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111节

  收完钱,报童抬头一望,吃惊道:“你是大陆人?不对……你,你……你就是那个报上的人!”

  “嘘!”

  余切伸出食指,抵在自己鼻子下边儿。“别说出去!”

  报童欢喜得很,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反复看余切这边,恋恋不舍。

  他把叫卖报纸的口号换来换去,冲进了余切所在的这家港式茶餐厅,不一会儿,竟然全卖光了。报童和余切做再见的手势,又做了个拱手礼,然后才骑车离去。

  白领、工人拿到《东方日报》后,都如饥似渴看着报纸,恐怕他们不会想到,茶餐厅的偏角,余切就正在这里。

  已经抵达港地的余切等人,和当时新化社驻港分社几位同志闲聊。

  该分社是大陆的四大驻港机构之一,最早1947年即成立。分社文体部的部长韩力,职员彭燕、牛昭三人前来接待和采访。

  由于当时两地的经济差距,这几位全是经得起考验的好背景,今后官运亨通。

  韩力来港已经有几年,观察敏锐:“刚才那个报童是大陆来的。”

  “怎么看出来的?”余切道。

  “港人注重教育,很少再让自己孩子跑腿叫卖,今天是工作日,本地孩子都在上学,只有大陆来的才走街串巷,为了生计而努力。”

  “这种情况多吗?”

  “多,怎么不多,你去过的九龙城寨,里面有多少大陆人!里面的无证牙医,说不定就是大陆来的赤脚医生!余先生,如今你已经在港地很有名气,《东方日报》是港地的三大报之一,肯用你的消息做头条,可见你的知名度。”

  “——而我们采访你,当然也占了便宜,我们的新闻也要拿去港地发。”

  采访随即开始。

  女记者彭燕按照采访的纲要,提问道:“余先生,你最满意的作品已经变成《出路》?它让你在海外被人知道。”

  余切摇头道:“我最满意的是《大撒把》、《我们俩》、《和你在一起》这三部曲,虽然他们在大陆外名气不那么大。”

  “为什么呢?”

  “这几本书,横跨了国内外、城乡和代际关系,涉及到多个阶层,它的价值还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彭燕大概是看过余切的小说,忽然激动的点头:“这几本书在未来,恐怕会成为八十年代中国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确实需要一些时间……”说罢,彭燕掏出一本《和你在一起》,翻到第一页。

  那上面是巴老给小说写的序。洋洋洒洒两千来字,余切所说的评价,正是巴老在序中写出来的。

  新现实的第一部由王濛来作序,第二部是余切的老师马识途,最后一部则是巴老。在此时,除了巴老,已经没有人好在前两个人之后,写下自己的序言了。

  全国各地总计十七家出版社,九个印刷厂,昼夜不停的印刷这几本书,然而还不够卖。

  愤怒的读者们跑到了印刷厂“监工”,发觉印刷厂已经三班倒之后,才闷闷不乐的作罢。因为书籍的定价较高,在燕大、北理等地的校园市场里面,流行起了便宜的“手写全抄本”,声称是“女生自用”,校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获得泰王勋章,对余切的声名推动是显著的,极大的激发了大陆读者的民族热情,加之又引发了一些华商来大陆投资,点名道姓是因为看了余切的小说……他简直是一代人的精神氮泵。

  在鹏城的蛇口,正推举第二届管委会总计十五名干部,经由两千多人直接选举产生。

  一些人在自己的投票中,仅凭印象,不管不顾的写下了“余切”的名字,令当时的管委会书记老袁无奈道:“我们先不要讨论他是否能入职,我们先要讨论,几十块钱的工资是否能请得起他……”

  投票者嬉笑道:“我们这里已经成为招商‘企业’,接待各地华商,能者上庸者下,余切是最好的拉投资业务员,他可以来做拉投资‘老板’。”

  “但我们确实发不起余老板的工资呀!”

  “让那些东南亚的投资商人,给余老板发……”

  余切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青年作家第一人,就算是追溯到更早年代的作家群体,也不再有人敢于摆谱。

  他于是发觉,所有人对他都是无比善良的。

  燕大都开学了一个月,系主任胡岱光从来没有催促过他。季线林原先还在余切面前常常念叨:“余切,你比我的儿子好……我真傻,真的,我早该知道的,我真后悔,你比我那个儿子好!”

  现在,季线林已经不再把他儿子和余切作对比。

  毕竟他的不孝子有可能会回怼他:“爹,你在说什么?余切可比你好,要不我改姓余?”

  继续着采访。

  彭燕问到了“新现实”在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上的得奖率:

  “这个奖项只评选长篇小说,但新华印刷厂已筹集“新现实三部合集”,设计版面,校正,最迟到年末就可上市。它实际成为一整部大长篇小说……余老师,现在读者对您拿到这项荣誉的期待很高。”

  和余切竞争的作品有哪些?

  刘芯武正在撰写的《钟鼓楼》,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準的《黄河东流去》。

  这几部小说的获奖点,分别是结构上有创新,“厂长文学”又一高峰,以及彻底揭露了历史上黄花口大决堤事件的苦难。

  在当年的投票中,富有历史厚重感的《黄河东流去》最终拿到票数第一,成为实际的小说王。

  但新现实合集绝不落下风。

  余切尽量让自己谦虚一些:“读者期盼的,也是我自己期盼的。茅盾文学奖是大陆当前的最高长篇小说文学奖,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不期待这一个荣誉。”

  彭燕如实记下来,这一篇文章发出后,既能向港地读者介绍余切的其他小说,也能把大陆的文学评价体系,巧妙的引入进来。

  不料,此时却忽然传来一对情侣的争吵。

  “来一杯冻柠茶!”一个大汗淋漓的男工人大叫道,“我快要渴死了……嘛玩意儿?因为工卡上沾染了污渍,竟然要扣我三天搬运工资!这简直是欺负人,胡乱搞!”

  女的则惊叫道:“又扣三天?和你说过多少次工卡要包层油纸!牛仔衣要磨烂字迹!”这女的扯下围裙,露出制衣厂统一发的藏青工装,袖口还沾着线头。

  看样子男的是搬运工,女的则是制衣厂的工人。而且,他们一个听起来是津门人,一个是羊城人。

第180章 《团圆》

  余切和韩力对视,韩力朝他挑了挑眉毛:

  你猜的没错,就是咱大陆来的。

  冻柠茶是一种在港地,特别受体力劳动者喜爱的饮料,因其在夏天清凉爽口,而且可以补充盐分。津门来的男人说:“你当我不想?货柜里足足有四十度!”

  他摸出皱巴巴的工资袋,牛皮纸被汗水洇出深色纹,“这个月往家里多寄了五十……“

  余切明白了,哦,原来是南下打工挣钱的。

  接着,女的忽然用上了粤语:“五十块钱购买几只润手霜?我的手被颜料染上,痒的要死,烂了也不一定赔钱。”

  而后话锋一转,变得很温柔:“你应该像我一样说白话,学不会白话,永远只能去搬货!上个月茶餐厅招人,我和几个人一齐去面试,老板听见有人说‘雷侯’说得像‘聋猴’,笑得叉烧都抖在案板上!”

  男的无奈道:“我知道该学白话,可我学不会白话。当初你说港地满地黄金!实际是这么样吗?”

  女的就劝说:“只要你学会了白话,再学一点英语,学一门技术,一切都能好起来,我们就能在港地立足了。”

  “那要到猴年马月?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这对情侣一边吵,一边离开。

  余切心想,这不是《甜蜜蜜》里面的剧情吗?

  来港地打拼的大陆男女,花光了自己的青春,最后在十多年后,发现当初不来也能过的不错,好似落得一场空,人间的一切荒唐尽在于此。

  韩力说:“余老师,你猜猜,他们两个能不能修成正果?”

  这题我会!

  “女的讲白话,看样子已经应聘上了服务生,而男的却不肯学,一直做苦力,这么下去当然要出问题。”

  “你猜对了!”韩力深深的叹气,“我来港地这些年,已经看了许多这种事情。女人们好像多一个选择,还有嫁人一条路,男的却只能使劲闯,最后都遍体鳞伤了,还不如那会儿凑合过。”

  余切深以为然:“她年轻有所不知,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斯蒂芬·茨威格!”彭燕激动道:“这是他的名句,写在《断头皇后》里面的!余老师,你不愧是个作家。”

  这个彭燕知识面挺广啊!

  被这一对情侣打岔,新化社的采访时间不大够了,草草再问了几个问题结束。

  余切回酒店写《甜蜜蜜》这一篇小说,一下午弄了个开头出来,《甜蜜蜜》的故事结构和《出路》挺相似,都横跨了几个年代的大事件,最后给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到底是留,还是离开。

  男女主最终都没有在港地定居,大陆经济得到发展后,女主成了带陆客游玩纽约的导游,而男主则做了厨师,做了许多年的鸡扒饭,最后两人在异国街头重逢,身边是邓丽君的歌声《甜蜜蜜》。

  这代表两岸三地华人的共同情感连接。

  作协目前的行政goat王濛一直认为,余切的小说缺点就是“太大,人物都太传奇太牛逼”,终于他能写几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故事了。

  这故事的同名电影是年度全球十大佳片,国产影史的里程碑作品。各种意象和伏笔令人头皮发麻,剧本完成度极高。

  唯一的bug是,片中的“邓丽君歌声”在这时用去小说并不妥当,查良庸本人和武侠小说也许可以替代这个意象,然而余切却不想这么做。

  也有些涉及灰黑的元素,余切全改成了华人富商。

  最后,他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共同度过的中秋佳节作为替代意向,小说题目自然也变成了《团圆》。

  小说出炉,访问团和新化社结交的几个同志,先后看过。

  女同志彭燕看罢后便流出了眼泪:“你的故事里面说的是团圆,实际他们到了最后一刻才团圆,这上面的大事情……大陆经济腾飞,两岸三地关系得到缓和,大家自由的探亲访友……代表了你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历史上,正是彭燕和邓丽君本人结交,并且上报得到许可后,邀请邓丽君来大陆演出。

  可惜因种种原因并未完成。

  韩力看完后惊呆了,他肯定想起了当时那一对大陆情侣。

  “你就因为在茶餐厅看到了一次吵架,就写了一篇小说出来?还这么好,这么完整?”

  他激动的不行:“这里面有多少寓意?小军始终带着津门麻花,李翘卖羊城年糕失败,说明大陆移民在港地的文化消化不良。”

  “整个小说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用一个穿越时空的苏氏《水调歌头》,将所有的情感喷薄出来!”

  他伸出大拇指,抛出仨字:“写得好!”

  通过传真,余切又发给《十月》刊的张守任。这老头一整天看完,煞有其事的写了审稿报告,然后在小说组搞投票,全票通过。

  再之后,轻飘飘给余切发来俩字:“发来!”

  也有聪明人,察觉到小说似乎可以用查良庸啊,如果余切写一篇小说,内里称赞查良庸,查良庸又怎么会纠缠着不放呢?

  “不行。”

  余切的答案就这。

  “为什么不行?”

  “我不成了写软文的谄媚者吗?”

  “怎么叫软文?怎么叫谄媚?”

  看来,查良庸的书迷确实是遍天下。消息传得广了,最终查良庸本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一度茶饭不思,温瑞安又给他上压力:“你错过了名垂青史的机会。”

首节 上一节 111/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