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毕业实习:我成了酆都大帝代言人

毕业实习:我成了酆都大帝代言人 第57节

「少帝可随时开始审判,地藏此番只观礼绝不会坏了冥界规矩。」

杜酆冷冷一笑,「希望

菩萨到时可别忘自己现在说过的话。」

杜酆看向殿下的十殿阎王,朗声高喝。

「十殿会审,开始!」

秦广王站起身来,看向殿外随时恭候的鬼差。

「带人犯!」

几息之间,一众鬼差押解着四位身披枷锁,脚戴镣铐一身囚衣的男子走入殿内。

这四人正是三武一宗灭佛的主人公,同样也是此次审判的人贩,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四人身前皆是皇帝,谥号当中更是带有一个「武」字,自然不是什么懦弱胆怯之辈。

见到旁边凶神恶煞的十殿阎王,他们内心虽害怕,但并未表现得太过明显。

四人几乎在同时注意到了端坐在上座,龙袍加身的年轻人。

面面相觑,只知其身份定在十殿阎王之上,可具体是什么身份,就不晓得了。

黑无常喝道:

「下方人犯可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四人几乎在同时开口。

「禀各位鬼神大人,正是我四人。」

杜酆同黑无常点了点头。

此时,李炎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各位鬼神大人,不知我四人何时才能投胎?」

柴荣三人同样期待这个回答。

他们死后就被羁押在地府,一直得不到投胎的机会。

杜酆看着下方四人,徐徐开口说道:「此番便是要对你四人进行审判。审判完毕,有罪当罚,罚罪完毕便能投胎。」

听到这话,四人连连磕头。

「多谢这位鬼神大人!」

杜酆抬起手来,「此次主要审判四人灭佛一事是否有罪。」

得知审判是关于灭佛一事后,四人陡然没有丝毫的惧意。

对于灭佛之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相反,这是必要的举措!

「开始!」

杜酆一声令下,崔钰展开了早已准备好的审判资料。

生死薄展开,灭佛的画面伴随着文字浮现在殿内,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观看。

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当时的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

后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

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第59章 灭佛举措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

首先要谈到北周的建立。

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

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

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际,曾要求宇文护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

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

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

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

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

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护掌握。

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力的推崇。

天和二年,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

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

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

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

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

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

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

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可怪。」

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

建德三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Yin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此举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画面转换,轮到了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会昌年间之排佛事件,世称会昌法难。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敕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

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

是时,

「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

他上表认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因而不合先王之道。

又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

他着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

故不宜敬奉。

于是他断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

并且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此表正与宪宗的奉佛心意相抵触,且历数

前代奉佛之君运祚不长,因而招致宪宗的盛怒,欲处韩愈以极刑。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的说情,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唐宪宗在唐中期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此后朝***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

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唯一办法。

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灭佛,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

早在会昌二年,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

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

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

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

一切寺庙全部摧毁。

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

首节 上一节 57/5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座野生动物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