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83节
那个农场的干部估计以前上过战场,他主动分析道:“同志,听你的意思这居然是一次意外?”
“咦,您怎么猜到是一次意外的?”街道干事这次是真意外了。
“呵呵,您刚才不是说了么,如果有敌人可能要开打,但是现在都是9月了,一点开打的迹象都没有,这不就反证了结果了么?”
“哟,还真没想到您能从这里看出来,您这分析能力真强,您带过兵吧?”
“恩,早退伍了。”
“怪不得呢,部队里出来的就是厉害。”
“同志,你赶紧说,后来怎么滴。”工人同志正听到关键时刻,见他们岔开了话题,赶紧把话又转回来。
“其实嘛,主要是当时情况混乱,船员们推卸责任,外面的消息又众说纷纭,还有敌人的报纸在捣乱说瞎话。”
“其实这种事情只要认真调查肯定能出结果,那么大的轮船就算沉了,残骸也在水底,只要下水去检查肯定能找到原因。”
“听说后来派了好多人和船过去找残骸,具体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打捞队去了10艘船1097人,海军去了30艘舰艇140架飞机。”
这句话却不是出自街道干事的嘴巴,反而出自那位一直没说过话军人同志。
大家纷纷将目光注视到军人同志身上。
“同志,您知道详情的话,可以给我们说说么?这个不违反纪律吧?”孙志伟很想知道细节,但是也不会忽视其中的风险,还是先问问为好。
“不会,这个事情都公开登报了,没什么需要保密的。”
“那,麻烦您给说说呗。”
“当时接到命令是寻找残骸,水是流动的,船沉下去了就会偏离原来的位置,直接在原地是找不到的。”
“所以就有10艘船载了大批人专门负责下水寻找。”
“因为不是在自己家里,所以才派了我们随行保护,以免敌人趁机搞事情。”
军人大哥不太会讲故事,两句话就把事情说完了。虽然他说的简单,但大家靠脑补,也大致搞清楚了当时的态势。
于是,接下来,话头重新转到街道干事身上,他才继续说道:
“其实当时,船虽然是沉了,但船员很多都获救了,只要一个个的排查询问,最后总能查出结果。”
“不久以后,船员询问的结果,和对礁石、残骸的勘察互相吻合,终于还是得出了结论。”
“触礁。”
“有了这个确切的结果,那就能对外有个说法了。”
“原先大家想的是不是要再打一架,自然就没可能了。”
“当然,这事情还没完。事故是怎么造成的,责任在谁,嘿嘿,那就两说罗。”
那位工人听他这么说,知道里面还有故事,就央着继续说,但那街道干部却再不肯开口了。
其他人都若有所思,识趣的不再追问,工人同志见其他人不再附和他,也只能怏怏闭口。
倒是孙志伟发现,那个农场的干部对他此行有所帮助,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跟他攀谈起来。
“我叫孙志伟,这次是去胜利农场看望妹妹,您怎么称呼?”
“嘿,别客气,别人都叫我老余,你也可以这么叫我。”
“你这是京城当地的烟吧,我还没抽过呢。”
“尝尝,我自己不抽,但是听抽过的人都说这烟不错。”
“那我就烧一根试试。”
说着老余就划着了火柴将烟点上,然后猛吸一口,眼神微眯,再从鼻子里喷出两条烟柱。
“味道醇厚,香气浓郁,好烟。”
“这烟比我们农场自产的烟叶好很多啊。”
“你们农场还产烟叶呀?”
“可不,大部分农场都要在田间地头的边角点一些烟叶,种出来后主要都是内部消耗掉了,还不能影响粮食产量。”
“您在哪个农场啊,离胜利农场远不远?得空我去你们那逛逛。”
“那欢迎啊,我们五星农场在佳市东北120里。”
“胜利农场我知道,在佳市正北,离我们那边七八十里地,不算很远。就是路况不是很好,如果有车的话,白天就能打个来回。”
“那是不远,算邻居了。”
“能说说农场的事么,孩子过去两年了也不回家,信里问什么都说好,我也是不放心,特意请假过来看看。”
“农场的事情多的很,你想问哪方面的?”
“我都想知道。比如,农场都是哪些人?工作累不累?吃的怎么样?狗屁倒灶的事情多不多?”
“我妹妹说她当了中队长,我也不知道这个中队长是什么职位,会不会很辛苦啊?”
“你要问辛苦不辛苦,那肯定比城里上班的辛苦,但也就半年,剩下半年大雪封路,只能在屋子里猫冬。”
“如果食物柴火充足,那只能说幸福。”
“如果物资不够呢?”
“不够可就难熬罗,不过都是集体生活,这种情况应该很少,除非一屋子人都是懒鬼。”
“现在能来农场的大部分都是有觉悟的青年人,互相竞争的事情常有。”
“如果你妹妹能当上中队长,按带头原则,那是肯定比普通农场职工辛苦很多。”
“至于吃喝,那倒不用担心。这里的物产还算丰富,虽然没到棒打狍子瓢舀鱼那么夸张,但吃喝是不愁的。”
“尤其是今年开始,因为全国大丰收,上面对农场的收获不再催的那么紧了,各农场自留的粮食就更充足了。”
第143章 到达
通过老余的介绍,孙志伟明白了农场的大致情况,只要农场没人乱搞事,基本情况就是稳定的。
那这丫头为什么过年不回家?他有点搞不懂了,看来还是要去现场了解一下情况。
“老余,听说胜利农场的场长是个老革命?”
“你说的是陆场长吧,陆场长去年就退休了,现在接任的是何场长。”
孙志伟听了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个陆场长是当初最照顾孙爱来的人,如今他不在了,接任的何场长会是什么态度?
“您知道这新任的何场长是什么样的人么?”
老余迟疑了一下才回答道:“我听说这位何场长说话漂亮,上面有人。”
“胜利农场本来还有一个副场长的,结果被他一个空降兵给占了场长位置。”
老余也是道听途说,再详细的他就不了解了,孙志伟知道了基本情况,不管真假,回头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话说,我到现在只知道地名,还不知道农场的地理环境,那里到底是山区还是平原?”
“我们那一片叫三江平原,五星农场跟胜利农场中间隔着一条松花江。”
“五星农场四面都是平原,胜利农场东边是松花江,西边是小兴安岭。咱们两个农场再往北一百多里就是边境了。”
他这么一说,孙志伟脑海里对这个位置就有了个概念,那里差不多属于一线农场了。
以前是大清的祖地,到处都是苔草沼泽,要么就是一片片的荒草地,后来去支援建设的开垦者们才把那里称为“北大荒”。
如今那里除了少量的村子,大片的地方都被划为国营农场,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被安置在这里,目的还是备荒备战。
越是靠近边境的农场,两者的占比越要掉个个儿。
怪不得民兵团那边给他开的介绍信是过来考察民兵训练,感情这里的农场民兵工作也是主业呀。
火车在铁路上行驶了两天才到了哈市,车厢里的工人,街道干部和军人都下了车,只有老余和孙志伟继续向北,又过了半天才到佳市。
两人一起下了车,老余就要请孙志伟吃顿好的,被他婉拒了。
老余在农场也就是个中层,工资可没多少,还要养家,还是不给他添负担了。
送走了老余,孙志伟就在车站附近一个旅馆住下了。
旅馆的服务员见他远道而来还是京城人,就格外热情,打听着很多京城的消息,孙志伟正好有心攀谈,就拿出一把糖果来拉近关系。
很快,他就知道了佳市的几个集市和鬼市的地点,这里是个小地方,鬼市也小,但他还是准备去逛逛。
这次过来,他带的东西并不多,想着要去看妹妹,还是要带点好东西才好。
晚上等旅馆安静下来,他才换了衣服从窗户里溜出去,到城边的鬼市看了看。
这里的鬼市其实也就是个废弃的大院子,地方不大,但是卖的东西却不少,他看上的就有野山参,貂皮,虎骨,棉花,还有不少北边过来的洋货。
因为靠近边境,这里的庄家武力值明显比京城那边的庄家要高很多,手下基本人人都有枪,就连过来卖货的猎人也随身带着猎枪。
前些年他经常进出鬼市,吊出不少想黑吃黑的家伙,使得空间的大小有了长足的进步。
算一算,从一开始的1方大小,第一次干掉那个小日子后,空间边长增加了1分米;
之后打劫皇城根的龙哥,干掉他手下一队11人的打手又涨了11分米;前几年进出几个鬼市,几次干掉想黑吃黑的的劫匪又涨了15分米。
如今空间边长已经有3米7,体积涨到50立方,装大米也能装40吨了,已经不小了。
这个鬼市距离农场太近,他倒是想给他一锅端了,只是这些人也就是负责卖货的,后面还不知道站着什么人呢。
如果东西丢了再被他拿出来给了妹妹,被发现也是迟早的事情,如此就不能乱来了。
想着这次家里也准备了两个大包裹,他自己用不着买太多东西过去。
都是集体生活,就算有什么好吃的,最后还是大家分了,带的太多反而会当成大冤种。
还不如走的时候多给点钱和票,让丫头自己出来时吃点好的,或者偶尔改善改善生活。
想清楚了后,他也没准备带什么给妹妹了,只是看到卖山参的,买了几株七八十年的老参,再高年份的就没人在卖的。
老参客们也知道这场子小,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价,采到百年老参,有门路的会直接到外地大城市去卖,没门路的还有直接送到供销社的。
敢到鬼市卖野参的,都是孔武有力还带着家伙的壮汉。
下半夜的时候,他远远的跟踪一个鬼市的小喽啰,发现了鬼市东家的地址,也看到了库房里的货物。
东北现在粮食不值钱,所以鬼市仓库的粮食只有十几吨,反而是杂七杂八的东西有很多,他只是看看,暂时没动。
想着这次难得到东北来,肯定要去打猎,说不定还有其他用途也需要武器,他就看中了库房里的一把五六半。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