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701节
一边说着。
他一边带着李暮走上实验楼,来到会议室前。
从窗口往内看去。
只见一众专家和教授,正讨论得热火朝天。
为首的,是一名叫做张吕千的教授。
和他争论的,则是一位叫做陈芳运的教授。
两人都是现在著名的雷达研究专家,对于夏国的雷达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不过此时。
他们却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李暮示意了一下彭时录和蒋南英,让他们不要着急进去。
有些问题。
他不在的时候能听到。
在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只不过不待他扭头仔细去听。
忽然,会议室内响起了一道声音:
“李顾问来了!”
听到这道喊声。
原本吵闹的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川外的李暮投去目光。
“看来是藏不住了。”彭时录无奈地看向李暮,憋着笑道。
站在一旁的蒋南英,也是有些忍俊不禁。
一次两次就罢了。
次次都喜欢这么搞。
他们也算是有了经验,李暮想要再肆无忌惮地偷听,是很难再有机会了。
见到偷听失败。
李暮虽有些遗憾。
但也没有太在意。
他快步走进会议室,然后道:
“张教授、陈教授……大家好好久不见了。”
“废话我就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我刚刚听到了大家的一些问题,不过肯定有所遗漏。”
“这样吧,就由一位同志,帮我总结概括一下,还请务必全面详细,不要遗漏。否则恐怕会影响研究。”
他说完后。
伸出手,随手一点。
十分精准地,直接点中了刚刚喊出声的一个年轻研究员。
见到自己被点到。
后者兴奋之余,又有些忐忑。
站起来后,说话都有些结结巴巴的,道:
“李,李顾问好,我是张广义。”
第463章 四套大型成套设备
“不用紧张,慢慢说就行。”李暮笑着安慰道。
他可不是故意“报复”。
只是觉得对方能在讨论得这么激烈的时候。
还能分出注意力发现他的到来。
要么是喜欢走神,要么就还是留有余力。
而能进雷达研究所的,不可能是一个喜欢走神的人。
所以必然是后者。
听到这话。
张广义慢慢冷静下来,事无巨细地将方才众人讨论的内容都说了一遍。
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
声呐系统的核心,是高灵敏度的水听器。
目前夏国在精密声学传感器领域,几乎完全是依靠曾经老大哥的援助才有一定的建设。
如今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尚未成熟。
而且若非是因为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
他们还会面临信号处理能力的问题。
还有水下通信和电力供应方面。
部署海底电缆,需要耐腐蚀、抗拉强度高的材料。
长距离的水下电力传输技术,也还有很大的不足,受到海水电导率影响巨大。
第二,是海洋环境与工程挑战的问题。
夏国沿海海域水温条件复杂。
水温分层、盐度变化和海底地形差异会显著影响声波传播途径,导致信号衰减或失真。
繁忙的渔业活动和自然噪声,也会淹没潜艇的信号。
如果没有先进的噪声抑制技术。
恐怕敌人的原子能潜艇声波信号传过来,他们也探测不到。
还有就是部署与维护难度巨大。
夏国目前的海洋测绘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精确的海底地形图,难以选择最佳传感器布设位置。
水下设备需长期耐受高压、盐蚀和生物附着,因此对材料学方面也提出了挑战。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在资金和专业人才上,他们也有着很大的问题。
虽说夏国现在依靠半导体产业和游戏产业,在西方世界赚了不少的钱。
但十几亿M刀听着很多。
放到国家建设之中,也就只能砸起一个稍大一些的水花而已。
而像是靠岸声呐阵列系统这样庞大的工程,没有数亿,甚至是数十亿夏国币的成本,是很难搞得出来的。
……
随着张广义的复述。
会议室内逐渐变得更加安静了起来。
只不过不同于之前。
这份安静之中,隐隐能够听得见每一个人忐忑的,“咚咚咚~”的心跳声。
一众研究人员看向张广义,心中不由得暗骂:
“你那么实诚干啥啊!”
不止是他们。
就连彭时录和蒋南英,此时也是担忧不已。
毕竟这些话听起来。
就差直接说这个靠岸声呐阵列系统不行了。
要是李暮因此事生气。
那对于雷达研究所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
就在所有人都坐立难安的时候。
李暮忽然“啪啪~”鼓起掌,道:
“说得不错,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花了功夫讨论。”
听到他的这句话。
所有人都不由得长松了一口气。
“李顾问,其实我觉得吧,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都还是值得商榷的,不一定解决不了。”彭时录道。
一旁的蒋南英也赶忙道:
“所长说得没错。”
“您既然提出来,一定有所计划。”
“别人解决不了,但您一定有办法!”
他的语气十分笃定。
最后的一句话,听着甚至有点得罪人。
只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觉得被冒犯。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