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28节
主编王世民发动了自己的所有人脉,又让整个团队一齐假装跳槽换出版社,最终领导们妥协了。
一次是伤痕文引发了争议,此类文章的地位还没有确立,刊登的风险很大,王世民和一个叫章仲遏的人,通过加设“学习与借鉴”的名义,变相的把一些高风险文章登上去了。
还有一次是出版社的纸浆不够用,纸张是国家按计划分配,出版社全年只有1200吨纸的配额,王世民愣是要到了120吨纸,占到全社用纸的10%,而且是优先供应。
遗憾的是,即便有这种魄力和人脉,《十月》却始终没有等待使得它一刊封神的作品或是作家。
全编委会上下,都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况。
所以,骆一禾再来找余切的时候,他已经携带了主编的尚方宝剑。
骆一禾以一个编辑的身份,对余切说:“余老师,我们在周五会有一次见面,介绍你和咱主编王世民认识,王主编也非常想认识你,他对你赞不绝口,说你就是我们文坛的希望……”
余切当然不会信这套了:“骆一禾,你可别扯淡了……为什么是周五,而不是明天或者是今天呢?”
“因为要给你留时间去谈恋爱……你不是拿了两张电视房的票吗?和你对象拿去看吧,我听说,明天就要放《大西洋底来的人》第一集。”
骆一禾说,“进了咱《十月》的福利是很多的,常常有发下来的各种票和文学沙龙,以前是作为观众去参与,而现在,我们就是那些活动背后的组织者本身。”
也就是说,能经常去看电影、看话剧演出啥的……
由于这时期的文艺活动相当匮乏,所以骆一禾给出的福利,确实很有吸引力。
这不是看电视都能成为情侣活动的时代吗?
“余老师,”骆一禾沉声道,“咱《十月》这个刊物,能在改变全会之前创刊,就应该成为一个时代开始的象征,我们是有开风气之先的气魄的——我们所有人都这么想!”
说罢,他没有再耽误余切,而是挥挥手,“我们在周五的时候再见,现在,我就不打扰你了。”
“骆一禾,你呢?你去干什么?”
“余老师啊,我也要去谈恋爱了,我也是有对象的人。”骆一禾笑道。
——————
“张俪,张俪?”
余切来了招待所门口,报明自己身份,就站在门外边儿大声喊。
“你出来,我们去看电视!”
张俪放下《红楼梦》,“诶,来啦~”
张俪一边踩着鞋去开门,一边心里却想书里边的事儿:
这个黛玉,为什么要叫袭人“好嫂子”呢?
袭人照顾宝玉从小到大,等到宝玉日后成亲,花袭人肯定是房里人啊。
所以林黛玉在爱情上,难道没有排他性吗?
林黛玉能接受袭人,就更能接受宝钗了,可是宝钗却不能接受,到底她要的是做“宝二奶奶”,还是唯一的正妻,到底要怎么办呢?
唉,《红楼梦》太复杂了,还是不要去想了。
打开门一看,“哟!”张俪轻叫了声,“今天打扮过了?”
只见余切穿着呢料大衣,露出一截红色的毛线围巾——正是张俪送的那个。他的大衣剪裁合体,肩膀的线条利落而笔挺,双排扣闪着低调的金属光泽,既沉稳又干净。
又把衣领微微竖起了,当然是为了挡风,但是,嗬!还挺有个性。
张俪的眼睛都亮啦:“你还理了头发呢,三七分,像是画报从书页中走出来哩!”
余切笑道:“我过两天要去和人见面,整理了一下样子,正式一点。”
“原来不是为了我,”张俪失望道,“那你和谁见面呢?”
“王世民。《十月》刊的主编。”
“你都能上《十月》了?”张俪惊讶道。她虽然不怎么看小说,也知道《十月》的名气。
正在筹备的《红楼梦》电视剧背后的顾问团阵容十分豪华,是文艺界的一场盛世,其中很多人同时也是文学大家。
张俪被动的也知道了《十月》这本刊物。
“就是《十月》!”余切说,“我有份稿子被看上了,正在和他们那边接触……嗨,说这些多无趣,走,咱去看电视。”
播放《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电视房就在留学楼底下,凭票进入。
正如国内许多大学一样,燕大也专门有留学生楼,在学校南门附近,一共两座楼。
为了促进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当时抽调了78级中文系的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并且大多是燕京本地人。
因为他们周末一般都要回家,这也可以给留学生同屋留下一点自己的空间。
张俪对燕大的一切很好奇,抓着余切问燕大的事儿和物,然而,偏偏她最先问的就是留学生们:
“余切,燕大怎么这么多外国人?不怕被人看吗?”
“有什么可看的?我们燕大外国人多,大家见怪不怪了。”
“啊!白的、黑的都有呢,还有褐色的……吓人!要是回我们蓉城,这些人都要被围起来看,然后来了带帽子的警察说,不要聚众围观外国人!”
余切说:“我听骆一禾……就是给咱帮忙的一个朋友。他聊了个事儿,说这些老外不仅是长得不一样,性格也很不一样,而我们却以为他们都一样。”
“你快给我说说,什么不一样!”
“这是我听骆一禾聊的——据说这些外国人来中国后,天天培训学习,搞起斗争来,比我们中国人还厉害!但是又各有各的搞法,很有意思。”
“他们还搞阶级斗争呢?”张俪惊讶道。
“四年前,留学生们为了声援柬埔寨难民,组织起学生开大会,然后团结起来筹到了捐款,又在学校里面到处张贴小字报,都签上名字摁手印……”
张俪纳闷了:“余切,这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不也一样吗?”
余切就摇摇头:“你不要着急,到了实际行动的那一环节,留学生就各有各的民族性格了……”
第46章 电视房
“就比如欧美的留学生,行李都打包好了,决心立刻奔赴柬埔寨的边境线!”
“然后,日本的留学生说,还不知道情况如何,所以既不能签名,也不能捐钱,一切要等到了解之后再做决定。”
张俪失望道:“日本人真是奇怪,大家一起做的事情,他们却老是啥也不干。”
“意大利来的留学生说,一切都是美国人的错,应该先去美国大使馆闹事——但他们还不是最有意思的……”
“还有呢?”张俪问。
“最有意思的是瑞士来的留学生,他们竟然盯上了筹集来的2800块钱善款,要求先把钱交给设在瑞士的红十字会!”
张俪说:“余切,你知道的真多……”她有点羡慕,“只有在燕京大学,才能知道这么多外国人的新鲜事儿吧。”
就这么唠着,到了电视房门前,他俩出示电视房票之后,直接进去了。
燕大的电视房是一个宽敞但简朴的房间,墙上刷着白灰或淡绿色的涂料,房间里摆放着几排长条凳或木椅,也有学生自带的小马扎或板凳。
一台黑白电视机摆在最前方的位置,放在一个高高的铁架上,以便让后排的人也能看到屏幕,电视的上方盖着一块绣着花边的白布。
房间里早已挤满了人,前排甚至有人席地而坐,余切打眼一看:没几个老外,全特么是中国人。
这就是十分饥渴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啊。
糟了,我的座位呢?我那么大的座位呢?
整个房子的空气中弥漫着衣服上的煤油炉烟味,还有不知道哪里来的饭菜味儿,窗户则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余切说,“张俪,这……我没想到……”
张俪明白他意思,就朝他咧开嘴笑:“余切,你没看过电视?电视要播的时候,大家都没座儿了,播到精彩的时候,你还得站起来呢!”
我没看过电视?我以前看的可是百寸8k屏啊。
得!张俪都不嫌弃,那继续看吧。
俩人直接走到了前排的最外边儿,打算站着看,忽的听到一声大叫:“诶!你特么踩着人了!”
人?
哪呢?
“唉,别看了。这儿!”
余切往下看:卧槽,几个人特么在地上躺着呢,穿着黑布衣服,电灯可怜的一点光扑闪扑闪,照出人的斜影子,还以为是台阶的防滑带。
“你踩几脚得了,再踩我要生气了啊……有点规矩没有,先来后到!”那人一边口里喷着粗话,一边拿手挡着自己脸,畏惧余切人高马大,拼命的往地板上缩,生怕余切又踩到了。
“诶!别踩,别……”
那往后呢?
只见到从前排往后,每一排都黑压压堆着人,就像是铁做的树丛,得到了末端才有供人站立的缝隙。
最后,余切和张俪挤在了最后面的最边缘,余切站着,张俪垫着。
“张俪,你看得着吗?”余切问。
张俪垫着脚是目不转睛,“我看得着,视力好着呢!”
余切扭头看至少离他三米远的小电视,那电视是,好像是……“燕京牌”,墙角里可能还有一个老旧的天线,歪歪斜斜地伸向天花板,用以接收信号。
哦,原来我的视力也挺好。
节目开始时,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小小的屏幕,《大西洋底来的人》开始放映了。
这一集说的医护人员发现一个双手有蹼,眼像猫眼,皮肤不会出汗,身体有惊人的抗压力,游泳速度比海豚还快……总之发现了一个只适合在水里边儿生活的人。
这个人因头部严重受伤,造成了记忆障碍,竟连自己的名字和来历都说不上来。于是,美女医生就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麦克·哈里斯。
那特效,那道具堪称是辣眼睛,麦克在海底里游的时候,完全换了一个人,应该是原片的演员并不会游泳。
可是这年代的中国人对外国人有点脸盲,完全看不出来是替身在演,反而是津津有味。
只看到假麦克那爽利潇洒的泳姿,大家叫道:“好,好啊!”
怪不得这片子在美国没有大火,一到了中国,直接降维打击,万人空巷了。美女配帅哥,还是个科幻爽片,中国连《红楼梦》都还在筹备当中,电视上没几集电视剧。
《大西洋底来的人》怎么不会火呢?
这个电视剧里面,男主麦克戴的眼镜被称为“麦克镜”(也叫蛤蟆镜),八十年代的精神小伙儿戴的就是这玩意儿,配上牛仔裤和飞行夹克,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还会扛着一台大喇叭收录机。
这部电视剧还使另一项健身运动风靡了全国,那就是“飞盘”。四十年以后要是发现了层出不穷的“飞盘媛”,都得怪这个麦克哈里斯。
片中有一段是麦克从水里面出来,就穿了个黄色大裤衩子,露出他健硕有力的大胸肌……整个电视房的女的,全捂住了眼睛,又岔开手指头,从缝儿里边往外瞄。
男的当然不会避嫌了,瞪大眼狠狠看,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