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260节

“好嘞!”

随口应了一声,李定安都站了起来,铜镜的主人却不干了,一把就抢过了东西:“不是,谢老师,我找你看,你怎么又找别人?”

“我的专项是古玉和料器,铜器真不怎么擅长,所以让李老师给你看看!”

“那算了!”这位瞅了瞅李定安,头摇的波浪鼓似的,“我找其他专家看看。”

谢原平愣了愣:“为什么?”

“知识份子”扑愣着眼皮看了他两眼:谢老师,您就没注意过么:这么多天,但凡是从其他专家转到李定安这的东西,看十件,有九件半是假的,谁敢给他看?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客人没吱声,拿起铜镜就走,谢原平怔了好一阵,才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类似这一幕,这些天时有发生,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李定安只是笑了笑,表示没关系。

反正只是义务帮忙,他也乐得清闲,再说了,何苦和人拍着桌子吵架?

转着念头,他又坐了下来,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江灵雨的粉丝聊聊天,帮她巩固一下人气。

正准备让小丫头把手机挪过来,旁边又有人叫他:“定安,你过来看一下。”

一抬头,是葛副教授。

对面却坐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年轻一些,将将三十出头,长的挺精神,也很帅气。

女的年长一些,四十岁左右,但气质优雅,风韵犹存。

两人的神情都有些怪,男人略带愁容,女的面若冰霜,包括葛教授,脸上也带着几丝凝重。再一看,桌上摆着一本书,标准的线装本,上面写着“仪礼注疏”四个字。

经注,还是手抄本?

《仪礼》是儒家六经之一,主要内容为各项礼仪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比如婚丧嫁娶的具体流程等等,《注疏》则为东汉大儒郑玄为其所作的注解。

自汉开始,《仪礼》就成为选官及荐举秀才和孝廉的重要依据之一,自隋以后,则正式成为科举的《经注》之一,一直到清。

说直白点,就是考试要点,凡选择学习《仪礼》的举子,这是必修课,所以流传下来的极多。不过大多都是刻版,手抄本倒是少见。

但少见归少见,不一定就有价值,具体要看是谁抄的,有没有名气,如果是无名之辈,就要看具体的年代、书法水平、保存是否完好等等。

看这两位的穿着和神情,以及葛教授微微皱起的眉头,估计有点来历。

暗暗思忖,李定安走了过去:“葛教授!”

“我有点拿不准,你给看一看!”

葛教授也没客气,直接把书往前一推,又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对面的一男一女:“卖主和买主!”

一听这句,李定安就明白了:这件手抄本十有八九涉及到债务问题,说通俗点,用来顶债的。

而且来这之前,这两位很可能找其他专家看过,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而且说不准就开具过证书。

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债主心存疑虑,想再次确认一下。

如果东西是对的,那一切好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东西要是看不太准,那就很麻烦了。

说没问题,但感觉东西好像多少有那么点问题,万一事后被买主发现,而且确实有问题,那一场官司绝对跑不了。

说有问题,得罪人还是其次,就怕万一看走了眼,同样少不了一场官司。

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葛教授才不得不请李定安帮忙。

转过头来再一看,这两位的身份也就不难猜:男的有点发愁,肯定是欠债的,女的满脸不高兴,当然就是债主子……

打量了几眼,李定安顺势坐了下来:“之前请谁鉴定的?”

“还没问,关键是……唏……”

葛教授呲了呲牙,好像很痛苦的模样,“你看看就知道了!”

好家伙,你至不至于?

老葛虽然只是副教授,但那是资历还不够,并非鉴定能力不行,至少在京大,在金石、牌文、拓片、古籍等品类,他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不然也不会成为此次临时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连他都这么为难,可见这东西有多难鉴定?

暗暗狐疑,李定安拿起了手抄本。

乍一看,确实够旧:这本书已然不是“发黄”,而是近似“黄中带灰”,而且不止是封皮,就连中缝都是这样。如果不是人为作旧,没有两三百年的功夫,纸色绝对旧不到这种程度。

包括封面上的字迹,都已经有点“虚化”的感觉,同样说明年代够久。

字体倒是挺工整,保存的也极好,大概五六十页,但书册依旧平整,纸页依旧紧密。

翻开封皮再看纸,不是太厚,却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虽然很旧,但依旧泛着光泽,手摸上去,薄厚如一,很是光滑,也很是柔韧。

熟宣,还是青檀特净宣?

所谓的特净宣,就是青檀皮占八成以上,稻草和其它材料不足两成,从唐到清,皆是历代宫廷用纸首选。

能用这种纸抄经注,既便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家世也绝对不一般。

辩认了一下,确实是特净宣,他又翻过无字的扉页,本以为会看到具体的内容,不想仍然是一张空页,依旧不写有一个字。

不过盖着一大一小两枚,印迹已有些淡,但尚能看的清楚。

小的就普通的楷体,刻的也挺规整:清真居士。

清真居士……感觉有点印象……

闪过一丝念头,他又看向比较大的那枚印,只是一眼,李定安就顿住了:这什么玩意,怎么刻的跟虫爬似的?

真就跟一堆虫子一样,歪歪扭扭,断断续续,乍一看,感觉就看不出字的形状。但随即,他猛的反应过来:这是宋朝特有的九叠篆文,而且只有官印才会这么刻。

再仔细一辩认,李定安的眼睛不由的一眯,稍一思忖,止不住的就吸了口凉气: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

我了个去……这竟然是宋版,而且还是官方手抄本?

怪不得葛教授都没问之前找谁鉴定过,结果又是什么,就急吼吼的把自己叫了过来?

古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页宋版一两金……不夸张,这句话绝对没有一丁点的水份。

看看以往的成交记录:2018年,嘉德拍卖,宋代版王安石文集——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宋人佚简》三卷,起拍价才各是五百万,但最后,四本书整整拍了两亿六千万。

2020年,宋理宗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也就是杜甫的诗集,最后成交价1.77亿。

2021年,同样是郑玄注的《周礼注》,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刻本,成交价一点四个亿。

而且这几本全是刻本,印刷机构的级别都还不是特别高,才是司一级,更没有什么印章之类的东西。

那如果是秘书省校书郎手抄,不但有官印,还有抄录者的私印,而且还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呢?

哈哈……清真居士?

如果不是那枚校书郎的官印,他差一点就没想起来:这是宋代文豪,著名词人周邦彦。

说句不夸张的话:这本书要是真迹,如果下了两亿,李定安敢直播吃翔……

237.第231章 剩下的都不对

在何晴主演的连续剧《一代名妓李师师》中有一段经典的剧情:周邦彦和李师师一场欢好,恰好云消雨歇之时,宋徽宗却来了。

没地方逃,周邦彦只能躲在床底下,然后,就听了整整一夜的床,等宋徽宗走了,他满含醋意的作了一首词,也就是后世被人津津乐道的《少年游》。

结果好死不死的,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宋徽宗的耳朵里,然后他就被皇帝找了个由头贬了官。

很有戏剧性,也充满了荒诞不经,但这件事绝不是杜撰,而是明确记载于南宋诗人、词人,仪真录事参军张端义所著的笔记体史《贵耳集》中。

这本书也是后世史学家公认的考据《宋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故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但周邦彦确实很有名,他少年成名,曾作《卞都赋》,使“卞京纸贵”,更是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排名还在李清照之前。

他历经三帝,官虽然都不是太高,但大都清贵:神宗时任太学正,后出京任溧水县令,任内为政敬简,受百姓称颂。

哲宗时回京,再任国子监主薄,后转秘书省正字,转任校书郎。

徽宗时,升考工员外郎、再升卫尉少卿、宗正少卿,兼仪礼局检讨,其间提举主掌音律诗词的大晟府,后拜秘书监。

要是做一下概括,他这辈子主要做了四件事:作词、教学、作曲、修书。

包括中间虽然数次转任地方,皇帝依旧让他“管勾学事”、“兼事修书”。

所以要说有一本南宋举子必考的《仪礼注疏》是周邦彦手抄的,还真就不奇怪,因为他大半辈子干的都是这个工作。

但南宋周邦彦的手抄本能流传至今,这就相当让人不可思议了。

不是说不可能,流传下来的宋朝的手抄本也不是没有,各大拍卖会中时不时就能见到。

李定安觉得奇怪的是,来历这么不一般,价值这么高,还保存的这么完好的手抄本,自己竟然没听过?

这就好比突然冒出了一份苏轼或是王安石的亲笔手稿,之前却没有传出一丁点的风声和征兆。

周邦彦又不是什么冷门人物,清真居士的名气还是相当有知名度的。好,抛开这个不提,《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总有人认识吧?

这妥妥的宋版手抄本,而且是宋代皇廷内府藏书,再看品相,摆明一直都是精心保存,而非从墓里挖出来的。所以这样的东西早该名动天下,既便问世,也不该出现在什么展览会中,而是苏付彼、佳士德、嘉德、保力之类的大型拍卖会,上拍之前,必然被炒到爆炸的那种。

包括现在,展览会举办了一个多星期,迄今为止价值最高的一件藏品不过是宣统时期的一份圣旨,标价不过八百多万,能不能卖出去都不一定。

做做对比:至少两亿的手抄本,这是什么概念?

心里震惊的不要不要的,他下意识的又翻了一页,想看看具体内容,然后,感觉眼睛就跟瞎了一样。

这是什么?

或方或圆,或阴或阳,或朱或白,或篆或楷……这一页纸上字有多少不知道,就说印,足足十几枚,盖的密密麻麻,几乎没有一点缝隙。

也就是纸不够,不然绝对还会再盖几方上去。

读的就是“宋元明清”考古,又天天泡在国博,对这些印章李定安不要太熟悉:

依然是九叠篆刻大方官印:《内殿秘书之印》……这是靖康后高宗朝,也就是赵构时才刻的南宋内府书画鉴藏印章,同为秘书省藏书方印之一。

小篆方形白文印:《缉熙殿宝》……这是理宗朝始见的内府藏书印章。

同样是九叠篆刻,满朱文方形印:《祝融之后》,这是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端宗时的藏书印章。

再往下看:《翰林国史院官书》……先说这“翰林国史院”: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等于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合一,是元朝的最高中央机构,没有之一。有这枚印,就等于这本书被元朝翰林国史院收藏过。

《文渊阁》满白文印,这是明代内府藏书印鉴。

朱文大印《广运之宝》,这是朱元璋亲自下旨刻的,为明代帝宝之一,专为藏书、赐书之用。说明这本书至少有一位明代的皇帝看过,还盖了章。

还有一方朱文长方印,同样是明代藏书印鉴之一,《国子监公用书籍记》,说明皇帝看过后,又赐到了国子监……

往下还有:天禄琳琅……这是乾隆早期建的藏书楼,印与楼同名,其中藏书全部都盖有这枚印。

首节 上一节 26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当代邪剑仙!睡一觉成神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