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105节

  这篇小说,简直就是在写他家族过去的人生啊,这个叫“余切”的作家,真是一个知道我们苦的好作家。

  但是他有一些字不认识,于是拦住了过路而来的中年人:“请问,这两个字怎么读?”

  “氤氲,就是说水汽弥漫的样子,比如我们泰国常常会下起大雨,天地间都仿佛隔了一层恍惚的看不见的纱,这种感觉就是氤氲。”

  老农明白了,就把报纸要回来:“谢谢你,原来这几个字是这个意思。”

  “不用谢!”

  中年人叫谢国民,他是谢家这一代的第四个孩子。

  谢国民这个人运气有点倒霉,二十年前做鸡鸭禽蛋的出口业务,但当时因为中国要偿还苏联的贷款,大量出口农产品,连带着他这个泰国的华人也跟着亏损,公司直接破产。

  好在家里,足足有四个兄弟在创业,另外几个兄弟做成功了,把他请回来做总经理,最后成为公司掌门人。

  谢国民既然做禽类生意,就经常往返大陆,因为大陆开放之后,人口最多,市场消费力最大,不论是饲料还是种鸡,他都有利可图。

  他孜孜不倦的投资大陆,维护大陆的政商关系,大陆有一批来泰国的访问团,他还捐了不少钱,虽然他本人并不信教。

  这么一想,忽然谢国民觉得,那篇小说上作者的名字有点熟悉。

  “余切”这两个字,不是一般人能取得出来的名字。在《中华日报》上,刊登的常常是华人圈内的消息和大陆消息,偶尔也有模仿查良庸的武侠小说问世,泰国人经常借助武侠小说,批评政府。

  但这种接近于传统文学的修辞,剧情却跌宕起伏,故事性强的小说,他属实是没有见过。

  谢国民走路的时候想,上奔驰的时候想,到了公司,听秘书汇报的时候,还是在想这个事情。

  他开了小差,依稀记得,似乎是前几月去大陆时,听说有一个流行的军旅小说作家……

  等等,余切?

  谢国民腾的弹起来,据他所知,余切这个人不就在此次的访泰代表团中吗!

  “你马上给我找来余切写的小说,是一个名字叫《出路》的小说,我今天碰巧看到……他的小说,连一个挑担的贩子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秘书瞪大眼睛:“您也知道余切?”

  “我知道什么了?怎么,你又怎么知道的?”

  秘书说:“余切这个人是大陆来的作家,我们华人的报纸上讲过他这号人,他和诗琳通公主的关系好,许多人说,如果不是诗琳通岁数大了他许多,说不定是想要他来入赘……”

  谢国民哑然失笑:“你都说了些什么,他写小说再厉害,哪里能被公主看得上。他是因为得罪了越南人,我们害怕他被人暗杀,弄出国际性大笑话,才时时刻刻守着他的。”

  “余切还上过本地节目呢!”

  “节目?”

  “他在节目里面,说了《未婚妻的信》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还鼓励我们华人去参军,去考公,去做警察……做那些直接和暴力有关的职能部门。”

  谢国民更觉得有趣了:“这个余切,还真是不一般的大陆人,什么话都拿出去说啊,也就我们泰国能这么说了,要是马来西亚这些地方,要赶走他的。”

  此后谢国民花了一些时间来看余切的《出路》,看完之后抓耳挠腮,心中堵了一股气,睡也睡不好,竟然到半夜都惊醒了!

  他一抬起头,脑海里就是小说的剧情:“那几个人后面的结局到底怎么样了?”

  为什么谢国民这么关心故事发展呢?

  因为谢家几兄弟就是标准的华人奋斗上去的家族,先有个舍得给孩子花钱读书的父母,然后几个兄弟之间互帮互助,成全最有本事的那一个。

  谢国民就是卜蜂集团如今的总经理,而卜蜂集团,也是少数的家族成员不内斗,一致对外的华人集团。

  他这小说,难道是参考了我们家的发展吗?

  他实在想知道故事结局,想知道的厉害,就打听访问团在泰国的行程,得知他们还有几场佛学的交流会,等到了那一天。

  这期间,《出路》又连载了几期,看故事情节已经到了尾声:好人都得到了好报,坏人全以各种方式得不到幸福。

  但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但凡是要做出一点成就,都得依靠自己的家族,因为他们在本地是少数派,外人完全不可信。

  这有点《教父》的意思了啊,任你再牛逼的意大利家族,做大事还是靠儿子和兄弟们冲锋陷阵。

  要不说“意大利人是欧洲人当中的中国人”呢。

  《出路》一共只有十二期,倒数第二期是当年的主角们,今天以华人、华侨的身份回国认亲,他们感到近乡情怯,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一个传承。

  谢国民报名参加了会面,做好了捐钱的准备,心里还在想:来的真巧,这不又是他家里面的写照吗?

  五十年代,谢国民的父亲让这一代的四兄弟通通去大陆读书,足迹遍布川省、粤省许多地方,因为这种先见之明,改开后,他所在的卜蜂集团得以拿到第一个外资集团在华营业执照。

  他赶到金佛寺,这里有泰国华人华侨组建僧侣接待团,和大陆来的访问团。除了诗琳通和少数学者,全场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个挺像电影明星的青年人。

  “余切?”谢国民忍不住喊出声。

  “什么余切?”旁边,有一个岁数看起来比他大的商人惊讶道。

  谢国民认出来了,许书标,泰国现在的饮料大王。旗下的“红牛”在全世界畅销,一直有在大陆办饮料生产线的想法。

  “你也是看《出路》来的?”谢国民问他。

  许书标却说:“什么是《出路》?”

  “余切写的小说。”

  “余切是谁?”

  谢国民无奈一笑。

  嗨,搞不好,只有我确实是看了小说才来的。

第169章 捐款 捐物

  被许书标这一打岔,谢国民错过了和余切立刻见面的机会。

  此时金佛寺内已经开始做起了法事,泰国是一个极为崇佛的国家,谢国民的母亲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他不好再做一些不恭敬的举动,老老实实等待。

  僧人们齐声念道: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梵音响彻金佛寺,谢国民正坐在蒲团上,屁股都坐痛了,他扭头看,发现不论是余切,还是饮料大王许书标通通慈眉善目,表情肃穆,一点儿也不朝其他方向看。

  可不是嘛,就算是王室,也不能对僧人们有什么不尊重。

  这一番苦等,不知道持续了多久,终于等到了做法结束,他立刻爬起来找上余切:“余先生,余先生!”

  “你是?”

  “我是谢国民,卜蜂集团的总经理,我来这是专门为你来的,就是那本小说《出路》!”

  说到这,谢国民忍不住激动起来,他握住余切的手:“你写了一个伟大的作品,对我个人来讲,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一样,记录了华人的风雨,我在其中看到了我家的影子!”

  “我不为别的,就是专程来感谢你的。在唐人街的马路牙子上,我看到了一个挑水货来卖的贩子,他一边查字典一遍看你的小说,想来十分令人感慨……余先生,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你的小说了!”

  谢国民退后一步,学起了古人向余切作揖。

  随后,他想起来这是佛寺,又双手合十,行了一次。

  谢国民夸张的举动,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力。他的卜蜂集团如今在泰国生意兴隆,有些华商认出了谢国民这个人,顿时好奇起来: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小说,才能让他这么激动。

  谢国民只是说,这小说叫《出路》,就连载在《中华日报》上。

  结果这一介绍,引起了更多人的惊讶:原来这就是最近写出《出路》的那个大陆作家,没想到就在我们面前,就这么年轻。

  《出路》,就是那个《出路》,就是那个……《出路》啊!

  围在余切面前的,竟然又多了几个人。

  饮料大王许书标肯定蒙了:我是真不看小说啊,余切到底是谁?

  他到处找人问“《出路》是个什么小说?写了什么?”

  别人只是回答他:“你去看吧,论描绘南洋华人生活的小说,这些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且,这小说尤其好读,简直让人放不了手!”

  “让我想起了过去……”

  说着说着,现场变成了诉苦大会,僧人也是爹妈生出来的,在场人不论是谁,祖上数个两三代,没有不做过猪猡,没有不是从大陆逃难而来。

  访问团临机应变,把接下来的经学分享变成了给苦难枉死的人们,做法事。

  饮料大王许书标则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看《中华日报》的连载小说,竟然就在这里的角落,当场看了起来。

  当他一看到《出路》小说的开头:几个逃难来的大陆年轻人,受尽了屈辱,不论是本地土著,还是白人和日本人,统统对华人猪猡们呼来喝去,极尽压榨之事……他顿时红了眼眶。

  这写的不正是他们家吗?

  许书标越翻越快,心里想到的回忆越来越多,他觉得他的脸发痒,冷不丁抽出手摸了一下,却是冰冰凉的,原来那是他自己流出来的泪!

  许书标于是放下书,感慨道:“我原先从不看小说,但这一篇小说,实在是值得我来看,值得每一个南洋华人看!”

  他家里原先是琼省的贫民,逃难来泰国靠养鸭和卖水果为生,不知道受了多少欺负,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守着自己的摊子,否则就会被人抢夺。

  他旗下鼎鼎大名的“红牛”饮料,一开始就是为了倒班工人和卡车司机研发的抗疲劳饮料,是劳动者饮料,和什么极限运动、倒时差完全没关系。

  许书标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抬头望去,才发现余切的身边已经围绕着许多人,大家神色肃穆为过去受过苦难的华人默哀,手里捧着的不是佛经,而是连载在《中华日报》上的小说。

  许书标深深记住了这一刻:他家里全家信佛,唯独白手起家,通晓世事艰难的他一点也不信,但他却没有缺席过各种大型的宗教盛会;这个作家余切大概也不相信这些,但偏偏是余切最有功德。

  原来,小说是这么一件事情!真是神奇!

  许书标叫来自己秘书,嘱咐道:“我要给大陆来的访问团捐钱,五万美元,到底怎么转交到他们手里,我不管。”

  他望着余切和大陆来的访问团,沉声道:“作家能写出小说,僧人们超度做法,我是个有钱人,总要做一些符合我身份的事情!”

  这一场法事做下来,众人大汗淋漓,天都黑了,大家互相望着,却觉得自己没有白来,不约而同鼓起了掌。主持法事的赵朴初感慨万千:“我原先不了解南洋发生的这些苦难,反而是余切先来发现的,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今后不再忘记!”

  “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传承,不能忘记交流,余切,请你来说还不能忘记什么?”

  余切当仁不让道:“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大陆现在已经开放了华人华侨探亲,欢迎各位来大陆看看。”

  现场顿时又响起掌声,在随后的环节,华人富商们踊跃捐款。

  金佛寺位于曼谷火车站附近,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内,另外,该寺之所以叫“金佛”,正因为主殿佛像的是用数吨重的黄金制作,是泰国的无价之宝。

  访问团只占了金佛寺的其中一殿,其他地方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致使这边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此后几天,来自国内的访问团一直收到华人自发组织的捐款,情况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宗教交流活动,赵朴初不得不关闭了捐款渠道。

  仅仅卜蜂集团的谢国民,就在当天捐献了十万美元,饮料大王又捐献了五万美元,其他华人华侨陆陆续续再捐献了二十多万美元。

  发表《出路》小说的《中华日报》报社,竟然收到了曼谷本地许多华人的来信和捐款,也一并送到了访问团这边。

  访问团的团长季线林因此和余切开玩笑:“你这小说一字万金比不上,一字千金肯定是有了。”

  他把发生的这些事儿,写成了短篇汇报发到国内,请示这一笔外汇如何使用。

  得到回复曰,“既然已经成为和南洋华人交流的典型案例,以后将会分文不挪的用于交流事项……请各地的华人来国内探亲走访,看看大陆现在的发展。”

  又说:“这个余切,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事情来,和他老师讲的一模一样,他不是一个规矩的人。”

首节 上一节 105/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