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263节
而KGN内部在新头目上任后也迎来了一次清洗。
可以说,孙志伟只是推动了一小下,就给KGB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不过那时候他早就不在莫斯科了。
当天,他将尤里推下10楼的悬窗,看着他成了一团泥后就没再管,而是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这里已经没什么好呆的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莫斯科地铁深处的“第二世界”。
那里也就是莫斯科地铁2号线,它就是传说中的地铁系统,始于二战时期,被称为D-6,由KGB负责管理。
其中还有深埋在地下65米的42号地堡,传闻,那里曾是毛熊高层的“最后指挥中心”。
处理掉尤里后,孙志伟在准备清理地道的时候,意外的用空间探查了一下一条通向地底深处的电梯。
结果就被他发现了KGB地底深处那庞大的地下空间的一角。
通过向下挖掘,他逐渐看清了那里的全貌。
那是一个以主体结构大致呈圆柱形的竖井为中心的圆环系统,竖井周围呈圆周状布置,有通往各个方向的地铁线路。
整个竖井的最顶端是站点的主通风口,设有粗大的通风管道和强劲的风扇。
稍微靠下的位置则设置有整个设施的控制室,站点内部的电力调配和空气滤清系统均通过此处控制。
从控制室往下,整个竖井大致可以分为ABCD四层,各层之间以双螺旋轨道车为主要交通手段。
但也设置有纵向运行的小型电梯,此外,在各楼层内还铺设有供小型电车运行的轨道。
在竖井的最底层是一个庞大的H反应堆,用于为整个二号地铁线供电。
事实上二号地铁线是隐藏于普通地铁线中的,它随时可以利用普通地铁线的轨道。
但从普通地铁线进入二号地铁线却没那么容易。
即使找到入口,如果不经允许,普通人也根本不可能通过那一道道机械闸门,进入真正隐秘的第二世界。
光从孙志伟的空间视野中就可以看到,KGB大楼地下的建筑,最深处已经达到地下200米。
孙志伟在地下80米的指挥室中,看到了一张庞大的隐藏地铁线路图,它的规模完全超乎了想象。
里面标注的很多线路都不一定是真的轨道线,而仅仅是一条条超远程换气通道而已。
它目前已经串联起莫斯科全部重要的部门和设施,其中最远的一条线路竟然已经到了几百公里外的捷尔任斯基市。
地图上有一大一小两块黑框,那是两个地下避难所。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较小的那个避难所位于红场地下,而较大的避难所居然就在使馆的地下。那上面标注为拉缅基“地下城”。
拉缅基“地下城”的中心,正是使馆东南边不远处的莫斯科国立大学。
看整个避难所在地图上的面积,差不多已经把拉缅基区的地下挖空了小半。
出于对这个后世仅仅露出一点端倪的莫斯科地铁二号线的好奇,孙志伟决定去莫斯科国立大学那个莫斯科最大的避难所看一看。
他收拾好KGB地下室的生活用品,重新将这个临时地道用泥土填满,又在KGB的库房里找了一些空木箱子,将得到的文件资料装了3箱收起,然后才从儿童商店中离开。
一个小时后,他就混进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校园,并在大学主楼西南侧空地下方,找到了这个地下城的主体结构。
这是一个位于地下200-300米的庞大避难所,他分为十几层,其中光是宿舍就可以容纳数万人。
孙志伟还在其中某些楼层,找到了类似当初战备仓库的房间,里面储藏了很多储备物资。
粗略一算,这里储备的粮食至少可供一万人使用五年。
看着仓库里的那些干粮,孙志伟一点兴趣都没有。
现在他不缺吃的,国内从现在到以后可见的未来也不缺粮,这些东西就让它们存在这里吧。
想到十多年后毛熊家的惨状,说不定以后他还能用这个储备仓库的消息,换点什么回家。
整个拉缅基“地下城”十分庞大,光靠步行根本看不全,他干脆驾驶一辆小车围着莫斯科国立大学转了几圈。
在避难所的外围,他又发现了更多的储备仓库,那些仓库里可就不是粮食等生活物资了,而是大片大片的退役装备。
这里储备的武器弹药型号比较老旧,它们更多的是机械结构的装备,电子元件很少。
现在这些老装备被厚厚的黄油包裹着,更加不容易损坏。
也正因为如此,当有需要的时候,只要去除黄油,再稍微保养一下就能直接使用了。
早年他还奇怪呢,为什么咱们跟老M都有用来封存的退役装备储备库,就毛熊家没有,合着都在地下藏着呢。
不过这些退役物资的型号也有点老旧了,大多是二战时期的装备,他没怎么看的上,所以也就没动他们,而是继续向外搜索。
最后,在地下城的南方最外围的一片仓库中,他发现了一直在寻找的东西:H,弹头储备库。
第438章 白天鹅
这里都是毛熊早期制造的H,弹头,基本都在10万吨TNT当量左右,它们的制作材料使用的是油235。
235的稳定性很高,很容易保存,就是提纯难度较大,而且威力有限。
1公斤235完全爆炸释放的威力在2万吨TNT左右,大概相当于老M当年释放的“小男孩”的威力。
后来为了提高H,弹的产量和威力,各国开始使用更容易获得的环239来制作大威力弹头。
239只需要从H电站的废料中,很容易就能获取到。
虽然因为提纯技术的原因,这时候的环弹更难保存,基本保质期都在10-15年左右,之后就会失效。
当然,失效并不是说不能用了,而是指爆炸当量会大幅度下降。
现在,孙志伟看到的这个储备仓库中,存放的都是早期生产的235弹头。
235弹头储备时间就很长了,只要保证不泄露,那它的保质期就不是取决于235的半衰期。
而是取决于其中用于点火的常规炸药、电子仪表、塑胶密封圈、电线管路、金属零件等小部件的老化时间。
这个时间跨度通常超过50年,如果保存条件较好,一百年后也能正常使用。
他的空间里保存条件就很好,真空,绝对不用担心氧化、腐蚀等问题。
这里的弹头库并不大,在大片武器库房中只占5个小库房,应该是一个用来长期存储的小存放点,每个库房里面有40颗小弹头。
看着库房门口的厚厚的灰尘,这里估计也有十几年没人来过了。
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他将这200枚弹头连架子一起收进了空间,反正也不占多大的地方。
弹头收走后,他又将这5个库房做了清理,连墙上画的辐射警告标志也都刮干净了,弄的跟其他空库房一模一样。
弹头丢失可是大事,他这么做就会给后来检查的人一个错觉:这里本来就没有存放弹头,应该是纸面数据有错误。
相比起纸面数据误差的小错,弹头丢失的责任可就大了去了。
只要检查的人不傻,这种事情十有八九会在下面被隐瞒掉,根本传不到上层的耳朵里。
欺上瞒下嘛,这种操作也不是国产的,哪个国家都有,特别是现在的毛熊,这种事情不要太多。
搞定了仓库的事情,这个地下城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他直接驱车赶往伏努科沃机场。
要准备回家了,他想去机场看看有什么漏洞可以钻,能坐飞机还是坐飞机好,一天就到家了。
火车或者轮船看似安全,但中间有那么长的时间都在毛熊境内,意外总是不经意而来,还不如坐飞机痛快。
伏努科沃国际机场现在还是一个军民两用机场,当年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返程专机就是从这里起降的。
这里停放着大批军用飞机,普通民航跑道跟军用跑道分开在航站楼的两边。
一般乘客上下飞机全程都是看不到军用飞机的。
因为按惯例,这种军民两用机场的民航航站楼、过道和机舱的窗户全程都是关闭的,不允许乘客掀开查看或者拍照。
这个惯例一直到几十年后还在严格执行,不信邪的人,百分百会被请去配合调查,到时候底裤都给你掀翻。
孙志伟到达机场附近后就装成接站的家属,然后趁没人注意,藏进机场的卫生间。
然后他就在卫生间中,换上了一套机场的后勤制服,混进了民航的后勤内部。
他刚才已经确认了,今天就有一班飞往京城的航班,还有两个小时航班就要起飞。
伏努科沃国际机场是个超大型国际机场,每天往来的乘客很多,后勤人员也很多。
像行李搬运这种工作,不仅辛苦,工资还很低,愿意干的人就很少,很多搬运工干一段时间就不干了。
因此这里就有很多人都是临时工,互相之间不认识是很正常的。
所以他就伪装成机场的搬运工,呆在传送带附近,一边搬运旅客的行李一边等待着。
等到飞往京城的那个航班的行李到达时,他跟随行李运输车一起来到了飞机下方后舱。
一件件的行李被码放进行李舱内,孙志伟伪装的搬运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在其他人的视线里。
等行李装运完,工人们撤离,行李舱关闭,孙志伟才从一堆行李箱中爬出来。
出来后,他将行李舱清理出一块空地,把空间里装着文件的3个大木箱子拿出来固定好。
之后才找了个舒适的位置休息起来。
此时距离飞机起飞还有1个多小时,这架飞机正好停在机场的边缘,跟旁边的军用机库距离很近。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就开启了空间,开始查看旁边几个军用机库里的情况。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就在其中一个全封闭机库内,他发现了一个大家伙:白天鹅。
“白天鹅”就是未来毛熊空军的骄傲,图-160战略轰炸机,它从1970年开始研制,目前已经进入研发的尾声。
机库里的这架白天鹅应该就是3架原型机之一了。
忽略掉他内部复杂的结构,光看外形,孙志伟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漂亮。
这家伙真是太漂亮了,飞在空中时,它就像一只优雅的白天鹅。
它长53.95米,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高13.72米,最高航速2.05马赫,升限2.1万米,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航程1.6万公里。
如果站在它的旁边,你就会发现,它的主要机身有3层楼那么高,最高处的尾翼在五楼楼顶。
目前这架飞机应该还处在保密状态。
相比于同时代M国的B1轰炸机,白天鹅的速度快80%,体型大将近35%,航程多出将近45%。
宝贝啊!
孙志伟盯着这架原型机,眼睛都红了,40年后咱们家也没搞出这玩意儿。
真想把它劫走。
只是这个动静就太大了,他都不知道把这玩意弄走的后果是什么,但他估计,毛熊家怕是要炸锅。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