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 第103节
“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问的这个问题,如果拿起手机,看到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的耳机等外部设备里直接播放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这和我们自己思考是不是就又接近了一步?至少形势上的是的!
“至于我们怎么知道,用户具体的意图:一、日常使用的行为;二、突然收到的信息;三、最近想干的事情;四、其他。
“这个事儿现在是不是又能干了?”
确实可以干了。
基于以下三点:一、小沙最了解用户,尤其是在使用了硬件融合感知之后。
二、小沙作为全能助理,用户的所有信息它都有一份,长时间使用下去,小沙的处事逻辑会和使用它的用户趋于拟合。
三、小沙的智慧能力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弱于人。
这三点一结合,怎么就不能干呢?
这就是属于AI的大数据啊,以小沙的能力,真的可以慢慢做到很精准。
而且,这还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处理问题,小沙也可以产生灵感啊!
什么叫灵感?
那就是灵机一动冒出来的东西!
这时候,谁能说通过小沙冒出来的灵感它就不是灵感呢?
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给自己一个新的灵感,择其靠谱者而深入研究,择其不靠谱者而直接放弃。
久而久之,肯定会有成果产出的!
原本非常科幻的一个事情,在郝成的立靶子、朝着靶子走更近一步、然后再剖析这个过程。
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转化为了AI的训练问题:
从操作意图识别,通过用户的长期使用数据结合瞬间的信息输入,升级为用户真实意图识别。
而这,对于白驹科技来说,根本就不算很困难的事情,至少已经看得着眉目了。
就这样,无界系统的下一项更新和能力已经展现在魏书杰面前了。
虽然,和直接汲取记忆相比确实差了非常多,但是,原本就已经极其强大的无界系统,这不直接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
“嘶!”魏书杰越想越震惊,越想越觉得自己狭隘了,心里也是不住的感叹:有了白驹科技,世界的进程不会都要加快了吧?
今天,他是第一次见识到了郝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他又想到了自己这边的【非确态输入的逻辑运算单元】,看样子,这课题产生的方式也差不多是同样的。
转头看向郝成,郝成也正看着他,并且点了点头,明确告诉他就是的。
在远处立一个靶子,那就是方向,往那个走一步,那就是进步。
“你看,”
郝成还给魏书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手机,只见小沙已经对郝成刚才说得话进行了总结。
这还不算完,基于这些,小沙还做了无界系统正式版的更新策略,甚至连计划和更新的具体方案都做好了,甚至,提示是否要发给林文。
这个东西原本就不是该和魏书杰讨论的,只是话赶话赶到这里了。
“你看这,稍微再升级一下,是不是就跟我说的操作意图识别差不多了?”郝成说道。
“确实!”魏书杰长出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有点儿缺氧——他是真的觉得有点儿跟不上郝成的节奏。
“你今天过来,是说什么的来着?”
顺手授权小沙将无界系统2.0的计划发给林文,郝成也是看着魏书杰问道。
“非确态输入的问题。”
魏书杰嘴角抽了抽,自己这边刚说了一点点成果,就被拐带跑了,顺带着帮郝成捋顺了那么大的思路:“我决定从‘多’还是‘少’这个概念的判断入手。”
“嗯!”郝成点了点头,示意魏书杰继续说下去。
“多和少的判断,对于机器来说还是非常难的,而且,机器判断多少的方式和人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魏书杰接着说道:“比如,大街上有一群人,多不多,人类只需要大眼一扫,就能得出结论,多!
“而机器要做出这个判断就非常困难,采集到图像后,机器就首先要计数,然后还需要有一个标准,大于多少才是多。
“这其中的区别就非常大。”
“确实,”郝成对魏书杰的想法表示认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有具体的思路了吗?”
魏书杰先是摇头,然后又是半点头:“从围棋开始吧。”
AI下围棋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占了一大片,这一大片它是多少,人其实是靠目测估算的,而AI是真的会精确计算。
魏书杰的计划是,给AI换一种算法,让它也通过“片”的大小来估算。
“做过具体的假设评估吗?”郝成刚刚看了魏书杰对于整体非确态的假设评估,发现他确实擅长做这个。
就是先假设这个东西能实现,然后在尚未实现的时候,就能估算出这个东西的效率。
“假设,AI可以通过‘片’来大约估算数量,在判断多与少、好与坏等非量化指标的时候,理论速度的提升至少是万倍这个量级的。
“当然,准确性上会差一些,95%!”
郝成点了点头,在脑子里模拟了这么一个场景:围棋棋盘,有两“片”空地,要判断哪个更大:
现在的AI是精准计数,需要上万次的运算。
而如果像人一样,进行多与少的判断,那只要大眼一扫,也就是只需要一两次运算。
速度确实要快上万倍,准确性要差一些。
牺牲5%的准确性,来换上万倍的速度提升,值得不值得?
那就要看使用场景了。
尤其是在AI的训练中,这种非确态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能带来更多的变异和可能。
“有具体的算法思路了吗?”郝成问道。
“有!”魏书杰今天过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郝成这个“有”!
“那好,那就先这样实施。”郝成点了点头。
机器像人类一样判断‘多’和‘少’,这可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只要真的解决了,未来的应用会非常广泛。
郝成甚至认为,这是AI能不能真的更近一步的关键核心——因为他试了,小沙现在判断多和少的方式依然是计数。
第157章 Orcle甲骨文的丧钟已经被加速敲响
【小沙提醒您,自我探索发现微意识体人工智能模型的进阶关键点(多与少的判断),获得定向学习卡-概态数学方向(45分钟)。
【友情提示:解决该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小沙的类人思维能力。】
“嗯?”因影响行业头部公司的战略调整和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变动,这一段时间,郝成是获得了非常多的学习卡的。
最近,深夜课堂的学习也在持续进行着。
郝成最喜欢学习了,所以他喜欢学习卡。
但今天似乎有点儿不一样。
送走了魏书杰后,郝成也是记录下第二个获得学习卡的方式:就是自己思索出具有突破性的方式。
而且,通过这种手段获得的学习卡,是定向的和自己的思索相关的东西。
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小沙,还有其他获得学习卡的方式吗?”自己使用的小沙这个时候已经具有一些这方面的交流意愿,郝成直接问道。
【这方面的问题,小沙也获取不到答案呢!】
“好吧,退下!”
郝成不理小沙了,而是在自己办公室的大屏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半径长达一米的圆,大圆里又套了一个同心的直径一厘米的小圆。
“如果大圆之外,代表着所有未知且今生难以实现的东西,而小圆里代表着已有科技。”
郝成自己这么琢磨着:“那么大圆和小圆之间的广大区域,就是我这这辈子所有要填充的东西。”
他以圆心向外画了两条射线,在其中一条射线与大圆的交点上,写下了小沙二字。
“如果这辈子白驹科技或者白驹科技带领伙伴企业,能把所有的科技都达到小沙这样的水平,那就此生无憾!”
这么想着,他又把小沙的点往里移了移——小沙能力还有提高的空间,此生确实还能训练的更好一些。
别的不说,概态数学学习后,机器判断多与少的问题类人的问题解决之后,小沙就还能成长一大截呢。
而另一条线上,郝成在它与小圆的交点上写下了无界系统四个字,而与大圆的交点,他思索了良久,将今天与魏书杰讨论的终极目标化成了四个大字——“体外记忆”。
旁边,他还写下了一行备注:人脑与所能感知所能获取到的数据的无感无痕双向交互,就像使用自己的记忆一样。
写下它,郝成就没有再去管了——这不是现在所能考虑的事情,兴许等自己七老八十甚至一百岁了,那个时候,在白驹科技的带领下,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了。
而当前,郝成在无界系统那条线的外边一点点:写下了(克隆体)三个字,并画上了一个(?)问号。
刚刚和魏书杰的谈话,确定了无界系统真正式版本的特色功能和宣传亮点。
而小沙的能力进一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只要小沙能提升,无界系统自然也可以,那那么接着无界系统正式版的这条线再往外延伸延伸。
郝成现在的想法是:
假设存在一个AI助手,它了解并复刻了我的行为和习惯,每时每刻和我接收同样的信息,一段时间之后,行事风格也像我了——
那么,在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它的决策和我的决策会不会趋向于重合?
无界系统这边,相关的功能更新由林文带着操作系统的团队去完成,而郝成自己则是准备小范围的做这样一个实验。
至于如何应用,等看看实验的结果如何再去设计。
……
而此刻,林文这边热闹的就像赶集。
操作系统率先发布了,专业软件和行业软件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
民用软件还好说,比如即刻图像,这个时候,Beta版本的软件都已经上线了,用户测试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
但是,一些系统软件,商用软件就比较麻烦。
上一篇:直播!这只鹦鹉秀到爆
下一篇:沪上阿姨,我真不想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