因为奇迹投资的超算立下了大功。研究人员在使用穷举法计算石墨烯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能性时,结果非常意外地计算出来了少层石墨烯制备方案中,碳化硅外延法实验的可能数据。

而负责这项计算的研究员,又恰好算是王立诚刚刚招聘的计算材料学的实验记录员。这名研究员也许是刚刚入职,所以在记录计算数据时,偶然间看到这组数据,于是回去后就立刻向自己的上级申请了实验验证,结果一下子就生产出了十层以下的少层石墨烯。

碳化硅外延法是通过在超高真空的高温环境下,使硅原子升华脱离材料,剩下的碳原子通过自组形式重构,从而得到基于碳化硅衬底的石墨烯。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石墨烯,而且成本比使用其他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在成本是具有更大的优势。

介绍到这里,王立诚教授奉承道:“这还得多亏了李总不计成本地投入,多次为我们的实验室增添新的设备,我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验证超算的给出的计算结果。在此我代表实验室全体人员,向李总表示感谢。谢谢李总!”

说着,王立诚教授郑重地向李月祺鞠躬表示感谢,李月祺立刻扶住王教授道:“王教授、王教授,你这么做就显得是太客气了,大家都说一家人。再说了,您是长辈,这么做不是折我的寿吗?”

其实王立诚真的很感激李月祺,如果没有他的入股,并且大力扶持,自己含辛茹苦大半生的心血可能就要付之东流,哪能像现在这样,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研究事业。

现在自己的团队出了成果,少层石墨烯量产制备技术,是目前任何国家都急需的尖端科技,其背后的产业价值更加难以估量。

李月祺安抚了有些激动的王教授后,又问道:“那我们实验室目前最新技术能够做到哪种程度?成本如何?”

王教授继续介绍道:“目前奇迹新能源实验室的石墨烯制备技术最低可以达3层石墨烯,这是少层石墨烯的极限数值,再往下双层和单层石墨烯量产技术,目前还没有攻克。

由于双层和单层石墨烯与少层石墨烯理论上已经不是一种东西,双层石墨烯的物理性能更接近于金属。而到了单层石墨烯,则基本就是传说中常温超导的概念,要攻克这两只种石墨烯还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

至于成本吗,这要看石墨烯的薄片面积大小。其中粉末状的成本最低,也最不值钱。但是如果能够达到1平方米级别的薄片,那每克的成本都在百万元以上。但是如果是平方分米级别的石墨烯,每克的成本只需要几百元。

而根据我们的计算,用于生产石墨烯电池的面积,只需要做到每块10平方厘米大小,每克的成本只需要十几元。如果在流水线上量产的话,还可以继续降低。”

说着,王立诚教授吩咐助手,拿过来一个电池状的东西,递给李月祺道:“李总,这是我们使用实验室制备三层石墨烯制造的石墨烯电池,使用钴镍锰锂的粉末作为电池的正极,石墨作为电池的负极。使用石墨烯作为为基础的微型超级电容器。

说白了,这就是一块使用三层石墨烯作为吸附工具的三元锂电池,但是根据我们的实验,这块4000毫安时的电池,在充电功率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在1分钟内将电池能充满。”

这些不但李月祺惊呆了。和李月祺一起来到新能源实验室的高管们也惊呆了,一分钟充满一块电池?这已经不是黑科技了,这他喵的是外星科技吧?现在智能机的SOC和其他元器件的性能越来越强,屏幕也越来越大。结果就是手机耗电量越来越大,掉电速度越来越快。

以前2500毫安时能用一天的智能手机,现在4000毫安时都只能坚持不到10个小时了。而与此同时呢,手机的充电功率虽然提升也很快,但即使配备快充的手机,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充满。(2016年的数据)

如果在工作日出现那种一晚上忘了给手机充电的那种情况,那起码也得难受一整天。

如果奇迹公司的三层石墨烯能够量产,别的应用先不说,光是电池快充一个方向的应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就高达千亿以上。

第 345 章 设备的难题

李月祺看了看神色激动的王教授,不管王教授介绍得多么夸张,前景多么远大,作为投资人,李月祺和王教授关注的问题永远不一样。

李月祺还是提出了刚才那个问题道:“王教授,请您先冷静。我想请问一下,这么一块电池的成本是多少钱?如果上流水线量产,成本又是多少?”

王立诚教授接受投资后,也已经在奇迹投资麾下工作了一年半了,早知道这个资本家老板是什么德行。于是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李总,这块电池的成本当然不低,我们制造它花了50多万。

不过它毕竟是我们制造出的第一块4000毫安时的石墨烯电池,我们制造第二块同样的电池时,成本就已经降到了1500元人民币以内。

如果将来我们的少层石墨烯晶片在流水线上量产的话,还可以继续压低电池制备成本。根据我们估计,这么一块电池的流水线成本,可以压低到100元以下。到时候的商业化就完全有可能了。”

李月祺又问道:“那这种石墨烯电池的其他属性呢?比如充放电次数?使用寿命?安全性?还有最关键的,它能不能增加电池容量上限?”

王教授笑道:“李总,请放心,这种石墨烯电池依旧是一款手机使用三元锂电池,我们只是采用石墨烯作为它的吸附材料,并未改变其正负极材料,所以它本质上和一般的三元锂电池没有区别。

所以在充放电次数,使用寿命上,和普通的三元锂电池基本一致,而安全性上,经过我们实验室的严格测试,应该说比一般的三元锂电池更加安全。

同样道理,由于锂电池的容量已经达到物理上限,所以在我们找到新的比金属锂密度更大的蓄电材料之前,电池容量很难再有质的突破。”

王教授的解释李月祺听明白了,就是这种石墨烯电池,在同样大小下电池电量还是和以前一样,其他属性也基本一样。唯一改变的就只有充电速度。

李月祺沉吟了一下,继续道:“王教授,我觉得即使我们目前无法突破蓄能材料的上限,但是这么一种快速充电电池,也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如果能够量产,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到时候配上我们的远程无线充电设备,未来简直超乎想象。

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快实现量产产业化。依你看,我们搭建这么一整套少层石墨烯生产线,多久能够完成,需要多少钱?”

王教授为难道:“李总,是这样的,您的经济实力我们是了解的。这种快速充电电池的应用前景也确实非常乐观。

可是现在有个问题特别麻烦,那就是之前我们说过,我们在实验室制备少层石墨烯的方法,用的是碳化硅外延法,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我们目前的可以在实验室内科研环境的情况下少量制取。但是如果要产业化批量制取,需要用到国外的多种设备,比如德国的Aixtron公司、意大利的LPE公司、日本的TEL和Nuflare公司等多家公司的制备设备。

可是目前这些公司基本上都上了巴统协议名单(巴黎统筹委员会),他们的设备对我们国家都是禁运的,我在完成试验验证后,也曾经想办法通过一些关系找过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出售给我们一些设备。但是当他们听说设备是要出口给华国的公司时,都严词拒绝了。

后来我又联系到了国内的一些替代设备公司,比如北方华创、能讯半导体、中车时代电气等公司。他们的回复是,他们的设备还无法达到我们公司的要求,后来我也计算过,如果非要采用国产的设备,那石墨烯外延晶片不但无法做出大面积,而且小面积晶片的成本也将远远高于我们的预估。

我知道李总在国外有一些关系,所以我希望您能够帮我们跟这些公司协调一下,让他们出售一些设备给我们。同时我们一边使用他们的设备生产,一边联络国内公司进行设备替代。”

李月祺听了王教授所说的困难,终于明白了一切,原来就是国内企业的设备不达标,而国外公司的设备人家不给用。所以王教授这个老学究就找到了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帮他联络这些德国的、意大利的和日本的公司,绕过巴统禁运协议,帮他把这些设备弄回来。

李大老板心里吐槽道:这个老王真不地道,他把我当成哆啦A梦了吧?自己只是一个金融家,怎么非要让自己去逼迫这些欧美的设备公司,绕过老美的巴统禁运协议,把设备卖给自己?

而且这几个国家找得还真好,恰好是当年发动二战的轴心三国,老王恰好要这些国家公司的设备。

对于王教授的请求,李月祺只能说自己先去联系一下国外的合作伙伴试一试,但是王立诚教授对李大老板的承诺非常高兴, 在他看来,只要李大老板的答应,这事就算八九不离十了。

于是就兴高采烈地介绍起了新能源实验室其他研发工作的进度,比如有一个研究氮化硅的团队,目前同样已经接近量产了,但是同样缺少关键的法国公司生产的关键实验设备,只要设备到货,就可以搞清楚量产具体思路。

李月祺听得差不多了,终于明白老王今天找自己的本意了,表面上说是来让自己看所谓的石墨烯电池,其实就是给自己这个老板兼投资人画大饼来了。一方面让自己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前途多么光明,技术多么先进。

可是却都缺乏一些关键的设备,可是这些设备大多数还都是国外禁运的。其中以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居多,这些先进的设备,老美生产的反而不多。看来这些欧洲佬们积累了几百年的家底,还是有一些非常先进的看家本领的。

只是李月祺不明白,这位王立诚教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形成了这么一种观点,甭管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交给李大老板,就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

这到底是一种超乎常人的信任呢?还是一种坑老板的手段呢?

首节 上一节 90/1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反派,就应该有个反派的样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