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266节
就在这些年中,东京出现了大批的中产,他们文化较高,工资优越,生活体面。
但因为缺少土地等资本储蓄,即使收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又因为消费主义的出现,导致大量的财富没能积累下来。
就算积累下来了,工资也没地价涨的快。这让他们很焦虑,但又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大量的贸易逆差让老M寝食难安。
直到5年后的《协议》签署后,随着日元的升值,一切如烈火油烹般,让小日子喊出了‘卖掉东京,买下M国’的狂言。
这一切,有没有感觉到很熟悉?
所幸咱们地方大,人口多,又有前车之鉴,不会走小日子的老路。
现在孙志伟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一般人来到这里还真会被迷花了眼,但不包括他。
下了飞机后,孙志伟立即更换外形、服装和身份,他换的是以前曾经用过的大阪商人秋元忠的身份。
上次使用这个身份还是前年他去救援孟教授的时候,当时这个身份只是用来传递了一份消息,并没有暴露,所以这次他又拿出来使用。
很快,他就打车来到千代田区,大量的机关大楼都在这一片,而他要寻找的内阁调查室就位于首向府大楼中。
咱们后来的电视电影中出现的特高课等机关都是穿的军服,佩戴军衔的“精英特工”。
真实的特高课全部都是身着便服,隐藏在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他们不主动表明身份,你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特高课的人。
根据总务省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登记在册的“安全志愿者”已达62万人,平均每200个居民就有1个“编外情报员”。
内阁情报调查室这种全民监视的模式,与当年特高课的便衣密探如出一辙。
不仅仅是情报模式,原本特高课的人员也大量充斥在里面,他们连行为逻辑都跟当年的特高课一模一样。
本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中的特高课,正穿着现代西装继续书写着它的故事。
孙志伟这次过来,就要探一探他到底有什么奥秘。
他在首向府大楼马路对面下车,直接进了旁边的东急凯彼德大酒店。
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整栋大楼有50多层,100米外就是首向府大楼。
有这么舒适的条件,他自然要用起来,能住酒店谁想当土拨鼠啊。
于是,他直接在东急凯彼德大酒店订了一间6楼的房间。
每天白天他就出门游玩,到了晚上回酒店休息时就开始探查对面首向府大楼中的情况。
内阁情报调查室就在大楼的西南角,上面三层都是调查室的办公室。
但是,这三层全部都是办公区,孙志伟并没有在其中找到任何存放资料档案的地方。
这就很奇怪,一个情报机构居然没有档案室。
经过仔细观察,他才发现,每天都有专门的人手用一个小推车推来一堆资料,分发给不同的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拿到资料后,会根据特定的步骤撰写分析报告,并标明分类和等级,到了下班前,分析后的情报会被统一收走。
他这才明白,这里的几百名员工只是分析员,他们主要负责分析情报,情报的存储和获取根本不在这里。
想到那些早晚负责分发和收集的那批人,他立即将视线追踪过去。
只见在不同的楼层各有一辆推车在收集原始情报书和分析报告,三层收集完毕后他们在同一个电梯汇合,然后一起向下而去。
就在他以为几人会将三推车情报送出大楼时,原本到达一楼的电梯居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向下运行。
他这才注意到,这架电梯的下方,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通道向下延伸。
他立即将空间向地下搜寻过去,果然在下面几十米的地下发现了一大块地下空间。
这块空间目测大小超过一个足球场,其中被分割成很多小房间,越向里面房间号越小。
不一会,三台推车来到了地下,他们在中间的交接台,将一份一份的原始资料和分析报告交接完毕。
随后,这些资料就被里面的人员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房间里。
好家伙,这么多资料,有的找了。
他立即将所有的房间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然后发现,资料存放的规律是按时间远近排列,越是早期的资料存放的房间号越小。
不过这种存放规律十分诡异啊,小日子一个个都有毛病么,这要是需要找一份不知道年份的资料怎么去找?
在整个地下存放区找了半天,终于被他发现了,存放在交接台旁边一个柜子里的另一本分类册。
新的册子上是按国别、资料类型做分类,这才是他们常用的情报存放方式。
经过对比他才知道,原来老的分类方式是传承自特高课,上面的字体跟现代日文字体都有区别。
他猜测这可能是为了巴结老头目,他听说过内阁情报调查室就是以前的一批特高课成员组建的。
也有可能是为了不忘传统才保留了下来,小日子就是喜欢搞复古,动不动就是百年拉面,千年手作之类的店铺。
其实,平常的时候,工作人员们早就开始用新的分类方法存放情报资料了。
第443章 真想来一发
孙志伟看着柜台上新的分类方法,终于释然。
二战都结束30多年了,那帮老鬼还占着最高层的位置不挪窝,特别是这种权利机关,掌权的基本没有60岁以下的。
怪不得后世的年轻小日子们一个个选择躺平,阶级固化已经难以扭转,不躺平也没办法。
他按照新的分类方法,找到大陆相关的一册目录,开始浏览其中的内容。
内容最多的一类是资料类的,主要是山川地理、人文水文的资料。
这些大部分都是早年特高课收集的,内容很全面,连各个地方的古老传说都有详细记录。
他甚至看到了一个专门的县志、乡志分类,是当初他们在大陆各地收集到的,而且看收藏记录,最近两年又开始更新了。
第二多的是公开资料类的,包括各种刊物杂志、报纸剪报、广播内容等等,甚至有一些是内部刊物。
里面记录的是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有相关的分析报告。
第三类就是技术类的资料了,包括各种传统工艺,秘方配方等等,这里面还列出了很多小项目。
有的是已经完成的。
比如宣纸制造技术(不完整),景泰蓝制作工艺等等。
还有一些是既定目标,还没有完成的。
比如云南白药的配方(保密中),蚕药技术配方(88年),大型焊接系统(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制造技术(82年),燃料电池纳米技术(80年代),碳纳米管制造技术(80年代),工业自动化技术(85年)等等。
看到这些东西,孙志伟心中也泛起一丝怒气。
一是气国内那些厂家保密意识淡薄,轻易的就将独家技术被人学去。
二是气自己没有早点将这件事情重视起来。
国内对自家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家有哪些好东西,连外国人都是觊觎的。
他们没来过国外,或者说只以考察的名义,在国外看了看高楼大厦等繁华,就盲目的觉得外国人什么都有,没什么可保密的。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也不怪他们。
这个责任,应该由自己这些常年在外的人担负起来,将国外的正确信息及时的传递回去。
以前他没注意到这一块,但现在注意到也不晚。
孙志伟靠在酒店的沙发上,将这一份份资料从地下库房中取出来,在房间的茶几上拍照,然后又原样放回去。
相信这些东西送回去后,这种情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最后一类就是人员类了,这里面有几十年前特高课在大陆留下的暗子,也有近些年增加的外围成员。
这些人员资料还被特意存放在一个大保险柜中,需要好几个管理同时在场才能开启。
但这种保密措施对孙志伟来说形同虚设,他将所有涉及国内的名单全都拿出来拍照记录,光这些就拍了一个晚上。
等记录完国内相关的资料,他还分别挑选了,内阁情报调查室安插在苏M两国的人员名单,也拍照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特效子弹,随时可以挑起两个大国对小日子的怒火,关键的时候抛出来能起到奇效。
等一切全部完成,时间也过去了三天。
这次的行动十分顺利,还没有一点点消息泄露出去,内阁调查室这边也没有任何一人察觉。
孙志伟从窗户中看着马路对面的首向府大楼,忍住了给他一发的冲动。
因为地下资料库十分庞大,他不知道那里面还有没有什么是国内需要的,只能忍住一时之快留着这帮家伙们。
让这里为他所用,这样也不错。
就让小日子们慢慢收集情报吧,他随时可以再回来寻找最新资料。
第四天上午,他先给许一民发了一封电报,又将这几天拍下来的胶卷,用一个牛皮信封密封好。
信封上被他写上了‘绝密’两个字,再盖上‘谛听’的私章,然后才退房赶往机场。
半路上,路过东京都港区元麻布3-4-33号时,他将牛皮信封丢在大使的办公桌上。
他的那个私章相信大师级别的人是知道的,当然,是知道有这么个人,肯定不知道具体是谁。
但这也够了,‘谛听’的情报向来都是大事,大使看到后一定会用最稳妥的渠道将胶卷送回家。
家里又有许一民负责交接,肯定不会出问题。
将胶卷的去向安排妥当后,当晚,一架飞往塞班岛的班机按时起飞,孙志伟就在飞机上。
原定3个月的设计时间已经过了大半,他要去看看现在进度如何了。
从初春的东京来到赤道附近的塞班岛,刚下飞机的孙志伟立即就出了一身毛汗。
他赶紧脱了外套,直接住进机场附近的四星级宾馆。
这地方就这么点大,因为名气还没有被炒作起来,暂时还没有财团来建五星级宾馆。
不得不说,这一届塞班岛的管理层很不错,他才住进宾馆不到半小时,市政厅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看来,他们现在真的很缺少投资。
孙志伟对此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很高兴,重视才好啊。
基建方面一个要看质量一个要看速度,两方面都要满足,就必须要本地的市政能重视起来。
他将行李丢在酒店,直接乘坐市长昆西·斯蒂芬斯的专车赶往市政厅。
这次小岛建设,说是市政厅负责协调,实际上,昆西市长差不多都快成工头了,他本人亲自负责,专门狠抓这个大项目。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