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103节
领头的是个街道干事鲍振家,他家老子是市里的大人物,梁主任也惹不起。
今天梁主任过来串门,又说起这个鲍干事。
“那家伙最近要带人清理住户家养的鸡,真是闲着没事干,上面也没发命令啊。我要反对,可是市里马上就来了电话。”
孙志伟听到街道有这么个人物,就知道要有事情了。
这个清理副业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明文规定,甚至上面一直都是反对的,但架不住人家积极主动要干呐。
他简单的问了问那位鲍干事的情况就岔开了话题。
当晚,鲍家老爷子在家中中风,送医院后经过简单的救护,最终半边风瘫。
家里的靠山出了大事,鲍干事再也没有闲工夫管街道的事情。
梁主任趁机收拢大权,把聚集在他手下的一拨人全部打散,分散到下面各个居委会去了。
一个月后,鲍老爷子退居二线,鲍干事也调离了西长安街街道。
第177章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
孙志伟一直都知道,什么处理鸡鸭副业都不是上面的意思,只要下面没人挑头,就没人会找事。
但只要有人搞事情,就他家里院子里养着鸡,水池里养着鱼,井边还有一小块菜地,他们家根本避不开。
这些年有梁姨在街道护着他家,给他减少了不知道多少麻烦,帮梁主任就是帮自己。
果然,处理了刺头之后,街道在梁主任的强力手腕下也平静了下来。
又是一周过去,孙志伟好不容易休个周末,正在枣树下悠闲的看报纸,老爷子也从地下室拿了一本孤本在石凳上坐着研究。
但是,家里有孙红缨和孙爱国两个小家伙在,想安静是不可能的,两人在院子里追打,闹腾的不行。
干妈笑眯眯的坐在一边,一会纳一针鞋底,一会看着两个小的跑来跑去,不时的喊一句:“跑慢点,别摔着。”
孙志伟无奈的看向一边的童佳佳,还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你不管管?
童佳佳挑了挑眉毛,示意了一下干妈:你行,你上啊。
“对了志伟、佳佳,现在红缨跟爱国也大了,你们是不是抓紧时间再要一个老三。”
“趁我跟老头子还有精力,能帮你们两分担一下,再迟些,我们就没力气帮你们带孩子了。”
两个正在使眼色呢,没想到晴天霹雳从天而降。
孙志伟无奈道:“妈,两个还不够你烦啊。”
“那怎么够,爱国就一个兄弟,出去打架都没人帮场子。”
“这不是还有老大老二他们家的小子么,咱们不能分开算啊。”
“哼,他们还不知道回的来回不来呢。”
“您老放心吧,迟早的事情,只是还要等等。”
“你听到什么消息了么?”干妈期待的看着孙志伟。
“等红缨他们上初中就差不多了。”孙志伟道。
干妈听了有点失望:“还要那么久啊。那你们还是要个老三吧。”
孙志伟无语望苍天,却正好瞥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
“妈,现在政策不鼓励要老三,咱们还是歇着吧。”
干妈眉头一皱,“你尽跟我胡说八道,国家管天管地,还能管人生孩子?”
“嘿,我还真没骗您,您瞧瞧。”说着,孙志伟把手里的报纸递过去。
干妈一脸不信的拿过报纸,正看到上面的一则报道《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
下面黑黑的大字,清楚的写着:“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干妈不敢相信的凑近了仔细看,还是那几个字。
不由得丢下报纸愤愤的骂道:“哪个生儿子没.的写的狗屁文章。”
孙志伟一把接住报纸,冒着虚汗小声道:“妈,您可别在外面说。”
老爷子这才抬起头来,打圆场道:“志伟是干部,上面有政策他只能支持,你就别添乱了。老三有最好,没有也够了。”
“你也不想想,你倒是生了那么多,现在一个都不在身边,还是志伟跟佳佳贴心。”
干妈听了这话,也不说话了,只是有点不开心。
童佳佳赶紧拉住干妈的手劝解道:“妈,大哥二哥他们迟早要回来的,现在这是特殊情况。”
正好,这时候,孙红缨从他眼前一溜烟的跑过去,后面孙爱国抓着一根小树枝,正在紧追不舍。
孙志伟半眯着眼睛偷偷的伸出了罪恶的左脚,孙爱国小同志正好路过,然后一个狗吃屎,壮烈跌倒。
一直关注着两小的干妈,看到后就是一声惊呼,也顾不上生闷气了,赶紧跑了过来。
本来还准备爬起来继续追击的孙爱国小同志,看到奶奶过来了,趴着愣了1秒后才开始嚎啕大哭。
干妈有事情干了,也就不纠结儿子的问题了。赶紧过去把孙爱国拉起来,嘴里一阵心疼的安慰着。
孙爱国哭的那个伤心哦,根本停不下来。
倒是孙红缨看到弟弟哭了,也跑过看了看,结果发现他就破了点皮。
于是,她叉着腰羞他道:“这么点小伤,你就哭个没完,你是个女孩子吧。”
孙爱来哭声一窒,扭头大声回答道:“我不是。”
“你就是。”
“我不是。孙红缨,我跟你拼了。”
恼羞成怒的孙爱国,也不哭了,抓起地上的小树枝就向她扑过去,孙红缨掉头就跑。
女孩子这个年龄段,发育的比男孩子快,加上孙红缨动作敏捷,哪里是孙爱国能追的上的。
于是,两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小院赛跑。干妈想拉,又哪里拉的住,只能盯着两人,怕他们又摔着。
看到干妈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孙志伟得意的朝童佳佳使了个眼色,童佳佳没好气的捶了他一下。
像孙志伟这么坑儿子的爹,也是没谁了。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孙志伟在幼儿园接到了新成立的《JS办》的文件,正是昨天报纸上刊登的《关于做好计划SY的工作报告》。
孙志伟下午就开了个会,把指示精神传达了下去。
下面人也不以为意,这种文件,几年前就出过,都只是提倡,力度并不大,所以没谁在乎。
孙志伟私下里通过童佳佳提醒他们,现在还不严格,谁想生就赶紧生吧。
不然,等再过两年严格起来就不好办了。
对于童佳佳这个园长爱人的话,女同志们还是相信的。
不过,童佳佳平常也很少跟他们闲聊,主要是那一大群妇女一旦聊开了,那真是什么荤段子都敢说啊。
你问他怎么知道的,还不是有一回,孙志伟用空间例行监察属下的时候,看到她们围着童佳佳,问他这个园长的粗细长短。
孙志伟也不敢得罪这群老娘们儿,幼儿园阴盛阳衰,又有老姨这个妇女主任给她们撑腰,孙志伟也拿他们没辙。
之后的一段时间,幼儿园的妇女同志们频频请假,早退,为家里的三孩努力着。
终于在七十一年的上半年捷报频传,北海幼儿园有望在一年后喜获丰收,孙志伟也为几年后提前预备了几十个内部指标。
第178章 神书和神器
5年前,一次卫生系统的汇报惹得教员震怒,最终促使了大批的农村卫生员的诞生。
他们仅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平时给乡民治病,农忙时下地干活,不领工资,只领工分。
六十八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介绍了江镇公社黄钰祥、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教员在当天的《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去年的时候,江镇公社卫生院的黄钰祥,以自己培训当地赤脚医生的教材为蓝本,编写了一部教学手册。
这就是第一本《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七十年六月份出版发行,很快连续加印,一共印刷了118万册。
此后,南北方不同版本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不断改进、再版。
不久,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
这本深紫色塑料皮封面的手册,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
它从治疗感冒、咳嗽、睡觉打呼噜,帮助孕妇生娃,中医针灸手法,西医手术流程,民间草药采集,西药合成步骤……
内科、外科、皮肤科、骨科、男科、妇科和儿科全都涵盖,甚至连癌症、H武器及生化武器伤害这类问题也都有涉猎。
里面满满的全是此时的医学知识干货。
它旨在让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用最便宜和最简单的方法,来治疗常见病痛。
在之后近半个世纪里,它不仅在极度贫困的时代,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本书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发行。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它至少挽救了上亿人的生命。
别看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农村等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其实城市居民也并不是没有用处。
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遭遇蘑菇弹爆炸的情况下,如何躲避、防护和急救的知识。
你不会以为这种知识你用不上吧?来瞧瞧后来解密的一份文件《1959年蘑菇弹需求研究》。
这里面详细列举了各个城市被分配到的蘑菇弹数量,咱们种花家总共分到了870枚,列表如下:
大家可以找找自己所在的城市会盛开几枚蘑菇。当然,这是当时的计划,但可以相信,如今肯定有新的计划,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现在东北肯定分不到那么多了,特区肯定要多分一些,这些大家都能想的到。
正是因为这本书如此的神奇,孙志伟也抽个空买了一本回来看。
背诵是肯定要背诵的,有用的知识记住没坏处。但要自己开药治病,他却不会这么做,因为家对门和背后都是医院,他疯了才自己治。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