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25节
林三七追问了一句:“大便呈什么形状颜色?”
黄知柏马上回道:“脓血便也有,水样便也有,各有不同,并且里急后重非常明显。”
林三七轻轻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已经可以确定很多事情。
首先这是集体发病,发病率达到了8%,已经符合传染病流行的要求。
其次,这个传染病是先有腹泻再有发热,且腹泻很剧烈,说明是以肠道病毒为主。
那么符合这两点要求的,诊断范围就可以缩小很多了。
林三七的心中马上就开始回忆《传染病学》课本,也幸亏他还处于实习阶段,课本内容都还记得清楚。
但要确诊之前,他得先亲眼看看病人。
“黄大夫,我们先去看看病人吧,不过这么多人都在露天躺着,万一碰到刮风下雨怎么办?”
黄知柏苦笑一下,无奈说道:
“没办法呀,你也看到了,我们就是个小山村,连卫生院都没有,现在原乡政府和小学在内的所有房子都空出来了还不够用,病人太多了,只能躺在路上。”
雷乡长指着不远处的黑烟说道:
“不但病人没办法收治,就算死了的人,我们也只能第一时间火葬了,可怜他们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
林三七心想,果然,就知道在灾区碰到黑烟如柱肯定不是啥好事,于是对着远处的黑烟拜了几拜,也算是吊唁了。
“走吧,去看看病人,噢等下,我去车里拿下东西。”
林三七爬上卡车,下来的时候已经戴了一个医用帽、N95口罩、一次性隔离服、手套、脚套,就差一个眼罩了,身后还背了一个木头药箱。
雷乡长看到后嘴里啧啧称奇:“哇,首都来的医生到底不一样,咱们是小米加步枪,人家是坦克加飞机,全副武装啊。”
林三七也有点不好意思,这样打扮显得自己挺特立独行的,但没办法,自己的小命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在雷乡长和黄医生的带领下,林三七朝着路边一个个屋子走去,屋里面躺满了病人。
有一个年轻医生正拿着一个木桶,往病人面前的木碗里面倒中药。
林三七好奇地问道:“黄医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方子?”
黄知柏一听上级医生要考他,赶紧态度端正回道:
“噢,这是曾冲方,药材分别是党参,生牡蛎,荷叶,荷梗,荷叶蒂。牡蛎和荷叶都是随手可取的材料,就是这个党参用得比较少,本来每方要用3钱,现在是这整桶药水才能用到1钱。”
林三七尽管不是学中医的,但也知道药方一定要足量,药材数量要足,单一药量也要足,缺一不可。
“黄医生,这,党参才用不到十分之一,这效果跟不上呀。”
“谁说不是呢,可是我们这里的条件你也看到了,就这点党参还是县里从周边借来的。”
林三七明白了,不是当地政府不给用药,实在是钦县太穷太偏僻了,买不起,也用不起。
林三七蹲了下来,地上躺着一个老人家,这时候整个人已经跟一具干尸似的,脸颊和眼球已经明显凹陷,整个人都显得很烦躁,在地上翻来翻去。
林三七让旁边的人固定住老头,拿出体温计一测,体温达到了39℃;
再测血压,80/50;
“这位老人家今天已经腹泻几次了?”
旁边一位女医生回道:“从天亮到现在已经拉了5次了。”
“那你们有没有做过大便化验?”
“林同志,我们连显微镜都拿不出来,哪有条件做检查呀。”
这个女医生轻哼了一声:“我们医院那些磺胺都去哪了?这可是救命的药,结果都给少数人拿走了。”
黄医生一听脸都红了,雷乡下则是两眼看天,表示跟自己无关。
林三七也轻哼了一声,真想给这个勇敢的女医生竖个大拇指,但想想独在异乡还是不要惹那些县城婆罗门了。
随后林三七又开始检查其他病人起来。
其实这个时候林三七最佳的处理方法,是抽几份病人的粪便,然后拿到2013年去化验一下。
但这里面有一个风险,两个时空不一样,万一把1959年未知的细菌病毒带到了2013年可怎么办?
万一扩散到全国全世界,那他林三七就是一个罪人,拉出去灌水泥沉海都死不足惜。
检查了大约十来个病人后,林三七已经心里有些数了,所有病人临床症状一模一样,从流行病学可以考虑是同一疾病,且有传染性。
林三七又问道:“你们那香公社的饮用水是哪个?”
雷乡长指着村旁边一条溪流说道:
“就是那条双江溪,我们那香公社的寨子,几乎都建在这条双江溪旁边。”
饮用水源单一且集中,这再次符合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共饮一江水,共得一种病。
第172章 是痢疾不是霍乱
双江溪边,雷乡长、黄医生等几人都围坐在一起,大家都想听听林三七这位首都大医生的见解。
雷乡长第一个迫不及待问道:
“林同志,你觉得这次是哪种瘟疫可能性大点?”
林三七看向了黄知柏:“黄医生,你们之前的诊断是什么?”
“我们几人商量后的结果应该是赤白痢和霍乱的可能性大,不知道林同志的诊断是什么?”
赤白痢是中医说法,西医的学名全称是“细菌性痢疾”
林三七点点头,显然是认同这个诊断的。
毕竟主要肠道传染病就那么几种,用鉴别的方法都是可以一一排除的。
比如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果酱样,这个很有特色,也是最大的区分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有可能,这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偏偏钦县这边的原始森林蚊子超级无敌多,林三七为什么不怕热穿着隔离服?
怕传染疾病是一方面,怕蚊子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蚊子能传播的疾病太多了。
但流行性乙型脑炎除了高热腹痛腹泻外,一般都有非常明显的脑膜刺激征。
表现出的是颈强直、克尼格氏征和布氏征都应该呈现阳性,其实就是全身僵硬的样子,但林三七刚刚检查了,没有一个病人符合。
那么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可以排队的。
霍乱拉出来的大便是呈米泔样,而痢疾的大便是黏液脓血便等,光是看大便的颜色性状,两则之间也是能明显区别开来的。
“我赞同黄医生的诊断,痢疾的可能性最大。”
黄和柏一听,脸上瞬间就浮现了笑容,胸堂都不自觉挺了一下,显然为自己诊断正确而感到自豪。
雷乡长是外行,他不关心诊断,他更关心怎么样治疗?
“林同志,既然双方意见一致,那我们应该想怎么样治疗?现在每天发病增长人数都在100人左右,估计还有不少村庄数据没有统计进去,这非常要命啊。”
林三七马上就想起了传染病学课本上的知识,认真说道:
“第一个治疗原则,消化道隔离,就是这个双江溪水绝对不能再饮用了,甚至连洗衣服都不可以,你们公社马上组织人手去旁边山坳里去打井,打出来的水必须煮熟后才能饮用。
其次,所有病人的粪便都要集中,然后用石灰消毒,绝对不要随意用水冲洗粪水,否则流出去的水都污染了其他地方,这就造成了病毒细菌的扩散。”
雷乡长这时候已经拿出纸笔,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
“这个可以做到,我马上就派人去落实。”
“第二个治疗原则:饮食调整,我看病人还在吃什么芭蕉、芋艿、木薯、乔麦,这些食物要么不消化,要么没有营养,这些怎么能给病人吃呢?
哪怕再困难,也得去找一些大米来熬成粥,然后再放点盐巴,这种食物病人才能消化吸收,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吃水果,吃硬东西,只会加剧病情。”
“大米粥?”
雷乡长听了连连苦笑:
“林同志,别说病人吃不到大米,我都好几个月没吃到大米饭了,咱们山里人平时就是以玉米、番薯、木薯为主食,哪有这种好命喝大米粥呀?这个我真办不到。”
黄医生笑呵呵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有些馊味的玉米棒:
“闹,这是我今天的早餐加午餐,就这已经是特殊照顾了,雷乡长自己吃的还是芭蕉糊,你们城里人肯定没吃过香蕉做的饭吧?哈哈哈。”
旁边的人都轻笑起来。
林三七心想这个我还真看到过,有个记录片就有非洲黑叔叔主食就是吃香蕉还是芭蕉的,只是想不到原来广栖表哥也吃这个。
好吃吗?
雷乡长有些发愁:“那这个营养问题怎么解决?大米,整个钦县都没有多少大米呀。”
林三七刚想脱口而出,大米我来提供,突然硬生生止住了。
因为今天他在钦县抢救病人的事情肯定会被首都中医院知道的,自己的医术怎么来的已经说不清了,如果自己还能提供大米,那肯定要被外人怀疑了。
到时连沈院长也保不住他。
毕竟粮食太敏感了,他可以蒙面化名偷偷跟人交易,但绝对不能正大光明在政府面前拿出来。
看来饮食和营养这一关,只能靠病人自己克服了,林三七可不想为这群陌生人搭上自己的前途。
黄知柏则更关心临床用药:
“林同志,你准备是用中药还是西药去治疗啊?”
他的意思其实是如果是西药,那整个钦县也找不出多少来,那个传说中的磺胺的确是被人拿走了了,但他黄知柏没有贪掉一颗,这一点他问心无愧。
林三七有点为难了,药他是有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等,这些喹诺酮类抗菌药针对痢疾绝对是神药。
可这些药他要怎么拿出来?
现在他面临的可是公开场合,在政府面前,他现在拿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出现在某些特殊部门案台上。
到时他要怎么解释?
到时他林三七说自己其实是穿越客,你猜特殊部门的人信不信?网络小说在五十年代还不流行呢。
最有可能的就是有关部门把林三七当特务给逮起来,然后皮鞭沾着盐水抽:“你说不说,你说不说!!!”
如果说用中医,阴公啊,他林三七懂个屁中医啊。
哪怕他现在穿回2013年去跟亲爹讨要药方,那么中药材从哪里来?人家党参都在当味精用,微微撒一点,可见当地之贫困。
上一篇:娱乐:刚破龙壳,被热芭曝光了
下一篇:娱乐:怒怼京圈格格,被京圈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