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 第102节
那另外一层意思就很有意思了,于东想得是:白驹科技的目标就是竞争,而是开拓。
向上开拓,那进入的就是无人区,无人区当然就没有什么竞争了。
就像现在的小沙,别的企业拿什么竞争?AI企业默认就会把它排除竞争的名单之外。
就这么一句话,就让于东领略到了白驹科技现在的豪气以及相关的目标:引领科技向更高处发展,而不是垄断科技挣更多的钱。
也是这句话,直接让于东打消了所有的疑虑:他理解了为什么何钢之前一直笃定白驹科技不会做操作系统。
而后来之所以又做了,纯粹就是阿美莉卡自己作的——白驹科技想要向上,原本没空搭理你的,结果你非上来捋虎须,怎么样,两三周的功夫,就把你干的找不着北了。
而自家的鸿蒙系统,完全是受到了无妄之灾。
归根结底,还是白驹科技的实力太过于强大了,稍微一出手,就领先了时代。
尤其是无界系统的行为密码的时时监测无感授权的相关逻辑,更是让于东惊为天人。
同样是融合感知,华为的智驾系统也在做,但是就没有做到这种程度。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技术原理郝成肯定是不会解释的,但是给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当然没有问题:“看过穿越小说没?”
于东和何钢纷纷点头,纵然没看过,也听过啊!
“就比如魂穿,哪怕主角接收了原主所有的记忆,那他的一些行为和习惯也会变得不同,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一块儿长大的兄弟姐妹,分分钟就能发现主角的不对劲。”
郝成说道:“而小沙呢,采集到的用户行为习惯的密度甚至比亲人朋友还要更密集、更多。
“以小沙的智慧能力,不用半分钟,就能识别使用系统的这个人是不是本人。这就是行为密码的基本内在逻辑。”
“哈哈!”于东笑着,郝成说的简单,那就是这种细微处的行为分析算法,那可是太难了。
华为一直在做智驾系统,其中有一个场景,就是交通参与者的行动意图判断。
训练了海量的数据,时至如今,效果也并不好。
现在的融合感知设备加上算法,只能分析参与者已经作出的动作,对交通参与者下一步行为的预知还很难去判断。
就比如,路边站了一个人,他下一步是不是要过马路,经验丰富的人类驾驶员直接就能判断个八九成。
但智驾系统,目前只能识别到他存在,面向哪里,就只有这些了。
行为预知以及相关类似的东西,是智驾系统未来走向L3,甚至走向完全的无人驾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而这个时候,小沙开放了模型的裁剪、蒸馏以及训练的能力,于东非常感兴趣。
“我说一句实话,在小沙之前,我们对AI模型的训练还处于一个蛮荒阶段。”
郝成摇头说道:“很多事情,就是数据,就是算力,就是堆积,别的我没办法告诉你,但是这一点,我可以明确的说:是一条邪路。
“当然了,如果你要说,经过几万亿年的发展,一粒沙子都能演化出各种生命,那我也不反驳。
“这种蛮荒式的堆积算力,因为有人的参与,大约也不用几万亿年那么久,几万甚至几千年可能就能训练出更高高级别的人工智能。”
郝成话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却很明显了,几千甚至几万年的时间,我们操那么长的心干嘛?
至少算时间内,就按一百年内吧,堆叠数据和算力的方案,前途是有限的。
达不到小沙一半的水准。
“至于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意图分析,小沙能做。”郝成最后点了点头,给了于东一个回应。
“那,白驹科技有计划做自己的智驾系统吗?”大约了解了郝成的性格,于东直接开口询问。
郝成摇了摇头,一方面是因为小沙目前的能力还会以云端为主,端侧能力开发的还有限。
另一方面,白驹科技没有计划做太多面向落地应用的产品,如果每一个能力都自己去做落地的产品——
那一个两个三个的,就太占用精力了,也会影响上攀科技的进度。
郝成确实是更倾向于与企业合作,自己这边做能力研发,由合作企业做产品定义和落地推广。
这次开放小沙的模型训练能力除了针对一下英伟达,有一方面也是基于此的考虑。
当然了,除非有那个领域的企业或者某些国家不长眼,惹到了白驹科技,就像这一回的无界系统。
“现在,我们开放了基础的AI模型训练能力,未来,对于像行人交通意图分析这类的,我们会对相关领域的战略级友好的合作伙伴开放更强大的能力。”
于东也了然了,传感器和硬件这一块自家是有绝对优势的,后续利用小沙去做各类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意图的相关分析和训练,那也要比其他企业做的更快、更好!
有同样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竞争,华为还真的不怕任何企业,只要白驹科技不亲自下场。
此刻,于东心里直接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也是暗暗的在祈祷:特斯拉你千万别搞事情,然后再逼得白驹科技亲自下场搞你。
要不然,我们也会被殃及池鱼的,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第156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
和郝成的一番交流,于东是彻底的了解了郝成的想法以及他未来的目标。
“完全不能将白驹科技作为一家企业来看待,”走出创新创业园区的,于东还在跟何钢讨论着:
“用企业的逻辑去分析白驹科技的行为和决策,那绝对是南辕北辙。”
说着,于东还回头看了一眼白驹科技的办公楼,心里突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有了这家公司,不会整个世界的进程都要被加速了吧?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立刻就止不住了,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
而郝成这边,和魏书杰也是正在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讨论着他们心目中的下一代运算核心。
“我确信一点,非确态的输入,确实能够给张量运算带来更快的速度,给演化推理带来更多的可能。”
见过郝成的这几周,魏书杰可是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仅重温了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更是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运算。
这是他最终得出的结论。
郝成大略看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问题:
“结论确实是没错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其中明明有用小沙就可以快速得出结论的步骤,为什么却选择自己忙忙活活搞好几天呢?”
“我……”魏书杰有些支支吾吾,他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很多问题,如果使用小沙辅助,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这几周的成果,甚至浓缩为一天就可以完成。
不过,这样的话,岂不是会显得自己没做什么工作?
但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总不能告诉郝成: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忙一些?
“人与AI相比,能力确实弱了太多。”魏书杰组织了组织语言,然后接着说道:
“我也无数次的研读过白驹科技关于人比AI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利用AI这个工具,但整理来说,人能做的工作太有限了。
“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群的情况,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全部的人群,这个现象会更加的明显。
“我们都知道,创新、拔高一些、多延伸一点点,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做这个的人又有多少?百不挑一!”
魏书杰说了一个现象,一个郝成也曾经考虑过,但目前并没有什么太好解决方案的现象。
现在的很多职业,比如流水线工人、外卖员、出租车司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不远的未来,都是非常容易被AI、被机器人给取代的。
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消极的应对:就是不去发展这些取代大量劳动力的机器。
但显然,这是不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只是早早晚晚,甚至非人力可挡。
至于白驹科技一直所倡导的:在AI的弱势点下手,做更多的创新和提高,正如魏书杰所说,这件事儿不容易,也不是多数人能做的。
“甚至,我们过往几十年的教育,也都并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魏书杰补充道:“我们更多的是在培养产业工人。
“别说本科阶段,就是硕士博士也是如此,开创性的人才和项目极其稀少。”
“这个问题讨论的大了。”郝成摇了摇头:“但我有一个开创性的设想,我权当一说,你权当一听。”
“嗯?”
魏书杰说前边这么一大堆,其实是为自己在找补,但郝成一听,皱眉思索了一番,却出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们现在说,AI是工具。”郝成接着说道:“但如果不把它当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人的整体一部分呢?
“现在的问题是,无界系统的交互能力还是不够强!”
魏书杰没听明白,这怎么又跟无界系统联系到一起了?
不过,随着郝成之后的解释,他是一张大嘴张了开,开了合,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就完全没闭上过。
郝成的想法是这样的:
现在的系统,不管是传统的键盘鼠标触摸屏也好,还是无界系统的硬件融合感知的操作意图识别也好,若要去使用它,是需要人去做动作的。
比如,我要搜索一个资料:不管是去搜索引擎,还是去唤起小沙,那都需要一个交互的步骤。
“那如果,把这个步骤省略了呢?”郝成大胆的幻想着。
“省略?”魏书杰有些不明所以:“怎么省?”
“就像你思考一样,从你的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郝成说道:“让整个世界的知识和数据,映射成你大脑记忆的一部分。”
“啊?”魏书杰听明白郝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像获取自己的记忆一样获取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怎么可能!
“确实不可能!”郝成说道:“除非能识别人的意识,并将数据转化为人能够直接接收的意识。”
这一听就不是短时间内,甚至几十上百年内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郝成接着说道:“这个思维和方向,它就是一个活靶子,虽然我们做不到,但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走一步。”
郝成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
模仿人类大脑思考,汲取记忆和灵感的过程:
大脑想一件事,它是这样的: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1=?)(1)→大脑“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题(=2)(2)
而现在,无界系统的操作步骤: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唤出小沙(2)→通过融合感知的操作或者传统的键鼠语音等操作将这道题描述小沙(3)→小沙解题(4)→我通过眼睛看到了解题结果(5)
那么,模仿人类思考的过程,将无界系统操作步骤的(2)(3)(4)直接浓缩。
答案虽然无法像自己思考那样直接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至少直接出现在了自己的眼睛里。
要尽可能的节省中间的所有步骤,节省的越多,使用操作系统的逻辑就越接近人类本身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已经具体化了,”郝成总结道:“那就是,将无界系统的操作意图识别升级为用户的真实需求识别。
“比如,我的操作意图是打开小沙APP,问一个问题。
上一篇:直播!这只鹦鹉秀到爆
下一篇:沪上阿姨,我真不想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