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96节
我差点被你打死,你就这么把我打发走了?
“余切,我们大院子弟一般有个头头,在我们这些新起来的写小说的人当中,我以为你就是这个头头,是大哥大……我不是来找你麻烦的。”
“那你就是专门过来表达崇拜的?”
“崇拜这词儿有点夸张了,就是久仰久仰……你能把东西放下吗?你不能对读者温柔一点吗?”
王硕这个人的小说,后来在商业上有很大成就,“爱你没商量”、“玩儿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这些词,本是王朔小说的书名,后来变成了社会最流行的语言,引来各路人的效仿。
但是,这一两年王硕并不顺利,虽然他写《空中小姐》有了个成名作,但与此同时,王硕还被毙掉了十多篇稿子,已经是山穷水尽,没钱花了。
“王硕,我知道你意思了。你有兴趣的话来《十月》杂志找我,我帮你引荐几个编辑,今天咱就这样吧。”
“好咧!”
王硕扭头就走,丝毫不拖泥带水。但是他走几步又忽然回头:“我渴了,能吃一根冰棍吗?我现在被那么一吓,渴得发慌。”
余切看到陈小旭买来的东西里面,有三根冰棍,就把自己那一个拿去给王硕:“给你。”
这是我给余切买的!
陈小旭在心里嚷嚷。她可恨可恨王硕这个人。
王硕一看陈小旭的眼神:糟了,又坏事儿。
但是他没有什么理由再停留了,只能这么离开。于是,当余切和陈小旭张俪两个人打牌,听收音机的时候,王硕回去找上了好兄弟马卫都。
马卫都,王硕,还有燕大的刘振云(余切中文系师兄)是商业化做的最成功的几个人,三个人在几年后一起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第一部电视剧就是《编辑部的故事》。
他们对做生意的热爱,如今已经有了苗头。
东四12条21号,这儿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地址。王硕有时会来兄弟马卫都这儿蹭吃蹭喝,今天他吹起了牛逼:
“老马,我和余切会面了,是的,就是那个名气很大的余切。”
马卫都挺惊讶:“余切现在可是一书难求啊,你找他签个名字,倒手拿去卖,肯定比你当年做倒爷赚钱,这个还合法。”
“别,余切是真有水平的,你们都错看了我,我不是对每个人都用金钱来衡量。”
马卫都所在的《青年文学》也是一线文学期刊,只是不能和《十月》、《人民文学》这些相比较,在他的编辑生涯中,还没遇见过余切这种天才作家。
所以,马卫都对余切很感兴趣:“你说你到了余切家?他家怎么样,有几个人啊?”
王硕眼睛滴溜溜一转,没有说实话:“不知道,他发现误会我之后,就好吃好喝招待我,礼送我出去了——你看,我把他给我的冰棍留着的,冰我吃了,还剩下一个棍。”
“你恶不恶心啊,留个棍干什么?”
“余切给的啊,你有吗?你没有吧。”王硕得意道。
马卫都却说:“这冰棍肯定是他差点打死你的赔罪,你别想多了。”
在《青年文学》的杂志社,有电视机也有收音机,收音机一整天都开着解闷,最常播放的栏目是《曲苑杂坛》和各种新闻,人们能津津有味的听一整天。
王硕和马卫都一阵打闹后,收音机正在播姜坤和李文华的相声节目《北海游》,刚在人民剧院演出的,现场版本。
在相声的现场表演中,会根据观众的反应临时更改一些台词,追一些热点,调动观众的情绪。
李文华说:“首都有什么逛头?东四、西单、鼓楼前、故宫、北海、颐和园都去过了。”
姜坤道:“您这是泛泛而谈……在那知识的海洋当中,您睁开您那瘦小的双腿,您可以尽情的翱翔。”
“好嘛。我成鱼精了。”
“游几天您都不愿意上来。”
“那我就淹死了。”
“我说的是知识的海洋。”
“嘿,你以为你是余切呢,坐在家里边儿,什么事都知道了……”
在这场面对留学生和教师的表演中,观众们哈哈大笑。
王硕和马卫都听完了一整场表演,打算表达一下自己的羡慕之情——被人改成词放到了表演里边儿,这得多长面子啊。
姜坤师从大师马季,他师弟是曾经在老山前线和余切一起慰问过的冯拱。
所以他能开这个玩笑,凑这个梗。
不料,《曲苑杂坛》结束后,插播了一条刚发生的新闻。
“经机关初步认定,在首都作案多起,产生了极其恶劣影响的嫌疑人已被抓获,交代了犯罪事实,其身份是一名铝制品厂的库房保管员。”
“库房保管员这个差事清静悠闲,这期间,他对个体书摊上那些不健康书刊读得人迷,心理逐渐走向变态,误入歧途……他最常见的作案方式,就是尾随年轻女性到近郊无人或少人的地区,进行犯罪,但最近一个月以来,因为作家余切小说的发布,导致各大郊区书店门口聚拢一批年轻人排队买书,少有单身女性,他不得不铤而走险,极为猖狂的选择在闹市区主动引诱作案,被四处游荡的书迷在朝阳这个地区抓捕!”
“这是群众的力量,也是读书的力量,好的书籍使人进步,坏的书籍使人落后。”
“等待他的,将会是法律的严惩。”
“——我也是余切的书迷!”王硕哀叹道,“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抓嫌犯,怎么我没出这个风头呢?”
“你都说了,他是大哥大,是这个!”马卫都伸出大拇指,“余切成首都妇女之友了,女同志暂时不用担心人身安全了。”
第153章 妇女之友
派出所,余切来会见自己的书迷。
抓住了嫌疑犯的书迷们不要锦旗,不要通报表扬,就要余切的书还有他的签名。
京城出版社紧急调了五十本书,用三轮车拉到余切家门口,签上名字之后拉到派出所。
余切手写了一封对书友的感谢信: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拥有你们是我成为一个作家以来,最骄傲的事情……写下文字的作家固然是有才能的,但从书里面获得力量,并且对现实社会起了积极影响的你们,比我这样的作家更加伟大。”
看到感谢信的书迷喜气洋洋,好多人居然激动哭了,他们看余切的小说,用余切书中的方法论不自觉的工作学习。
余切对他们来说,既像是朋友,也像是一个不曾蒙面的哥哥。
自今年五月份以来,盘旋在燕京女青年上的阴影已然消散!
罪犯徐广才刚结婚不久,帽子叔叔在他家搜出了其作案时穿的衣服、老板鞋、靴子及抢来的死者的物品,证据确凿,因为他第一次作案和最后被抓时都在朝阳,所以被拘留在朝阳的派出所。
事情全交代了,简直是骇人听闻,这期间徐广才作案多起,还有没有被发现的受害者……不到一天,派出所门口全是记者媒体,《人人日报》、《新华报》、《京城日报》等等,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余切的书迷抓获歹徒!”这多有戏剧性啊。
公安派出来的干警解释说:“一些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在他们流行的期间,往往能显著的降低刑事犯罪率,因为坏人也有看小说看电视的需要。”
记者问:“余切小说发布后,那不是直接抓坏人了吗?这可和降低犯罪率没关系啊,这是增加了破案率。”
干警点点头:“是的,他小说发布后,这种现象更直接一些,他的书迷囊括了许多燕京本地的年轻人,书迷们聚集在书店门口交换书籍,这无形当中保护了文学女青年的安全。”
“这一次的犯罪之所以能当场阻止,就是因为被徐广才哄骗走的女青年带着小说,有几个不死心想要换小说的男大学生,一路追她到了小巷子口,却发现了一起犯罪正要实施,一哄而上,把徐广才当场摁在泥地上!”
啥?因为小说被当场抓获了?
记者问:“女青年的小说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干警道:“我们已经物归原主,是一本单行本。”
综合起来就一句话,余切,牛逼!
我成歌神了?一开演唱会就抓逃犯。
余切和自己的书迷照相,合影。这事儿显著影响了余切小说的销量,一时间他小说“洛阳纸贵”,全是排队购买小说的知识女青年,帽子部门以单位的名义,采购三千册《大撒把》单行本,又搞了个“学习余切”的活动,请他来做演讲。
演讲完毕后,余切收获了一批新粉丝。
当时帽子叔叔中许多是军人转业,本来就看过余切写过的军旅文,没想到他在战场外也能发光发热。
有个叫杨晓林的海淀片儿警,刚从蓝水军转业不久,他拿着一本连载有《未婚妻的信》的十月刊,和同名的上两册连环画,请余切来签名。
“余切老师,你名字太独特了,写小说也这么厉害,我刚结婚不久,以后我要是生了女孩子,就给她取个像你一样的名字。”
余切给他签上名:“叫什么名字啊?杨正弦还是杨正切?”
“单字一个‘幂’,杨蜜!这是次方的意思。”
“好家伙,你哥哥是不是在水木大学做教授……不是,教师啊?”
“你怎么知道的?我哥想给我孩子取名字,我不让,他不配!你才值得,而且你也是燕大的高材生。”
“就叫杨蜜吧,这名字好,和数学有关系,你孩子以后一定能成为女科学家!”
“您说的真好,我保证让她往学术方向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月末,全国人民的文体大事重新变成了洛杉矶奥运会,到底谁能获得奥运首金成为每天的新话题。体操王子李宁是这个记录最有可能的创造者,目前他在男子鞍马项目上没有敌手,只要他上了,就必定有冠军。
在奥运比赛的赛程安排中,男子体操举办的时间比较早,因此首金就变成了“李宁之前是否有人能拿到金牌”。
如果有人在李宁前,他就获得了这个金牌,那就是破纪录第一人!如果有人在李宁后,他就只是“金牌获得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个体育大国来讲,还没办法长久的保持光彩。
而李宁是不可能输的,他是体操王子,承担了全国人民的期望。
洛杉矶奥运会全程是一个叫“宋世雄”名嘴来播报的,在电视未普及时代,宋世雄用激情的解说,为女排姑娘标志性的夺冠增添了不少精彩。
“我们看一下李宁在去年世锦赛的发挥,李宁开始表演,马上动作连贯流畅,双腿全旋,移位,李宁交叉,托马斯回旋……落地很稳!完美的表演,完美的动作。”
“李宁的状态很好,他只要保持这个状态,或者不差得太多,中国人就必定有一枚金牌。我相信在这一场全球人民的体育盛事中,中国人民绝不会缺席金牌这个荣誉。”
“但是观众朋友们,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在李宁之前获得一枚金牌呢?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在恰当的时候展现出了人生高光的一面,总有人要悟得晚一些……许多朋友不知道,我作为一个主持人,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都以为我是个哑巴,谁又能想到,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为您和全球的华人同胞进行播报呢?”
“您知道作家余切吗?连他这样的人,也复读了两年呢,当他开了窍之后,人生就走上了快车道!”
第154章 离别
为了迎接奥运会,余切去出国人员的服务公司买了一台松下大彩电,花了近两千块钱。电视机屏幕12寸,色彩鲜艳,画面清晰,比很多现代的液晶电视还要好。
音质也非常不错,这一届的奥运会有个点燃火炬的环节:
十项全能冠军约翰逊举着火炬爬上“天梯”,点燃五环形状的火炬塔,最终点燃了五环形状的引火装置。这一创举在当时的奥运会上堪称一绝。
点火仪式,就是从这一届奥运会开始卷起来的。
只见到约翰逊同志手上那跳跃的火光,漂亮极了,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洛杉矶之夜,以及白色的现场交相映衬,大彩电却能清晰的分辨出几种不同的颜色,简直是令看电视的人有了一个视觉盛宴。
“点燃了,点燃了!”
“嗡!”
然后全场洛杉矶人民狂呼,掌声恨不得冲上云霄。
余切兴奋道:“这电视还能听到点火的声音呢,日本人的电视机还真不错。你听见了吗?‘嗡’,诶,那很小却很明显的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