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81节

  算算,其实也不多啊。最多再加上一个阿莱。阿莱后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又黄又暴力,其实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于是,余切就写下这几封信,广发英雄帖,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转交到本人手中。

  这个西湖会议的时间经过商讨,暂时约定在十一月份,是的,还有小半年。

  在当时,要组织起来一个南北作家的会议,是需要给够时间的。

  《沪市文学》没想到他行动这么迅速,给余切开了一个月改稿的工资费——90块钱,三块钱一天,让他在沪市再玩上一个月。

  余切退回钱:“我不是为了钱来的,而且,燕大进入了考试季,我得先回去了。”

  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不好再劝,但九十块钱还是硬给了。

  岩波书库,或者说岩波书屋的社员小林得知余切要回燕京了,打算同他一道去燕京,继续催稿。

  “你甭着急,我给你写一篇短篇小说,就是去火车上几天的事儿,我一边乘车一边写小说,等我一到了燕京,小说就寄给你。”

  小林不相信,并且实际去火车站看了余切有没有写小说的条件,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中国人从一个大城市,到另外一个大城市,居然要两三天吗?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国家,虽然面积不大,但绝对长度不低,同等距离从北海道到东京需要九个小时。他们是新干线。

  小林感到痛心疾首:“作家怎么能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创作?余老师,我来给你买机票。”

  “你恐怕买不到。”

  因为当时购买机票需要介绍信,开头是“xx民航售票处:兹介绍xxx同志前来购买x月x日自xx至xx飞机票x张,请接洽。”

  结果,这个日本人通过在华商会的关系,真搞到了机票。

  机票还挺“便宜”,正好九十块钱。

  余切就多了两天时间在沪市,这一次,说什么都要把小说写出来给岩波书库才行。李小林听说了这件事情,回去和巴老讲,让余切在巴老家中住了两天。

  巴老劝道:“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创作环境?来看看我家,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里。”

  这话他是用川话来和余切讲的,余切就没有推辞了。

  老巴同志这辈子换了挺多地方住,有好几个“巴老故居”,但只有沪市这个地方,是他人生中住的最久,也最舒服的地方。

  确实很漂亮。

  三层别墅掩映在园林之中:广玉兰、日本晚樱和紫藤交替开放,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美不胜收。

  巴老有个儿子叫李晓棠,在沪市文史资料编辑室编辑,他才刚去,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住在公家单位。余切暂时住的就是这位原先的地方。

  家里还有个小女孩叫端端,是李小林的女儿,巴老很宠爱这个小女孩儿,端端的成绩不好,巴老说是功课太特么难了,不是孩子的问题。

  从巴老的家里,余切学明白了他之后的四合院应该怎么去装修,以及如何提高影响力。

  头一个是充足的书籍储备,巴老的家中,书架、书柜近八十个,三楼、北辅楼、南辅楼放满了书籍,一些是孤本,市里面的图书馆都未必有。

  余切的四合院虽然不是三层楼,但房间数量算起来还要更多一些,他的四合院是两院合并,中间可以拿来做园林,空的屋子可拿来收集名人字画。

  第二个是广交朋友,他家随处可见乐器,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管,这不是因为巴老本身会这些,而是因为原先想培养女儿做一个音乐家,巴老的一些朋友也会乐器。在余切住的这两天,巴老的朋友经常来找他玩。有的会给大家露一手。

  这时候,他们就能直接从巴老那借用乐器,自然是十分方便。

  有一天晚上,余切自己也手痒难耐,坐在那弹上了钢琴。

  李小林看到了很惊讶:“余切,你还会弹钢琴呢?”

  “我来燕大之后,学了一些。”

  李小林道:“学钢琴太难了,听起来很好,学起来却非常困难,没想到你却学会了。”

  她这么一说,巴老家里面的人都来听余切弹曲子。

  曲子不难,是最普通的《D大调卡农》,钢琴初学者的水平。

  但这曲子很耐听,自1680年写出来后,就被称为世界上最治愈的曲子。

  1977年,美国人发射的旅行者1号上,就有这个曲子。

  “目前,这个飞行器已经离开土星,往海王星、冥王星去了。”余切被巴老问到这个飞行器现在去了什么地方,他就这么和巴老解释。

  巴老听了后说:“我们中国的飞行器呢?我们难道不探索那些星星吗?”

  “中国以后会有的。”

  “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那一天哟。”

  “你好好养身体,就会有这一天的。”

  巴老笑道:“我的养生秘诀是抽烟喝酒不锻炼,你说我还能活多久呢?”

  李小林不愿意巴老说这么丧气的话,批评巴老:“你好好听曲子,就听曲子,别想东想西的。”

  巴老又问:“在这个飞行器上,有没有我们中国的音乐?”

  “有的,在这个飞行器的金唱片上,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七分多钟,是整个唱片当中最长的曲子,比这个《卡农》长得多呢。”

  巴老喜不自胜:“这说明,我们古代的音乐艺术是十分辉煌的。”

  “是的,可惜我并不会演奏《流水》,我用的琴也是钢做的琴。”

  巴老让余切再弹一次《卡农》,而他自己在轮椅上看着。余切再次弹奏结束后,他告诉李小林:“其实这个是你母亲买来给你的,但最开始却是我来学的,只是我学不会,只能欣赏了。”

  李小林笑道:“爸爸,原来你也有一个音乐梦啊。”

  这一次的弹奏,让余切产生了新的灵感。

  有一个短篇小说可以用来描述他眼下这种复杂的情绪:他正在用钢的琴,弹奏德国人的曲子,而他却想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而且,这篇小说也可以拿去作为废土文学的代表,趁热先发去日本出版,只是当然要改一下。

  他来了灵感之后,没日没夜的开始写作。

第132章 《狩猎愉快》

  小女孩端端放学回家,李小林拿余切来给端端当榜样:那个哥哥靠自己本事考上了燕大!

  “你看看他,学习功课起来,有多么的废寝忘食!”

  端端观察了一阵子,天真无邪道:“他写的真快,我抄书都没有他写的快呢。”

  李小林怒斥端端:“不要胡说,余切那是思如泉涌。”

  怕耽误余切的创作,此后巴老的朋友再来找他,他会主动喊那些朋友去阳台聊天。巴老是沪市这个地方,艺术圈的大统领,他这样地位的人,不常和人沟通,不常参加活动肯定是不行的。

  就算是坐在轮椅上,巴老家中也经常搞文化沙龙。

  作家师陀(原沪市出版社总编辑)、柯灵(《文汇报》副总编),漫画家张乐平(三毛之父)等是这里的常客,其他艺术圈的名人也会来拜访他。

  “怎么不去客厅呢?”张乐平问巴老。

  巴老抬了抬下巴,让张乐平去看屋子里面,并且让他轻手轻脚,不要惊扰到别人。

  张乐平就进去瞥了一眼,回来压抑着兴奋道:“这人长得真帅!”

  “哈哈哈,那是余切,别人是作家。”

  “余切?我哪里听说过……作家就不兴得别人说一句好看?”

  好吧,是这么一回事。巴老不再计较老友的说辞,他们聊起了年轻时候的话题:四十年代时,张乐平为巴老办的一些刊物担任插画师,他非常尊重巴老;巴老也非常欣赏张乐平的作品,时常提携他。

  1950年,张乐平搬家到五原路,和巴老距离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于是两个人之间经常串门。

  在战争的年代里面,张乐平也用漫画家的身份,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他的《三毛流浪记》曾在《大公报》上连载,把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流浪儿童的悲惨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建国之后,张乐平有感而发,又创作出《三毛新生记》,“三毛”这个角色终于有衣穿,有饭吃,还可以上学读书。

  张乐平道:“我今天看新闻,听说你前几年接受港地大学生的访问,问你最想带一个朋友去港地,你要带哪个人?你选择了我!哎呀,我真是不胜荣幸。”

  巴老笑道:“下次我就不带你了。”

  “那你要带谁呢?”

  “带余切也比带你好。”

  张乐平听罢,发出感慨:“是要让这些年轻的人去,我们都已经老了。”

  他们两个眼下身体都不好,而且都有帕金森的症状,创作起来十分艰难。在巴老的轮椅上,有他儿子给他打造的木板,正好卡在轮椅的两个扶手那。

  他家里虽然有许多书桌,但在巴老人生最后的十多年里,他唯一的书桌就是这一块木板。

  两个老朋友之间一个对视,深深的出了一口气,但并不觉得悲哀。

  忽然,风吹开了一楼客厅外侧的门,这里面余切和他用的桌子露出了一角。余切正在认真的写他的小说,显得十分风华正茂。

  很平常的一幕,张乐平却觉得眼眶湿润,他说:“三十年前,我们一些朋友来你这里吃饭,玩乐,你明明是主人家,好多时候却并不说话,只是在那一张桌子上写东西,偶尔抬头笑一下。”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巴老点点头,也陷入到了当时的回忆中。

  尽管他如今依旧笔耕不辍,但已经以文艺批评,和回忆性质的散文为主。那种拥有庞大世界观,数条故事线,十分精妙的结构,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多少天,写出来也酣畅淋漓的小说,他已经无法再创作了。

  身体,不允许他再进行这样的创作。

  实际上,巴老并不是一个老好人,一般认为他友好、寡言,但碰到他的雷区时,他敢于冒着杀头的风险,写一些言辞相当激烈的文章。

  想想这是写出《激流三部曲》的人,他年轻时候,怎么会是一个性格平静的人呢?他现在也有无限的战斗精神,只是敌人变成了病痛本身。

  张乐平虽然没有听到巴老的心声,却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人们说,有意义的瞬间要记录下来,不然就忘了,我来画一个漫画送你吧。”

  “你要画什么?”

  “画你年轻的时候。”

  “张乐平,你不如画那个正年轻的人。”

  张乐平道:“那就听从你的意见,我画来送你还是……”

  “送年轻人吧。我家里好多你画的东西,已经放不下了。”

  李小林为他们拿来纸笔,而且拍了照片,希望记住这难得的一刻。

  很快,一张漫画被创作出来:一个年轻人伏在桌子上,正在搞创作。

  巴老本人戴眼镜,余切不戴眼镜,而漫画里面这个年轻人也不戴眼镜,但他的桌子上搁着一副圆框眼镜。

  显然,张乐平“创作”了一下,有意模棱两可,这幅画既可以说是余切,也可以说是巴老年轻时候。

  余切的小说也写完了,小说名字叫《狩猎愉快》,后世是一个叫刘宇昆的华裔作家来写的,刘宇昆就是把《三体》翻译成英文的创作者。他本人也两次获得雨果奖。

  这小说也被改编为网飞剧《爱死机》第八集,名字变成了《祝有好收获》。

首节 上一节 81/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