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59节
待会该说些什么好?
登台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获奖感言。
等他上台后,王潮垠手持麦克风,声情并茂地向他进行祝贺:“许跃新同志,恭喜你再次登上我们的领奖台,将桂冠拿到手中。”
“人民文学奖是我们社内打破作品体裁限制,在所有类型作品中选拔而出的奖项。请问你在拿到这一珍贵奖项后,内心有什么感觉?”
说完,王潮垠把麦克风交到他手中。
“激动和感触。”
“人民文学奖是对我作品的极高认可,为此我感到很激动。”
“感触,则是因为我在这祖国迎来巨变的两三年间,结合自己的种种见闻,曾不止一次思考过知识分子的命运、价值观和人生道路选择。每次思考都令我有所收获。”
“特别是刚才《牧马人》获颁人民文学奖后,这些收获就汇集到一起,变成了感触。”
许跃新缓缓说道。
他清楚看到前排的文学界大拿们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想从他接下来的话语中寻找到什么的姿态。
很明显,他们平时肯定也思考过自己所说的问题,很可能还对此有困惑。
许跃新身旁,王潮垠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那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触吗?”
王潮垠稍作停顿,从短暂的思考中回过神后,向许跃新问道。
“我的感触就是,进入新时代,知识分子能做的越来越多。而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是立足根植于脚下的这片土地。”
“《牧马人》中许灵均最终作出的选择,就是这一感触的投射。”
许跃新声音平和,慢条斯理道,“许灵均在被摘帽后,得以重返教坛,将自己的知识在高原上传播。”
“为能够将这一份事业进行下去,让知识的种子不断开花结果,他选择拒绝花花世界诱惑,继续坚守在祖国边陲的三尺讲台上。”
“可以想见,如果他选择远赴重洋,前往国外,那么大洋彼岸不过多出一个平庸的商人。而他选择留下,国家就会多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当然,教书育人只是知识分子众多选择的一种。除此以外,投身文化事业、科研事业,或是进入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奋力搏杀都是很好的出路。”
“前提是选择留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这里尚是一张白纸,有充分的空间供我们作为。”
许跃新的一番话令全场陷入安静,每一位听众都在努力咀嚼,思考他说的话。
包括王潮垠也在静静地思考着,努力品味许跃新话里包含的意蕴。
扎根土地、投身商品经济、一片白纸……
许跃新说出的这些字眼,令他们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和思想洗礼。
“恭喜你,先拿一等奖,又拿了个最终的大奖。”
“讲得也很不错,看得出你很热爱思考。”
茅顿微微笑道,把人民文学奖的奖状、获奖证书递到许跃新眼前,“知识分子的确可以投身进商品经济,你的想法很有前瞻性。”
去年大会上,伟人提出了商品经济这个词。目前也的确有一些胆子大的响应号召,开始干个体户,办小加工厂。
不过,知识分子们目前投身进商品经济的还很少,绝大部分还在公家单位上班。
在这种环境下,茅顿认为许跃新的想法很富有预见性,也很大胆。
“茅老过奖。就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认为文学不必排斥商业,两者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许跃新坦诚道。
越是往后,文学和市场间的关联就越发密不可分。后世的很多成功作家,如郑渊节等人,往往也是成功的商人。
旁边,王潮垠等二人对话完毕,再次打开麦克风:“在座的各位朋友,让我们再次用掌声,祝贺本次人民文学奖得主,及中篇小说一等奖得主许跃新同志!”
话音未落,哗啦啦的掌声,赞叹声已在礼堂内响起。
……
颁奖仪式结束后,许跃新所在的位置被围得水泄不通,想和他打招呼、结识的文艺界人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许跃新有点应接不暇,只看得到一张又一张脸在自己面前晃,根本记不清谁是谁。
还好有王朦、陈健功和刘振云三人在,帮他在人群中打开一条通道,冲出了礼堂。
“老王,我们上回说的那件事,有解决机会了。”
朝内166号,院落的一角,许跃新充满斗志地向王朦说道。
那件事?指在香江和海外出版?
王朦心思动了一下,眼中浮现浓厚的兴趣:“怎么个解决法?”
“去找茅老。”
许跃新语气果决地说道。
第69章 大姨子的浓厚兴趣(求追读!)
“嗯?你和茅老提过这事儿了?”
王朦诧异道。
“没,不过茅老让我典礼结束后再跟他聊。”
“不管他是不是客气,咱们去找他就是了。”
许跃新说话间跑向一栋没有人进出的办公楼,王朦见状只好跟上。
上楼后,许跃新带着他从楼栋内部绕到接待室,根据他经验人民文学一般会在这会见贵宾。
现在颁奖典礼结束了,茅老只能来这。
“我之前找几位领导聊过在香江和海外出版的事,他们态度都比较保守。”
接待室门前,王朦喘着粗气小声说道。
“没关系。今天就算不成,茅老也不会怪罪咱们。”
许跃新说罢敲响接待室的门,“我是小许,请问茅老在吗?”
里边的说话声戛然而止,接着传出一个温和慈祥的声音:“请进。”
里边的人打开门后,许跃新走进接待室,看见茅顿坐在沙发上,旁边围坐着人民文学的主编李纪,以及王潮垠等人。
“小许,你怎么没有去领奖品啊?”
茅顿拍拍自己身旁空出的一块位置,笑呵呵地问道。
“还有奖品?”
许跃新略带惊讶道,“我一散场就被人围住了,都不知道后边发生了啥。”
“我去通知你领奖品时,被人堵在外头进不去。”
王潮垠嘿嘿一笑道,“你现在是文化界的名人了。”
“不敢当,还得继续努力。”
“茅老,对于我刚才颁奖时说的那些话,请问您……”
许跃新眼神看向茅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道。
“我们刚才还聊到你,说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尝试按印数计算稿酬。”
茅老立刻明白他的意思,打趣地问道,“看你现在的架势,是不是想在文学和商业结合的路上走得更远啊?”
“什么都瞒不过您老。我想把《高山下的花环》拿去香江出版,为宣扬咱们子弟兵的英雄形象出一份力。”
许跃新目光诚恳道,“就是这件事没有先例。”
“所以今天特地找到您老,想问问这件事能办不?”
他胆子真大。
听到许跃新的话,李纪和王潮垠、刘渐青等人对视一眼,瞳孔不约而同地震了一下。
敢专门来到文学界的泰山北斗面前,希望他能发话支持自己在香江出版书籍,全国绝没有第二位作家敢这样做!
“在香江出版啊……”
茅老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微微闭上眼睛,像是在思索。
嘶……茅老要是不支持,后边想再推进这事儿就难了。
沙发上,王朦也感到很紧张,为许跃新捏了把汗。
唯独许跃新很坦然,他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等待结果。
“在我印象里,近十几年来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片刻后,茅老再度睁开眼,看向许跃新的眼神中透出几分历经沧桑的智慧,“不过,这毫无疑问是件好事。”
“就像你说的,能让香江同胞们看到人民军队的伟大形象,有什么不好呢?”
“我支持你这样做!”
“多谢茅老支持!”
许跃新浑身一阵,眼睛中充满神采道,“有您点头,出版的事就好办多了。”
“我后边为你专门跑这事儿。”
王朦紧跟着说道,“相关部门的人肯定是头一次经办,缺少经验,有我在进度能变快。”
“只要你需要,我们人民文学也会全力配合。”
李纪也随即表态道。
“感谢各位鼎力相助。我已经联系到香江那头的出版商了,只要这边准备好,立刻就能出版。”
许跃新向在场的文坛大佬们一拱手道。
接下来当着茅老的面,他和王朦、李纪、王潮垠等人商议好了大致出版方案。
人民文学在香江尚无分支机构,因此那头的具体出版事宜交给叶添荣,往后也是许跃新本人和叶添荣联系。
上一篇:人手万魂幡?我大炎黄人人魔修!
下一篇:让你模拟作案,没让你完美犯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