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我当然选富婆啦! 第248节
也因为《斗战神》的口碑在新运营的折腾下日益恶臭,现在网上但凡提起企鹅那就是“听取骂声一片”。
所以就算要跟,他们也只是打算搞一个小工作室另外成立一个公司,没什么名气的小游戏工作室想要出圈,那肯定是要走企鹅社交平台的推广。
那这里面的推广费用可就海了去了。
因为不同部门的业绩考核是独立的,就算是自家搞的游戏上他们推广渠道,也是要花钱的。
又因为企鹅系社交媒体的给力,所以他们的推广费用是很贵的。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小游戏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可能两个月,最多三个月这款游戏就会因为玩法单一而逐渐流失用户。
既然这样,有必要跟着搞这种操作吗?
基于种种现实因素的考量,企鹅这边到底还是决定不从自己这边搞,而是投资外面的小工作室,然后外派技术指导过去监理。
这样推广费用可以让外面那家小工作室均摊。
这种竞争方式也很常见。
就像后来很多网络写手写书,一本书起来后,为了不败坏自己这本书的名声,保持一个好看的成绩,他们往往会选择另外开一个马甲装成新人去写书。
很多公司为了保持母公司的光辉形象,也会通过资助其他小公司的方式让他们去当炮灰。
虽然被注资的公司也知道自己是炮灰的命。
但互联网的大争时代,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
上南,光岸网络。
因为《射了个射》的忽然走红,被挖到上南的游戏科学创始人冯暨还特地针对这款游戏做了专业的业务分析。
然后他就把这篇分析浓缩总结,变成短短几行文案挂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这也是冯暨的一个老习惯了。
他基本会保持一周一次的朋友圈更新,有时候要拖几天,有时候可能会一周两更,游戏圈不少人都还挺喜欢看他的思考的。
迅速火出圈的《射了个射》让冯暨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商业化,又到底是什么让这么简单的游戏能够迅速火出圈。
冯暨朋友圈吕尧看了,甚至冯暨的分析报告他也看了,而且是冯暨亲自递给吕尧看的,看完他还在钉在吕尧办公位上眼巴巴盯着。
吕尧在楼下MCN就是只有办公位没有办公室。
搞得MCN公司里所有高管都只有工位没有办公室。
开玩笑!
公司最大的股东,以及公司最重要的网络推手都没给自己搞个舒服惬意的办公室,你下面人要是搞了这像话吗?
所以说,很多时候一个公司的领头人是什么尿性,那这个公司的基因就会是什么尿性。
等到人格化在公司这一结构中被洗尽后,那成长起来的公司将会成为神格化的资本聚合体。
吕尧在自己公司工位上把冯暨的分析报告看完后,笑道:“很专业嘛,从游戏的机智,画面,音效以及即时反馈方面全都做了分析,而且分析的都很对。”
《射了个射》这种小游戏看着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了非常复杂的数学机制。
前面的简单只是方便玩家入坑。
但到正式的游戏内容里,他就非常的讲究策略了。
一次次升级后,玩家并不是退出游戏就死了,相反他跟肉鸽游戏一样,什么时候退出游戏什么时候暂停,得到的强化和装备也都在身上。
甚至每次升级通关后还可以选择存档,然后开另外一个档案。
但只要在通关时游戏角色死亡,所有强化就都会清零,随后每一关的“精英怪”,“稀有怪”,“小boss”,“安全区”出现的时机,“强化选项”的内容,武器装备和皮肤的掉落都会随机更改。
上一把你可能运气好冲到了很高的关数,但下一把你可能早早就GG了。
而只有真正通关后,拿到的稀有物品,才会存入账号背包。
看着简单的游戏其实藏了很多的心思,这也让很多想要仿制的小工作室感觉不对劲,里面的游戏素材,游戏机制好像还真不是他们赶赶工能弄出来的。
吕尧放下冯暨那份分析报告,说道:“其实国内很多游戏不是技术力不够,更不是钱不够,甚至不是技术力和运营思路上的不够。”
“最最要命的地方在于.”
吕尧盯着冯暨说道:“国内很多游戏大厂出的游戏,都是一群不爱玩游戏的人出的。”
冯暨听了这话顿时眉飞色舞!
这可太特么的有道理了啊。
上大学的时候冯暨就整天泡在网吧里,他是真的聪明,也是真的喜欢玩游戏。
可等到他终于找到了跟游戏相关的工作后却发现,生产游戏的人好像并不关心游戏好不好玩,他们只关心游戏赚不赚钱,能不能让自己的履历变得更光鲜。
看到冯暨那仿佛遇到知己般的表情,吕尧心底也跟着感慨起来。
很多游戏行业的从业者,总觉得做一款游戏需要很多很多东西,要钱,要技术,要推广.却唯独忘了做这款游戏要不要好玩。
就说十年后,抖音的母公司字节够有钱了吧?
但他们在2025年大力推广的MOBA手游,号称国外注册用户十五亿,游戏质量超高,但等真进去后就会发现,那游戏里面的人物建模充满了塑料感,动作绑定僵硬古怪,人物背景故事设定更是粗制滥造。
很难相信,在2025年还能看到这么粗制滥造,而且还是出自大厂的MOBA手游了。
一个游戏的“塑料味”是要靠“细节”和“诚意”才能打磨掉的。
最明显的表现就体现在皮肤上。
王者荣耀的皮肤越出越花里胡哨,法相,光相,炫光.团战的时候一群氪金佬打架你只能看到光效满天飞,甚至找不到英雄在哪里。
而英雄联盟手游那边的英雄特效也要收敛克制很多了,虽然也有特别花里胡哨的,但英雄联盟手游在竭力克制特效的光污染。
在英雄设计的背景上那就更不用说了。
英雄联盟大火的时候,光是英雄联盟二创的小说,动漫和影视作品都多少了?更别说后来的“双城之战”,希尔科成了无数人的意难平。
老外的圈钱思路是:我得把这个东西做成一种“文化”,这样我就能一直圈钱了。
国内的圈钱思路是:我特么得赶紧骗氪一波!不然我要亏死了(没赚的钱就是我亏的)!
吕尧聊着聊着就转回到他们正在开发的游戏项目上:“所以细节和故事一定要讲好,不同阵营,同一个阵营不同的区域城邦的英雄,他们背景,风格,甚至走路的姿态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方面冯暨很擅长。
他本来就擅长讲故事,抠细节,所以他对吕尧笑道:“这个请吕总放心,我会把控好的。”
细节这个东西是你玩的时候可能注意不到,但一对比就能对比出来的东西。
就像英雄联盟手游和王者荣耀手游的对比,在英雄联盟手游没上线前,国内没得选,所以只能被摁着头吃屎。
当初吕尧被这破游戏支配的那叫一个火大,尤其是里面的ELO机制,更是把人恶心到爆炸,为此吕尧还他妈的气得摔碎了个苹果手机。
可偏偏王者荣耀运营还他妈的嘴硬不承认,直到后来磊哥横空出世,直接打碎了王者荣耀运营那比星际战士陶钢动力甲还硬的嘴。
可惜那时候吕尧早就退坑了。
英雄联盟手游上线仅仅一个月,吕尧就再也玩不下去王者荣耀那傻逼玩意儿了。
从此戒掉农瘾,天地甚宽。
而英雄联盟手游虽然多玩几把容易累,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搓两把也确实清爽舒坦。
吕尧不打算复刻一个英雄联盟手游出来,它会比王者荣耀更细节,但比英雄联盟手游更轻便,不那么容易让人容易疲乏。
至于这里面的度怎么拿捏,那就要看后续的测试了。
聊完游戏本身,他们又聊起商业化的手段,吕尧是专精这方面的,所以他笑道:“其实营销没那么难,但需要一点点天赋,还要扔掉一点点良心。”
冯暨:“.”
很好。
果然是他学不来的方法。
不过没事来找吕尧聊天,也成为冯暨日常生活里的乐趣之一了,因为吕尧总能说出一些超脱当下思维框架的奇思妙想。
……
《射了个射》发布两周后,下载量已经正式超过千万。
两周的时间,好几个大厂注资的游戏开发工作室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小游戏。
比如《biu了个biu》,《枪了个枪》,《无尽射程》,《迷宫射手》等等小游戏,这些游戏背后的金主不仅有鹅厂,猪厂和阿里,就连盛大也没闲着。
看到盛大的时候他还愣了下,然后才想起来这个阶段盛大确实还没倒来着。
这个阶段盛大正被鹅厂按着头打,再过几个月盛大就会把手下的「盛大文学」整体打包出售给鹅厂,然后盛大渐渐从互联网消失。
盛大也是很有意思。
这个公司一直立志做国内的迪士尼,但他真正发家却是从代理传奇开始的。
盛大虽然因为游戏得以发家致富,但是盛大CEO却一直都看不起游戏,曾经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传奇》是款烂游戏,盛大是个好公司。”
对自己钱途的不尊重,最终导致了他在互联网浪潮中一败再败。
如果立足未来回头来看,就能知道盛大CEO丢了多大一颗摇钱树,丢了多大一片江山。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只有吕尧有。
对于竞争对手搞出来的这些游戏,吕尧挨个下载下来玩了。
在吕尧有“未来视野”的情况下,靠着王哥那边的强大技术团队,以及杨琦督导的美术风格,花了一个多月搞出来的小游戏,对手只用了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搞出来了。
而对手搞出来的这些东西的结果就是——细节表现差。
就像吕尧跟冯暨说的,细节是一种初看察觉不到,但一对比就能原形毕露的东西。
不管是音乐,打击感,美术风格又或者是机制,运营,这些小游戏都差了点意思,每一项差了点意思堆在一起,就是差了好多意思。
更别说吕尧这边的《射了个射》已经迭代过两次了。
于是吕尧直接通知项目组把已经做好的“匹配组队对战”功能也上线,准备开始《射了个射》第二阶段的运营。
第二阶段的“匹配和组队功能”是为后面的MOBA手游做测试,小试牛刀而已。
同时吕尧还准备加强这个游戏的社交功能。
语音功能和好友列表功能,将在几天后上线。
新出的匹配组队功能可以让不同玩家参与进同一场对局中,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每次升级的“强化效果”仍旧是随机的。
原本的无脑暴力刷怪小游戏,忽然就有了策略和对抗性——因为单位时间内刷新出来的经验资源是有限的,怎么提升保住自己,并让对手升级变慢就成了用户需要考虑的事情。
上一篇:人在军中,我独自把所有技能加满
下一篇:开创黄金时代:我的收入能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