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36节
严格时间表法则是根据时间严格控制婴儿的行为与饮食,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喂养,当然因为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随后也被渐渐遗弃。
在此期间,一波又一波的儿童受到这些错误理念的影响而遗害终生。
前些年在欧美又出现了,以弗洛伊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理论为中心的按需喂养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妈妈必须全天候陪伴在孩子身边,无条件满足任何要求,让婴儿获得安全感,否则会对婴儿以后的成长造成心理创伤。
但这一理论执行起来太过耗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了母亲的过度劳累以及家庭的不稳定,很快便被弃用了。
在国内就更不可能了,现在父母基本上对孩子都是放养,或者把孩子交给学校。
这种情况却恰好跟现在欧美家庭的现状很相似,都是因为没有被广为接受的育儿理论,所以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放任不管,缺乏对孩子的引导与帮助。
弊端也很快出现,这一代孩子们成长起来后,成为了欧美的‘嬉皮士’,他们反战、西D,在衣服上、甚至身体上穿戴金属配饰等等,追求的就是随心所欲,行事肆意。
同一时期咱们是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对比起来其实是差不多的。
现在大学虽然开了幼教班,但是学习的内容其实也很有限,在他看来其中很多还是从西边学来的错误的理念。
这段时间他也在根据自己前世的记忆,回忆和总结一个系统的育儿观:主要体现在要达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
光生理健康现在都不好弄,现在连膳食均衡这种理论都还没有出现,1924年就已经发现的DHA,国内都还没人知道。
现在认为的孩子养得好就是吃饱饭,有条件的吃点水果。什么坚持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等理论可以说完全没有。
现实情况也确实没办法达到这个要求,他所能做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研究怎么才能养出更健康更聪明的孩子。
他能怎么办呢,只能先弄心理健康这一块。至于生理健康这块,还要等他去选修了医学和化学才能自己去搞。任重而道远啊。
——
54年是学习的一年,孙志伟在抓紧攻读本专业课业的同时,开始自学和旁听生物和化学专业课程。
年中的时候,他终于瞅到机会靠近档案室,隔空查看到了文津街特务案的卷宗。也终于搞清楚了文津街那个院子的情况。
原来,那个案子初期因为涉及多个部门,院子就被安全大院这边暂时收缴,归属单位也就成了安全大院。
去年又扯出一个新的案子,跟前一起案子关联了起来,导致迟迟不能结案。
按正常情况,一旦结案,案件中涉及到的几套住房就会划归地方街道出租出去。
但是这个院子所在的案件越扯越广,院子的归属最后就成了安全大院的了。
第64章 得偿所愿
只是安全大院有自己的大院家属区,没人愿意跑那么远的地方居住,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方便,所以那里就空了下来。
至于原本小院的主人,那个假老师,本来他就被判了20年,结果后一起案子一曝光,上面才发现这家伙居然还没说实话。
那自然更是罪加一等了,于是,去年年底就被毙了。
这对孙志伟来说是个好消息。那套房子现在在大院名下,处置权就在大院,而且还没人跟他抢,那么他能拿到的可能就很大了。
这天晚上,他在家跟老张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事情。
“叔,咱们大院在文津街那是不是有套房子没人住?”
“文津街?”老张想了想才记起来。
“是有个小院子,是从特务那缴获的。那边孤零零的距离办公区太远了,也没人愿意过去。”
“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叔,你知道的,虽然我跟囡囡的户口落在你这里,其实我们都不是大院的人,将来也未必会进大院工作。”
“等我们一成年,我们在大院的身份就很尴尬。万一到时候被人赶出去就更不好了。”
“尴尬什么?我看谁会唧唧歪歪,上面都知道你的情况,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叔,我说的也是实情,等明年我毕业了,有了工作,确实也该有自己的家。”
“而且不是我说,叔,你该把婶子和孩子接过来了,你这一边是干部一边是农民,两头占,会让人说嘴。”
“而且,城里的教育水平不是农村能比的,为了几个孩子,也该尽快把婶子他们接过来了。”
孙志伟说起老张的老婆孩子,他也沉默了。
主要是家里的老人不愿意放人过来,多留一个在老家,就能多分一块地,老爷子想的清楚着呢。
“叔,你这几年为什么一动都不动,你都没想过原因么?”
“该下定决心了,先找理由把婶子他们接过来,再派人回去迁移户口,要快刀斩乱麻,不可因小失大。”
老张也不是不想做,只是一直没下定决心。
等孙志伟突然提起他这几年一动不动的事情时,他才惊觉,在这件事情上自己过于优柔寡断了。
“好,这事情是我想岔了,明天我就跟岭岛申请把你婶子和孩子们接过来。”
“这就对了,上面看到你的决心肯定很欣慰。”
“另外,您去找上面的时候把我的事情也提一提,我想用老房子置换一下文津街那套小院子。”
“我家那套院子比文津街那套应该还大些,这样置换也不会占便宜,让人说嘴。”
“等我一毕业就把户口迁到文津街那边,然后自然而然的淡出大院,对我,对大院都好。”
他都没提囡囡,囡囡这几年除了住校,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呆在干妈家里,孙志伟也有意增加妹妹与干妈家的感情。
他是想清楚了,没妈的孩子真可怜,还是让妹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吧。
妹妹有人照顾,他自己就可以专心搞事业,好在将来给妹妹遮风挡雨。
老张也是个军人作风,行事雷厉风行。第二天,他就向上级说明了情况,申请子女进京。
这时候家属进京可不是人来了就行的,家属脱离农村户口,自然要放弃农村分到的田地,城里也要对应安排住房,供应等问题,牵扯到的东西还是很多。
不过,老张作为骨干力量,他家属进京是上面愿意看到的,因此特事特办,一路没人卡着,只要走流程就好了,无非是时间问题。
反而是孙志伟这事要简单的多,因为阡儿胡同附近的局子现在是租的民房,有点什么变化都要经过房东同意,就很麻烦。
等跟孙志伟置换之后,正好可以搬到孙志伟家原来的院子。
局子在自己的房子里,以后想扩建还是想改造都能随便弄了。
从各方面来说,这次置换都是合法合规的,也是有益的,那就没问题。上面很快批准了申请。
一周后,孙志伟在阡儿胡同的院子,跟安全大院在文津街的院子完成了置换。
当孙志伟第二次踏入文津街的小院时,他已经成为院子的主人。历经四年,柳暗花明,终于得偿所愿,由不得他不感慨万千。
再次走进独属于小院的小巷,站在双扇大门前,他拿着有些生锈的钥匙打开院门。
入眼处,原本白灰抹平的照壁现在像是蒙了一层灰纱。从左边转过去,原本雅致的院落又出现在眼前,只是现在只有遍地的枯枝烂叶。
他看到东边的菜田中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墙角缝隙里有各种野草顽强的从中钻出,背阳处,苔藓爬满了墙壁。
菜田旁边的八角井现在被一个澡盆倒扣在上面,应该是工作人员接收院子的时候盖的。
院中左右两棵大树长的倒还不错,只是树下枯叶已经铺满,石桌和石凳上面也脏的不成样子。
这些他都没管,而是拾阶而上,直接来到主屋。
把紧闭了四年的屋门打开,嘎吱声中,门上的灰尘立即弥漫开来。
孙志伟赶紧向后退去,等灰尘稍微沉寂,他才进去仔细检查了一遍。
最后确认,整个屋子保存的还算完好,结构没有出现问题,看屋顶墙壁和地面,也没有漏水的痕迹。
屋内的家具都很完好,客厅桌椅、厨具餐具都整整齐齐,只是床上用品已经全部被收走,原本特务的衣物也一样没留下来,只剩空荡荡的木床、箱子和柜子。
这里两大两小四间正房,一间主卧,一间次卧,一间客房,一间书房。
主卧、次卧和客房都有一张床、两个床柜、一个衣柜和一个木箱,主卧和次卧各有一个梳妆台。书房里有书架、书桌、茶几各一张,椅子3把。
两间耳房一间被做成厨房,一间是厕所,地下室的入口就在厨房里面。地下室他已经用空间查看过,就没再下去。
下面的地道已经整条被泥土砂石填埋封死,两个房间空荡荡的,只有原本的地下书房里,书桌、椅子和书柜都没有动。
第65章 入住登记
只是跟上面的书房一样,地下书房的书架上一本书都没有留下。
不留是好事,谁知道那些书里面有没有什么夹带或者违禁的,甚至有可能其中一本是什么密码本之类都不一定,全挪走了正好没麻烦。
整个房子很不错,四年了还没有破败。
因为它们原本使用的材料都很扎实,他已经看过了,这些家具基本都是用红橡木制作的。
红橡木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木材,但也是以材质硬重,花纹美观,经久耐用而著称。
而且国内的大都是白橡木,这种红橡木在国内可不常见,可见房主原来是花了大心思的。
可惜他走错了路,现在一切都便宜了孙志伟。
站在主屋门口的台阶上,看着乱糟糟的院子,孙志伟在思考怎么整理。
房子是拿到手了,但不整理好也没法住人,不过,这些他也不需要自己动手,只要找人来处理就好了。
在此之前还需要跟街道接触下,等以后搬过来就是人家治下了,还是要让街道知道他的基本情况才好打交道。
整理好空间里的基本资料,他锁好院门就去了西长安街道。西长安街道就在南长街上,中山公园西门附近。
孙志伟到那的时候,正是每天最忙的时间。最近街道在办理区内大小店铺的公私合营事宜,各种大小状况层出不穷,工作人员们忙的脚不沾地。
他站在街道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的人群,趁一位戴眼镜的工作人员路过,他赶紧一把将人拉住:“对不住,请问你们主任今天在么?”
工作人员正忙着呢,被人拉住正要着急,却看到人家穿着的一身军装,这才按下急躁缓声问道:“同志你有什么事?”
“哦,是这样,我是刚搬到文津街的新住户,过来登个记,再跟主任认识一下。”
“这样啊,那你可能要等一会了,主任那边现在被一群大小老板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还要等主任把事情处理完了才有时间跟你说话。”
工作人员把下巴朝里面一扬,孙志伟这才看到,里面北屋门口围着一大群人,那里应该就是主任的办公室了。
“谢谢你同志,那我进去等吧,您忙?”
“那你等一会吧,我这里还有急事要先处理一下。”
眼镜工作人员匆忙离开后,孙志伟就走进了街道的院子,然后靠近北屋的人群,听听里面的情况。
这时候外面忽然安静下来,只剩下一个铿锵有力的女人声音从屋子里传出来。
“各位商户,请大家都不要着急,公私合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具体的办法已经给你们每家都发了小册子。”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