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49节
“余切?余切!”
宁克在宿舍外大喊,等到余切出来了,宁克立刻伸出手道:“你挺有种的,我以前错怪了你们文艺界的同志——原先我说你们大作家大明星不会来前线,这是我错了……”
“我向你道歉!”宁克干脆利落,摘了帽子沉声道。
“这可使不得!”余切认出来了,宁克就是七连三班的那个副班长。“你今天不就见到了吗?”
宁克道:“我是见到了,但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自打反击战开始,你是第一个非作战人员去到了那么远的,你可是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战地摄影师也说道:“余切同志,你放心,我们一定会保障好你的生命安全……现在你去前线采风,已经成为我们你们文艺界的重大事情,我们绝不能容忍你有什么闪失。”
“——很荣幸认识你,我叫王敏。”
余切纳闷了:“王敏,你不也是非作战人员吗?”
王敏立刻大笑道:“我是部队的现役作战成员——你不要看我带着照相机,我可不比一般的侦察兵差!”王敏挥了挥他的相机。
卧槽!这个王敏背的照相机是特么的莱卡!红色的标,像可乐一样的“leica”几个字,这多半是个二代啊。
“你的相机……”
王敏也惊讶了:“你还认识莱卡呢?这是我父亲从国外给我带来的,你怎么知道……”
宁克说:“我听说余切在燕大读书。”
“哦,首都来的大学生,怪不得认识这个牌子。”
王敏不再怀疑了,简要介绍起余切这次要去的211高地北坡,在那里有一个能够长期驻守的前沿阵地。今年年春,某部队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在敌军火力覆盖范围内,利用好现有的天然的岩洞群,建设出一个可供作战用的阵地。
整个洞群由七个主洞和数个支洞组成,从地形图上看,恰似一只展翅的蝴蝶。
经过批准,他们要去采风的是其中的两个主洞,二、三号主洞。其中,二号洞是通讯联络的重要节点,三号洞是指挥所所在地,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洞穴。
王敏之前已经去过一次该地,他告诉余切:“最危险,最艰苦的是一号洞,位于最前沿,距离越军阵地仅有37米。”
“洞内最宽处约1.2米,最窄处仅40多厘米,只能够一人侧身通过。洞顶最高处不到2米,最低处不足1米,战士们只能弯腰或匍匐前进。”
余切问:“咱们能去那1号洞吗?”
王敏摇头道:“连我也没有去过1号洞,这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那个地方距离越军阵地太近……你可能不知道,当初建设的时候,工兵分队所有工程都在夜间进行。”
“工兵们也只能用钢钎和铁锤开凿岩石,为了不发出声响,每一击都必须轻而准。一个普通的凿孔要敲击上百次,往往一个晚上只能前进十几厘米。”
宁克接话道:“所以,我们上北坡是晚上上去,就是为了不被人看见,虽然越南人知道我们在修工事,但他们恐怕不知道,我们能这么快的修出这么深的地方!”
中午吃过饭,所有参加文艺汇演的人员全来和余切告别。
朱世茂道:“我回去要写个‘老山的日子里’,也发给咱们《军文艺》上,其中要重重记上你一笔!因为你为了我们增光添彩!”
于淑清选择拥抱余切:“余老师,你虽然比我小,但你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你要是以后来沪市玩……尽管提前联系我就是了……”
人们立刻起哄起来,在这个年代,光是牵一个手都能让人心跳加速,于淑清已经是比较大胆的示爱了。
这是当然了,在大家看来,余切足以称得上年少有为,被姑娘惦记并不奇怪啊。
宫雪是最后一个和余切告别的,她说:“我是不是也要抱你一下?”
余切呆住了,因为这段时间和他相处最别扭的就是这个宫雪。
没有等余切回答,宫雪却张开手和余切抱了一下,然后道:“我也把你当做我的战友,期盼你能平安回来!还有,以后你要写出更优秀的小说——余切啊,你真的就是干这个的!”
余切以为宫雪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他登上吉普车后,宫雪忽然又喊道:“余切?余切?”
“怎么了?”
她追到吉普车旁,竟然递给余切一颗糖果:“我们大家都要在蓉城接受表彰大会,余切,你可一定要全须全尾的回来!”
“你这是什么?”
“这是我侄儿让我拿给战友的糖果——我说了,你也是我战友了。”
等到宫雪回来,于淑清在旁边用手肘碰了宫雪一下:“什么战友?雪姐姐,你怕不是有意思呢。”
宫雪道:“我只是喜欢看他的小说,对他并没有过什么个人情感。”
“胡扯。”于淑清当然不相信了。
她转头望着宫雪,只见到宫雪凝望着那远去的车呆呆的,于淑清就叹了口气。她觉得呢,她俩都不适合余切,于淑清对文学没啥爱好,不能走进余切的精神世界。
宫雪虽然有这爱好,但毕竟大了不少岁,姐弟型恋爱现在是很少见的。
宫雪又是个非常注重规矩和名声的人:她拍摄《大桥下面》,仅仅因为女主角未婚先孕的设定就想改剧本,闹情绪。
这样的人,怎么能突破心理那一关?连她自己都抵死不会承认。
要是让于淑清知道,余切现在还有着对象,恐怕于淑清要更替宫雪绝望了。
——————
“余切?她们可太小心了,我保证你不会碰到危险。”宁克拍胸脯朝余切保证。
“咋保证?”
“要想伤害你,首先从我尸身上踩过去!”
“你不如帮我背报话机呗?”
“那不行,我们仨只有你来背这个了。”
三人正在北坡上攀爬。宁克携带冲锋枪和其他辅助作战设备,王敏挂着莱卡照相机,还有一个手枪。余切背着军用报话机。万一他们有什么危险,就通过这个竖起天线,朝指挥部打报告。
报话机是个宝贝东西,如今全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用的还是第一代磁石电话机,机身右侧面有一个“L”形状的摇把,人们都习惯叫它“摇把子”电话。
去年,摩托罗拉公司在美国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移动电话,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大哥大,他属于第四代按键式电话机,可比“摇把子”先进了太多。
王敏抱怨说:“照相机也很重,手枪也不轻——余切,洞里面实在是太拥挤,我去过好几次,请你帮我拿手枪吧。”
“这特么能行?余切都没摸过枪。”宁克不同意。
“我关了保险。”王敏把手枪塞给余切,余切接过来一看,是64式手枪,参考了德国ppk。
上辈子余切去美国游学时,恰好在俱乐部玩过这把枪,知道怎么玩,但他现在啥也没说。
64枪因其威力太小,“4枪放不倒一个罪犯”,被誉为“善良之枪”、“娘炮手枪”,然而,它毕竟是一把枪啊。一拿到手里,顿时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王敏在3号洞的洞口做了几个手势,对上了暗号,三人顺着洞口爬进去。
第83章 洞中的团圆
只见到洞里面有淡淡的光,有堆叠好的补给和弹药,温度计。洞壁边是码的整整齐齐的罐头盒,洞顶滴答渗水,底下有一个空罐头接着。
这里边儿十来个人,其中三个人抱着枪,随时盯着洞口外面。
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号洞了,整个老山条件最好,最复杂的一个洞穴,因此被作为指挥所所在地。未来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五十多位将军。
保不齐余切现在慰问的哪个没有穿裤衩的小说粉丝,将来就是哪个地方的大佬。
王敏是个熟面孔,大家都认识他,而余切大家就不认识了,王敏介绍了他和宁克。
这个小小的洞穴,立刻就欢腾起来了,他们发出了压抑着的嘶吼声,就像是鲁滨孙漂上了岸头一次说话那样,丧失了语言能力,不断的重复:“余~切~”“余~切~”这几个字,
余切这一波潜入行动也给他整出豪情壮志了,他兴奋的朝每一个人握手,表达了自己无言的激动。大家的声音都不大,因为长期住在洞穴里面,这些人的听觉已经变得极端灵敏。
随后,众人在狭窄的洞穴里面坐下来,互相交流。
战士们有这几个困难,战地摄影师王敏一一全记下来:洞内十分潮湿,导致武器的锈蚀度很高,需要更多的防水帆布。
因为缺乏维生素,晚上视力不敏锐。
部队发的军靴踩在岩洞里面,声音太大……等等。
有些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些是最近才刚发生的,比如因为入驻的人数越来越多,枪放不下了,整个洞穴到处都是枪,怎么办呢?
王敏和宁克两个,都不知道怎么搞,只知道记录下来往上反映。
余切忽然想起来国内第一次载人航天的幕后故事:当时国内材料技术不过关,为了研究一种可以伸缩自如的航天服面料,专家把航天服的手臂、膝盖等面料做成虾一样的壳,这样可以用较少的空间提供较多的延展性。
拿到3号洞来讲,就是可以做一个伸缩置物架,平放时是一个木板,展开就是一个置物架。
余切把他的想法简单描述了一下。立刻就有战士把弹药箱的松木板劈开了,组装出一个简易支架结构,能放四支枪。
宁克和王敏这俩张大嘴巴:余切,你咋想出来的?
“李海在这里吗?”余切问。
“李海在2号洞。”他们说,“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到他们。”
“打!”
“但李海已经休息了,我们夜间则采取3小时轮换制,他还没起来。”
那我自己爬过去,不耽误你睡觉。
余切在这里,了解到猫耳洞一些特殊现象,这些东西在国内的战争作品中很少去描绘,反而在后来经常请到退役士兵来做顾问的好莱坞电影中,有所体现。
比如,有个战士说:“我在这里,除了我的战友,最好的朋友就是耗子。”
余切蒙了:“这怎么回事?”
“我们把排泄物用空罐头盒收集起来,用石灰进行消毒处理。”
“然后有很多耗子来了,它们会自己把那些排泄物搬去自己的巢穴,然后我们洞里面就干净一些,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又有个战士说:“耗子很有灵性,别人要炮击的时候,它们会成群的从溶洞外跑进来,提前撤离地表。”
“于是,我们一观察到耗子异常活动,就躲进洞穴里面,以免被轰炸到。”
还有个战士表示:“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是打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一起分着吃东西……耗子也是这么围着一起吃的,所以我们同情耗子。”
“2号洞有个专门做战地记录的军医,他观察到有的人在洞穴中长期不说话,最长三天三夜不说一句话……但是,他们也喜欢耗子,甚至个别人觉得,耗子是能和他们讲话。”
“即便身边没有人,也腾的一下翻起来,十分警惕,但是一看到了耗子,心里就知道安全了。”
卧槽,这不是标标准准的ptsd了吗?
猫耳洞恶劣环境正在剧烈的折磨人的理性,在所有送往猫耳洞的物资当中,除了水和弹药,战士们宁可不要罐头少吃饭,也要抽烟、看报。
将2号洞的战士们情况了解完之后,王敏希望能为大家拍一张照片,他称之为“鼠洞餐厅”。
顾名思义,就是展示大家如何在极其狭窄的空间内集体用餐——像耗子一样。
除开正在坚守阵地的战士,其他人都对王敏的想法饶有兴趣,大家一齐把罐头摆成一个圈,还加上余切,拍摄了这张照片。
“咔!”
王敏说:“我希望这张照片能上《军文艺》甚至《人报》,让全国人民都来看到,我们这个洞穴里面正在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