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第143节

  因此出版社很是看重林书平,总编潘粤生邀请了多位作家来聚餐,为了这次聚会,潘粤生早在几天前就跟各个作家取得了联系,期待在今日举办作家沙龙。

  林书平也是抵达香港后才得知今日宴请并非只有他一位,而是包括金庸、倪匡、亦舒等知名作家在内,包括潘粤生本人,其实也是《四人夜话》的作者,笔名余过,因为擅写悬疑,早年曾被称为香港文坛尊称为“鬼圣”。

  这些作家都是《明报》旗下签约作者,林书平陡然听到这个消息,还真有些懵然,因为他只决定留在香港一天,明早就会乘坐广九列车离开香港。

  “林作家放心,今日只是小聚。”主编曾成宝安抚道:“只是一场作家们之间的午宴,这场作家沙龙已经谋划了许久,今日您也是恰逢其会,至于后续的采风活动,林作家可以不参加的。”

  林书平闻言,稍稍安心,旋即也竟有些期待起中午的午宴了。

  毕竟《明报》旗下的作者,基本上都在华人圈赫赫有名的作者,而他至今只见过余过、金庸二位,像是倪匡、亦舒两兄妹,如今可以说是《明报》的两大山脉,有这二位在,《明报》的读者基础便不会被动摇。

  想着能见一见这些传奇作家们,林书平便安下心来,等候在明报大楼,准备赶赴今日午宴。

  他闲来无事,便在明报大楼里四处闲逛,看一看编辑部的老师们平日里的工作日常。

  其中也有人认出了林书平,立即便拿着一本《明朝》便兴奋跑过来索要签名,林书平的繁体字写的并不顺滑,但为了照顾这位香港读者,还是写下了“林書平”三字。

  结果这一签名画面被其他编辑看到,纷纷小声询问打听。

  然后下一刻,整个编辑部的编辑们都离开了岗位,几乎人手一本《明朝》过来索要签名,各种马屁声不断,甚至有人声称林书平是当代叶圣陶,是第二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只因为林书平在《明朝》这本书中经常妙语连珠,让人阅之,大为过瘾

  叶圣陶?

  林书平颇为意外,但还是谦虚回应,手中签字笔始终未曾停下,疲于应付。

  另一边,总编潘粤生在处理完工作上的事务后,见到这一幕后,微笑以对,等林书平给编辑们签完名后,他便再次热情邀请林书平前往自己的办公室,“我办公室有许多内地作家们的书信,我与他们常常联系,以笔友相称,其中还有叶圣陶叶先生的真迹,他今年年初在京逝世,实在是华语文坛一大憾事。”

  办公室内,潘粤生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书架上的玻璃柜锁,从中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锦盒,“你可以看看,相信会有让你感兴趣的作家。”

  “这是潘总编的私人书信?我拿来看的话,不太好吧?”

  林书平心里抓耳挠腮似的,但言语上却还是委婉了一番。

  “这些书信都是正常的书信往来,不涉政治,也不涉宗教信仰,我日后还打算把这些书信公开,印刷成册发行,所以不必介怀。”潘粤生说着,主动按出一封递给林书平:“能入这个锦盒的,都是文学大家的书信,这是中华文学界的宝贵文化遗产,除了这一盒外,我家中还藏有一些……”

  说起这些的时候,潘粤生脸上闪现出一丝得色,显然对持有这些书信很是自豪。

  而事实上,这些书信也的确是潘粤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香港毕竟还未回归,但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始终保持。

  早些年,潘粤生就萌生过与内地作家们交流的想法。

  因此通过各种人脉关系,搞到这些作家们的联系方式与邮寄地址,隔三差五就写信问候这些文化人,久而久之就积攒了数十位作家们的亲笔书信、手稿和照片等。

  这些在后世都是积极珍贵的文化资料,许多年后,潘粤生也的确把这些书信、手稿、照片等集结在一起,推出了《这情感仍在你心中流动》这本图书,并在图书中通过多角度呈现出这些文坛名家的风貌。

  喜爱窥探别人隐私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这些历史名家,林书平自然也不例外。

  他接过潘粤生递来的书信,打开来后,顿时瞳孔一缩,“顾城?”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如今在内地诗坛可谓火的一塌糊涂,是大陆诗坛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去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今年被报道隐居在新西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过按照后世发展轨迹,顾城在五年后,也就是1993年的10月8日,因在新西兰寓所遭遇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致死后,于一棵大树之下自缢。

  林书平抬头,再次确定道:“我能看吗?”

  “当然!”潘粤生甚至露出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样,示意林书平快看。

  林书平旋即便把书信打开来,稍微扫了一眼,心中却是略失所望,跟他想象中的一些故事画面不同,顾城与潘粤生的书信往来过于官方,都是代表着各自的立场向彼此礼貌问候,并在书信中发表了各自对香港、大陆之间的个人看法。

  基本上都是相互吹捧,非常客气礼貌。

  类似韩寒多年后在博客指着各种文坛大佬骂街的画面,根本没有。

  但这并不妨碍林书平继续欣赏这些书信。

  他从字迹、书写嗜好和文笔等方面,逐一检阅了这些文坛大家们的书信。

  虽然都是稀松平常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书写者,每一位都是林书平需要仰望的存在。

  巴金、钱钟书、杨绛、叶圣陶、俞平伯、沈从文、卞之琳、艾青、骆宾基、秦牧、顾城……

  林书平一口气阅读完这些名家们的书信与手稿后,颇为感慨。

  这些书信内容,除了礼貌问候交流之外,还有大量且多次的采访文章,而观潘粤生刚刚的表现,显然是对这一举动谋划已久,单就手中这些书信而言,每一位几乎都是华人圈顶级文坛大家、教育家,甚至现在不乏目前在大陆身居高位者。

  “从十年前,两岸逐渐放开交流后,我就致力于与大陆的作家学者们进行书信交流。”

  潘粤生等林书平阅读完毕,便整理好手中书信,重新珍重的放在了锦盒里,并锁在了玻璃柜中,“我相信这个举措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到现在我还跟其中几位保持着常规的联系。”

  林书平竖起大拇指道:“潘总编有心了。”

  “不会,只是喜欢收集罢了。”潘粤生谦虚道。

  林书平其实也有些眼馋那些书信,毕竟这些书信若干年后都是宝贵的文化财产,比如叶圣陶、钱钟书的书信等等,若干年后大概率都会出现在博物馆中,供人瞻仰。

  潘粤生聊着聊着,突然爆了个大料:“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投稿时,写的那些手稿吗?我都没机会珍藏,全都被金庸先生私藏起来了。”

  “私藏?”

  林书平一愣,旋即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潘粤生。

  潘粤生笑道:“你别不信,金庸先生此前曾说过,你的字体苍劲有力,颇为不凡,文笔更是华人作家圈的翘楚,就《明朝那些事儿》的那些手稿,将来绝对价值无量。”

  林书平老脸一红,咳嗽了一声说道:“谬赞,谬赞,我都是写着玩的。”

  “大家都是写着玩的。”

  潘粤生笑着说:“香港鲜少有职业作家,基本上全都是业余作家,因为出版市场很窄,就我所知,能称得上职业作家的也就只有倪匡等少数几人了,倪匡也是真的很努力,他一天可以写两万字,而且都是手写,他是香港少有的职业作家。”

  “其实,哪怕是金庸先生,最开始也是从业余写出来的,早期他曾每天写社论、连载,而今保持这些的基础上,还要处理报馆的大小事务,我对金庸先生是最敬佩的。”

  两人在办公室里交流了一会儿,忽然办公室门敲响,潘粤生抬头喊了一声:“请进!”

  等房门打开,一个戴着眼镜,头大、四方脸的老者出现在门前,他含笑说道:“小潘,时间到了,我们可以走了……书平也在?那太好了,可以一起坐我的车过去。”

  林书平看到此人,当即便站起身来喊了一声:“金先生。”

  “我不姓金,我姓查,你可以叫我查先生。”金庸笑呵呵的说道。

  林书平脸上有茫然。

  因为其实从对方一进门开始,他都没太听清金庸具体在说什么。

  金庸此人,不管是说普通话还是粤语,都有很浓重的海宁口音。

  他是浙江海宁人,一般人很难听明白他的讲话,所以大多数时候,观众们去看关于金庸的访谈时,在电视上,都是要打出字幕的,如果没有字幕,旁人就很难理解金庸在说什么。

  他口才也不好,即便是与报社下属、员工以及作家们联系,也都是书信往来。

  所以他的文字非常好,这是香港文坛公认的。

  而且金庸有一个习惯很受华人圈尊敬,就是他的武侠小说里,包括社评、连载文章等,都是很纯粹的汉语,没有夹杂外来语。

  所以金庸的作品里,随便抽出来一段,都是很好的范文,这也是金庸对于文字要求上的严谨。

  事实上林书平也没太听清金庸说什么,直到潘粤生帮忙翻译了一下,才略微恍然。

  金庸明显也注意到这个场景了,于是越发显得沉默寡言了。

第192章 我真没想当演员

  香港丽晶酒店。

  日头高照,一辆黑色奔驰w126豪华轿车缓缓从远处驶来,停靠在街边。

  车子还没停稳,一群端着相机的记者就撒丫子跑过来,直接把酒店门外的整条梳士巴利道给围的满满当当,甚至给后方驶来的车辆造成了堵塞。

  丽晶酒店位于香港香港市中心油尖旺区,不仅周边购物天堂触手可及,在顶层还能全览维多利亚港美景,给宾客带来云端之上的享受,因此在这里入住的宾客几乎都是全港有头有脸的人物。

  今天,《明报》集团召集旗下作者举办作家沙龙,像是林书平、亦舒、倪匡等知名作家都会莅临,因此一大早,收到消息的香港娱记们,就已经开始在酒店外蹲守,等待作家们的到来。

  不过酒店安保也不是吃素的,没有邀请函或者没有订购酒店房间,基本上都会被安保进行驱赶,这导致这些娱记们全都藏在四面八方,可一旦有目标人物、车辆出现,就会立即前往拍照采访。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知名作家抵达,甚至有一些明星也来捧场,这些人的出现,也是让这些娱记们手里的相机吃掉了大半的菲林。

  而当那辆熟悉的黑色豪华奔驰轿车出现在丽晶酒店门前时,所有记者也都瞬间激动起来,立即闻风而动,奔跑着来到车前,与此同时,手中的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闪光灯更是此起彼伏。

  这一次的仗势比前几次更凶猛,看的酒店安保们也是瞠目结舌。

  不过当看到车厢里走下的乘客面庞,一些安保的脸上也都有若隐若现的激动与兴奋。

  “金庸先生来了!”

  有娱记大喊一声,似乎想要招呼更多的同伴过来拍照。

  金庸一身简单的衬衫和西裤装扮,因为年老而略微驼背的身影在记者们的拍照下,挺的愈发笔直,他向周围的娱记们微笑挥手,然后便在酒店侍应生的热情邀请下,前往酒店内部。

  但他几乎想起什么,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等候了一会儿。

  这时候,车厢里又接连走下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很多娱记都眼熟的面孔,那便是“鬼圣”作家余过,也就是《明报》总编潘粤生,而另一位年轻的俊俏小生,看起来就有些面生了。

  不过这里有记者曾参与过数月前的那场签售会活动,看到林书平时,稍微思索便想起了林书平的身份。

  于是当一声“林作家”的声音传来,其他记者也都纷纷反应过来,纷纷开始拿起相机拍摄。

  “林作家,看这边,慢走慢走,对不上焦了!”

  “林作家我是您的书迷啊,《明朝》我翻来覆去看了三四遍!”

  “林作家笑一笑,看镜头,对,我们是《演绎周刊》,能向您约稿吗?”

  ……

  “一起走。”

  车厢前,潘粤生一边笑着跟记者们挥手,一边示意林书平跟上。

  然后他便小跑上前,搀扶起金庸的手臂:“先生慢点,小心台阶。”

  金庸摆摆手道:“我还没老到走不动,潘总编,你看着点书平,多照顾一些林作家。”

  “我明白。”

  潘粤生闻言,立即点头。

  他非常理解金庸的想法,毕竟林书平是大陆来的作家,那边大概率没有碰到过如今这样的阵仗,搞不好就手忙脚乱,慌里慌张,于是便回过头,准备去照顾一下林书平。

  结果却发现林书平已经站在一群娱记面前,一边摆造型,一边含笑接受着娱记们的采访,那娴熟的模样,仿佛家常便饭,不了解的,恐怕还以为是娱乐圈老炮。

  潘粤生当时就愣住了。

  而对于林书平来说,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在内地他可没有太多曝光(装逼)的机会,不然他也不至于在早期随时备份一些报纸来证明自己的身价与本事。

  亏了现在没有维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不然他一定把自己的履历填的满满当当,让人一看就觉得此人“卧槽,牛逼!”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有太多,最起码在这个信息不通畅的年代,这些都相当于在给他的事业增加助力。

首节 上一节 143/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娱乐:迎娶旺夫的大蜜蜜,我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