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980 第45节
“瞒不过李哥。”
陈凡把那篇《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远离圣母心》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跟之前两篇,属于一个系列的。”
“农机厂还没道歉?”
李海洋讶异,本能地就觉得,陈凡又要开骂了。
这就很让人惊讶了,农机厂的领导头都这么铁吗?
都登上人民报两次了,舆论就跟风暴一样,一般人真扛不住。
“已经当面道歉了,这篇社评是之前构思的,现在把农机厂那部分删除了,你看下能不能用得上。”
“先喝茶!”
李海洋泡好了茶,这才拿起稿子看了起来。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只一个标题,李海洋就能想到一个大概,这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且是一种泛滥的现象。
无论哪个时代,社会上就不缺圣母,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多大的事,总能永远置身事外,却又喜欢指指点点。
这帮玩意儿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顾事实的偏袒弱者,用近乎病态的“要求别人宽容”来满足自身的道德优越感。
陈凡这篇社评的风格,跟之前两篇几乎一样,对圣母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反击,语言却更加犀利:
满口仁义道德,却行小人之事!
哪有什么好心泛滥,就是一群披着羊皮的狼,挥舞着道德大棒干坏事的蛆虫,当真可笑至极。
像这种不明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我们必须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它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
李海洋通篇读下来,很是认同文中的观点,直接就要了,千字十元,陈凡又拿到 85元稿费。
陈凡在这边待比较久,李海洋知道要出版,当场就安排了三个人分页抄书,用了一个小时才把书全部抄完。
同样的,陈凡还拿回了之前两篇社评的手稿。
从报社出来,陈凡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人民文学杂志社,拿回社评手稿,还有《最美的青春》的手稿。
一通忙活下来,回到家时已经四点多,赵园园的行李都已经搬过来了,许今秋正帮着整理呢。
“陈凡,你好意思吗?知道我今天搬过来,竟然跑出去躲懒,让我们两个女孩子干活?”
看到陈凡进来,赵园园就忍不住吐槽:“秋儿搬家,你是从头跑到尾,到我这就不见人影,合着拿我当陪嫁丫鬟呢?”
“陪嫁丫鬟还能暖床呢,你有什么用?”陈凡呵呵,都没说,你过来只会影响我半夜钻媳妇儿的被窝。
赵园园呵呵,挽着许今秋的手臂:“秋儿,听到没有,陈凡要我给他暖床呢,这事儿你管不管?”
许今秋呵呵,配合地瞪着陈凡。
陈凡顿时头大,没好气道:“赵园园,都姓赵,你干脆改名叫赵高得了,谁教你这么指鹿为马的?”
说完了,扭头就走。
这话题就不能继续掰扯,只会越说越偏,搞不好黄泥就掉裤裆里头,还不如及时撤退呢。
“咯咯……”
没理会隔壁屋子女孩子的笑声,陈凡把今天赚的稿费掏出来,开始计算最近能赚到的钱,以及买四合院还差多少钱。
这大杂院,他是住够了!
PS:老铁给力~新书榜总榜41~分类第10,前十啊,差点没高兴疯了,感谢~
感谢尾号为“……56437”书友打赏!
第52章 陈凡社评集
不是我赚钱少,是钱不禁花!
这是陈凡数完钱得出的结论,哪怕要出文集,连载和出版两头拿钱,但要买一套四合院,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非愿意去郊区,那边的四合院确实便宜,可能几千块钱就能买下一套一进的小四合院。
“忙什么呢?”
许今秋走了进来,见他在算账,好奇地凑过来,看了一眼桌上的书写纸,顿时就明白过来。
走到陈凡身后,轻轻地给他按压太阳穴:“咱家现在的条件很好了,你可别给自己压力,赚钱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陈凡坐着转了个身,环手抱住媳妇儿,低头靠在她身上:“这不是想着早点搬出去,咱们也能有私人空间。”
“要作死啊!”
感觉到胸前传来异样的感觉,许今秋瞬间红了脸,赶紧把人推开:“门可没关,你就不怕园园突然跑进来。”
“我去关门?”
“陈凡同志,你一天天的,脑子都想啥呢?”
许今秋被气笑了,羞红着脸转身出去,继续帮赵园园收拾。
这人,越来越不正经了。
得亏让赵园园住进来,指不定哪天就稀里糊涂地就出事了。
陈凡莞尔,继续琢磨赚钱的事儿。
许今秋那句话倒是没错,赚钱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改开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上层都还在摸索,挣钱也没必要太过着急,一不小心就踩到投机倒把的线上。
想要挣钱,最稳妥的方式,还是老老实实地写字。
陈凡决定了,要勤快起来。
第二天早上晨练结束,陈凡就带上稿件直奔京城出版社。
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余则成判断出了叛徒袁佩林的藏身之所,来到同元书店向罗掌柜汇报,罗掌柜决定找人验货,并与余则成约定如果验证那人就是袁佩林,就在书店门口挂出《师陀文集》到货的牌子。
类似的桥段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在现实中就有这样一家书店,名为北平大众书店,表面上是一家书店、其实是情报人员的地下交通站。
这家书店就是京城出版社的前身。
说起京城出版社,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它旗下的《十月》杂志名气可就大了,与《人民文学》《当代》一样,都是一线杂志。
接待陈凡的是主编于守仁,也是他给陈凡写信约稿的。
“陈凡同志,我这盼星星盼月亮的,可算把你盼来了。”于守仁热情地把陈凡带到自己的办公室。
看着装修虽然一般,但很宽敞的办公室,陈凡又忍不住暗暗吐槽人民文学,王伟也是主编,连个办公室都没有,是真穷啊!
“于主编,我这不是想着先把稿子准备好,见面才好沟通嘛。”
“稿子都准备好了?”
于守仁讶异,约稿的信上写的,可是要 8-10万字的。
这不算小工程了,尤其是短篇,需要不断更换题材和思路,很多人几个月都不一定能完成。
陈凡收到信才几天吧?
“都写好了,您给看看。”
陈凡拿出文件袋,从里边拿出厚厚的一沓稿纸:“字数应该超了不少,不符合你们要求的,可以筛出来。”
于守仁接过稿纸,先放到桌上,给陈凡上了茶之后,才拿起稿子看了起来,第一遍过稿,都是快速浏览的。
“都是社评?”
于守仁有些惊讶,社评可不好写,没有抓住本质,很容易翻车。
但很快,眼睛就为之一亮,暗暗感慨:“现在的小年轻都这么通透吗?各种社会现象抓得这么精准。”
越是往下看,心里就越惊讶。
于守仁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哪怕活了四十几岁,自认见多识广,他还是认为,自己远没有陈凡来的通透。
社评的用词、用句,也很犀利,有着独属于年轻人的锐气。
通透却不失锐气,这样的社评文章读起来,是真叫人舒坦,以至于王守仁花了两个多小时,仔细地把稿子过了一遍。
“文集的名字,就叫《陈凡社评集》吧!”
重新开口时,于守仁已经不谈稿子的问题,而是出版的问题。
像这样的稿件,每一篇都是精品,可不会像陈凡说的那样,因为字数超过了筛掉一些,一篇都不能少。
于守仁从中选了三篇,加起来两万字左右:“这几篇留下来,作为社评集压箱底的稿子,其它的都可以投出去。”
陈凡没有意见,顺带提了一嘴,骂三哥的那篇社评,除了在人民文学连载,后期也会收录到另一本文集中。
这是之前答应王伟的。
于守仁对此没有意见,一篇稿子在不同时期,被收入不同文集的事情并不少见,只要在合约上写清楚就行。
于守仁当即叫人弄好合约,并给陈凡结算稿费,约定了文集将会在 7月 10日上架,现在是五月底,时间安排非常紧凑。
主要是陈凡最近的人气过于火爆,凭着“道德绑架”“无效道歉”两篇社评,名气已经直追一线作家。
连街头巷里的大爷大妈们,都在讨论这些事儿呢。
不过大爷大妈们对陈凡把“我都是为你好”“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归入道德绑架的范畴,意见还是比较大的。
他们一致认为,陈凡太不理解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了。
陈凡在交谈中还说了一嘴,“远离圣母心”这篇社评会再次登上人民报,肯定会又一次引爆舆论,成为又一篇爆款社评。
借着这个势头推出新书,必然能将利益最大化。
人民文学出版社那边不也一样,着急忙慌地推出《最美的青春》上半册,就是想借这个势头多卖几本书。
“于哥,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你找人把书抄一遍,过两天我来拿手稿,再把稿子都投出去。”陈凡说道。
“稿子后天过来拿就行,都到饭点了,吃个饭再走。”
上一篇:从面试被拒,到顶级游戏制作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