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68节
这曲子虽然被称之为“不可能演奏的曲子”,但那是对于一般的乐手,而对于这些最精英的一批乐手而言,他们已经熟记在心,能娴熟的配合,根本不需要指挥者。
《和你在一起》引发的支持,还没有结束。
在台上的指挥者忽然从台上跳下来,把指挥棒拿给了余切,“你来!”。所有人都哄堂大笑,乐手们一边压抑着情绪,一边根据经验来演奏曲子。
激昂的音乐响起,气势磅礴。
他们根本不需要指挥者,但还是习惯性的看着拿指挥棒的余切,全望着他。余切当然也笑了,不过是写一个文章,大惊小怪干什么呢?
余切耸了耸肩,想要让大家别那么激动,然而交响乐团却故意更加大动作的演奏。他们太激动,太想表达自己的喜欢,哪怕是作者本人也不能阻拦。
王濛痴痴的看着余切:真是意气风发少年时。
恐怕曹禺二十二岁写出《雷雨》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吧,那时候他一部戏剧发在《文学季刊》,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戏剧界,封建、阶级、爱情……这么多复杂的元素,被一个水木大学大四学生写出来。
怪不得巴老要用《雷雨》来说余切,在那篇《大公报》上的对话上,难道他也只想到了这一个人?
然后,王濛开始后悔起自己带上刘芯武。
这是真正的心如刀割,每一次拉弦都像是在切割心脏,让人痛苦不以,光是想想就令人难以忍受,何况是性格十分敏感的人。
余切看到刘芯武失了魂一样,瘪着嘴,他居然快要哭了。这样的压力,确实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承受极限。
哭什么呢?
“我道歉!”
刘芯武望着余切:“我向你道歉!你太厉害,确实是我见识短浅,我没想过会有这样的人出来——如果以前我知道了,我肯定会崇拜他,现在我既无法崇拜,我也没办法释怀,因为我也是个写小说的。”
王濛以为,余切会原谅他,风度翩翩是件雅事。
但并没有,余切说:“我不会写文章骂你,但也不可能接受道歉。”
“为啥不骂我?”
“原先骂了没处发,现在不值得我骂。”
“那你到底要怎么样呢?”
“你那个时候是作为编辑来打压我的,只要你在《人民文学》,我肯定不会投稿到《人民文学》。”
气氛顿时降到了冰点,王濛还在这呢,年轻人实在是太气盛,他刚想要说两句话缓和一下……“余切,没必要搞成这样”的话。
但刘芯武之所以是刘芯武能写出《班主任》,之所以后来能急流勇退,因为他知道审时度势。
他在王濛震撼的目光中,说:“我可以调岗,转去其他杂志,以我的目光没能看出来你是个有才能的作家……这确实是我一辈子的污点。”
第113章 他们何其相像
这是一句了不得的话,它了不得在打碎了作家的尊严。
刘芯武做好了许多事情,他被许多人赞叹,写文章他可以是“中国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首”——这是余切横空出世之前的事情;做编辑他可以是文质彬彬,耐心十足。
他真的是一个大体上的好人,唯独在有关于余切的事情上,闹出了差错。一个一辈子的好人,忽然因为嫉妒,葬送了自己作为编辑的人生。
他的作品仍然是有价值的,但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余切越成功,刘芯武越可悲的被反衬出失败。原先在“青年联欢会”上的演讲中,刘芯武已经忽然明白了,余切写的小说就是出挑,是他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直觉。
而今天的直观对比,让他终于扛不住这种压力。
央音的交响乐团,正在为余切而鼓掌。音乐人,夸赞写音乐的作家。
然而,他不是个无心无感的纯恶人,他还有一些对文学的追求,这种痛苦和折磨,使得他快要窒息,他得不到空气了,只能选择离开来短暂逃避。
受到王濛的教导,刘芯武也懂音乐,他还在试图创作音乐方面的小说,写了大半年,竟然不如余切这一天的发展。
这是什么样的诛心?
那颗要碎掉的什么东西,彻底的破裂了。
交响乐团的乐手们,给几位作家鼓掌,欢送他们。
胡坤甚至追到了大礼堂外,希望能得到余切的签名,他这种行为导致更多的人来模仿他,其他央音的学生听到了,这是那个写出了《未婚妻的信》、《大撒把》和一系列小说的余切,也来找余切要签名。
因为余切的第一个单行本还没有出版,于是他们拿着各种杂志,以《十月》居多,但竟然还有拿着《人民文学》的人前来。
“余切老师,给我签个名吧。”学生们说。
“我也是学生呢。”余切一边儿签名,一边儿吐槽。
这会儿的作家签名不单单是签个名字,如果郑重的话,还得有个祝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祝语。
余切挑看得最顺的写了几条签名,就打道回府。
我艹,怎么还有拿着《人民文学》来的?
这一期还是有《班主任》的那一期?
余切也呆住了,不是因为可怜别人,而是不想做太过,搞得别人以为他杀人诛心,虽然他确实想这么干。
但是读者忍不了了:“签这吧。我好不容易才碰见你一次的……”
这儿?
这不好吧。
王濛脸色铁青,余切做不得,但读者的心意却要他来做。
读者又催促:“写在这,我今儿就带了这个,写这儿吧,我求你了。”
“余切,签个名吧。”这话是王濛来说的,“你有一天也会发在《人民文学》的,现在签个名也不算什么。”
虽然已经做出了这种决定,但听到王濛也这么讲,刘芯武还是心如死灰。
余切的名字,写在了《人民文学》上。如同盖章落印,一锤定音。
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
“我这段时间,禁止听音乐!”
“这下出大事了!”
王濛没想到听音乐会听出这种事情。他对刘芯武有种愧疚的感觉,刘芯武是他的小老弟,很多文学创作上有他的影子。
做编辑,刘芯武自然已经做不下去了——余切永远不发《人民文学》都是因为出了个没水平的编辑。
眼下他发掘了再多作者都没意义了,到处串门走巷,去沪市约稿啥的都没用……他的发掘是假的,他的努力是白费,因为做了一件顶坏的事情。
这事儿随着余切越是出名,越让人发笑,最终会连累《人民文学》本身。
哪怕王濛自己都会劝退刘芯武。
但是,王濛还希望小老弟能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发光。“刘芯武,余切那种人是比较少的,但我们也能写我们自己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文学不是一个人的文学。”
刘芯武没啥想说的,他整个人都是恍惚的。
得!
被折腾晕了,小老弟啊小老弟,你为什么要来听音乐呢?
倒开水,抽烟,谈心三件套之后,刘芯武开始能进行交流了。
“王主编,以后我去哪?”刘芯武说。
“你毕竟是从《人民文学》出来的,找个好下家也容易,你跟那个冯骥财一样,去《中国青年》吧。”
如果王濛能知道余切住在啥地方的话,肯定会换个地方。因为这杂志出版社离余切家距离不远。
但又能逃到哪里去?
刘芯武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趁着夜色回了自己家。他住在朝阳一个叫“垂杨柳”的地儿,公寓楼。楼底下有售卖零食的摊档,摆出大量的瓜形的关东糖,用竹签子穿进去拿来卖。
“来一串关东糖,多少钱?”
“三分钱一串。”
买了一串,舔上了。
刘芯武陷入到回忆当中:一般认为他是蓉城人,实际上八岁之前他在渝市生活。他父亲是海关的职员,家住在长江南岸,每天上班都要坐“海关划子”(一种小的机动船)摆渡。
来燕京的时候,他和余切一样,乘坐摆渡船出的家乡。
正因为像到这样的地步,才酿成了事事要比较的心思,最后酿成大祸。
唉。
吃完关东糖,竹签子还留着的,刘芯武却不想扔掉了。他忽然挥舞着竹签子,像余切之前在央音做的那样,只是他只能挥来自己看了。
他哼着交响乐团演奏过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边想“如果当时发掘出了余切岂不是他名满天下”,一边想“这篇小说的结尾,还有没有更不错的……一天当然比不过别人的功夫,一个月,半年呢?”
随着想象出的时间更久,他忍不住痛哭一场。
就算是一整年也写不出来,他并没有见过更多东西,没有那种思维。
就这样,刘芯武选择了离开《人民文学》,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所以王濛找不到下一个《人民文学》的接班人来做老大了,而三年后,余切正好毕业。
第114章 东京笔会
燕京,红都衣店。
余切领了制装费,来这挑衣服。他身材均匀,相对偏瘦,就是高了一些,衣店找来了全店最长的衣服,终于穿上去像样了。
站镜子前,靠,真特么帅。
访问团的衣服风格统一,几乎都是西服领带,三接头皮鞋,前进帽。要是遇见了华裔或者宝岛来的,保管问一句:“你是大陆来的?”
接着换下衣服,余切把钥匙拿去给张俪,在圆明园的《红楼梦》剧组那溜达了一圈。
余作家来了!
因为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导演王福林希望他莅临指导一番,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供更正的。
央视上下对拍摄这一部《红楼梦》十分重视,请来了许多专家,培训时间内,演员们不仅仅要培养的知书达理,还得对文学有些了解。
他们都是好多人是素人,没怎么接触过表演,王福林相信角色演不出来,必须得“是那个人”才行。
这是余切第一次来剧组探班,在八十年代不多见,张俪高兴极了,把玩得好的朋友全拉来,一个个让余切认识。
“这是邓婕,我们川省的哩。”
“你好你好。”
“——陈小旭,你好像认识她?”
“我不认识。”就算是认识,也只能装不认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