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660节
是夏国高功率电脉冲技术方面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第二个……怎么才5岁!
略过。
……
在发现第二个人的年纪不对劲之后。
李暮特地又仔细地看了看其他人的年纪,结果很多现在都还是个小屁孩。
就算未来都是院士级别的天才。
现在也不可能带着他们去研究。
好在孙成伟的年纪还算合适,否则无疑是痛失一员大将。
不过合适也只是相对的。
对方现在还在京大的数学力学系读书,要到明年才毕业。
“幸亏还有个马族广。”李暮将目光放到最后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为夏国激光技术和激光武器的研究,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论能力,绝对是没的说。
关键是,今年35岁,就在冰城工业大学教书,随时都调过来。
……
花了10几分钟的时间。
李暮先将脉冲武器的初步研究团队人选,都挑了出来。
人数并不算多,只有10个。
看着上面的名单,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能在后世留下名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出过成绩的存在。
把他们放在一起,应对目前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够用了。
毕竟脉冲武器好研究,仅仅是相对于天基武器而言。
其本身的难度,并不比99式主战重坦和歼-10低,甚至还要更大。
“该去研究所了。”李暮站起身,将名单销毁。
接着叫来关建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之旅。
……
车研所内。
和门口的警卫打了个招呼。
李暮便直接走进了大门。
来了几趟过来。
他已经混了个脸熟。
只要不是带着陌生人,基本不用再被检查证件。
就在他朝里走的时候。
准备去饭堂吃早饭的所长麻志浩看见了他,连忙迎上前,高兴道:
“李顾问早,您回来了啊。”
虽说李暮才离开了一个星期。
然而在他的感觉中,却像是离开了好几年似的。
“所长早啊,您这是去吃早饭?那我们一起。”李暮笑道。
研究再紧要,也得把肚子填饱才行。
麻志浩道:“行啊,正好我个您说一说这段时间99式坦克的研制情况。”
说着,两人便一同前往饭堂。
路上麻志浩简单地和李暮讲了一下这七天以来杨英等人的研究情况。
在整体的推进上,还算是稳定。
防护系统的双层装甲结构,以及炮塔正面采用的箭簇型装甲套件,都完成了模型的生产,正在进行强度试验。
还有发动机方面。
对于李暮拿出的V型12缸60度夹角双涡轮增压中冷式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他们做了更加深入学习。
虽说目前还搞不出来。
但至少完整地理解了设计过程和设计原理,离成功差得只是时间。
还有双层铝板气隙式热护套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
来到饭堂。
一边听着麻志浩的讲述。
李暮一边抱着饭盒,来到一处位置坐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研究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问题。
这固然有他在走之前,特地多给了一些资料的原因。
却也有杨英等人努力奋战的功劳。
想到这里,李暮忽然道:
“我这趟路过奉天,顺道找几个老朋友聊了聊。”
“没想到我走了之后,他们天天都熬夜研究,黑眼圈都重得和熊猫似的。”
“杨英他们没有像这样吧?”
像是王正安那样为了研究呕心沥血的人,并不在少数。
只是其比较有名,所以才能查得到而已。
“他们敢?”麻志浩顿了顿,旋即笑道。
在奉天什么样他不知道。
但这里是京都。
而且还是上面极为重视的研究项目,不可能不重视研究人员的身体状况。
麻志浩继续道:
“您就放心吧,我盯着他们呢,保管没事儿。”
“开始确实有几位专家教授想要拖延研究时间,不过我立刻就罚了他们放半天假。”
“这招屡试不爽,现在已经没人再敢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方法,针对懒人没用。
可针对在玄武-1主战重坦研制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一用一个准。
毕竟谁都不想因为拖延的片刻功夫,浪费更多的时间。
“这样就好。”李暮微微颔首。
……
说话的功夫。
李暮也解决完了自己的早饭。
旋即便起身,和麻志浩一起来到实验室。
只见杨英正带着研究团队,讨论着问题。
他也没有打扰,对着在门口站哨的警卫小战士摆了摆手,然后站着听了一会儿。
不过才听了几句话。
便被里面的人发现。
毕竟他在门口“偷听”,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也就导致了杨英等专家教授都养成了习惯。
只要不是思考得太过入神,都会时不时地瞥一眼门口的位置。
没想到还真抓住了人。
“李顾问,您回来了!”杨英看向门口的那道身影,脸上露出肉眼可见的喜色。
见状,李暮抬了抬手,道:
“不用管我,你们继续就好,关于自紧工艺的问题,您刚刚说得非常的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我这点水平,在您面前那就是班门弄斧,还是得您来才行。”杨英汗颜道。
坦克的自紧工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它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被应用于大口径火炮的生产中。
主要作用是提高炮管的强度和耐久性,炮管在发射过程中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炸膛。
李暮笑道:
“原理是很简单的东西,无非是在生产过程种对炮管内壁施加高压。”
“其内部密度大于外部,就能抵消发射时内壁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样一来,炮管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便会显著地降低。”
他说完后。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