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75节

  李暮看着震惊的徐青,张口就来:“记下再多,也是死知识,缺少理解,就没法运用。”

  徐青闻言,眸中闪过一丝意动,道:“要不……伱把笔记给我誊抄一份怎么样?”

  “我的两位老师都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家,虽然我比不上他们,但应该在这方面比你多懂得一点。”

  最后的话,徐青明显是谦虚了。

  今天来了那么多专家和教授,基本都是独自前来。

  顾鸣和陆骞单独把徐青带来,足以证明她的天赋能力。

  假如徐青能从他笔记的提示里找到方向,就免了自己直接告诉那些专家教授,再次出大出风头的麻烦。

  “当然没问题,互相学习嘛。”李暮果断把笔记递给徐青。

  徐青没想到李暮答应得这么痛快,笑道:“那就谢谢你了,李暮。”

  说完,徐青就抱着笔记高高兴兴地离开。

  李暮莞尔一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

  “即便不成,我再主动说出来就是。”李暮一边想着,一边离开实验室。

  ……

  去饭堂吃完饭,回到宿舍。

  赵参军在宿舍里做俯卧撑锻炼着体能,李暮打了声招呼,就坐到桌前。

  整理了一下现在研究的思路:“光刻胶这个难题被解决的话,最快半个月就能实现光刻工艺。”

  “到时候,紧接着就是薄膜沉积、刻蚀和离子注入工艺。”

  “我稳扎稳打慢慢给思路的话,最多半年,至少三个月,应该就能把集成电路搞出来。”

  “就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恐怕没那么好搞定!”

  李暮看着关于夏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觉得微微有些棘手。

  国内第一块集成电路,在64年由国科院下属的半导体研究所研制而出,是一块具有6只晶体管、7个电阻、6个电容共19个元件的固体电路样品。

  而在此之前,研究团队在硅平面工艺晶体管的研究上,还经历了超小型硅平面高速开关晶体管和高频晶体管的研究。

  直到64年进一步改进,硅平面晶体管大小缩小到芝麻大小,硅平面型晶体管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李暮暗暗沉思:“我提前把硅平面型晶体管搞出来,相当于把这个流程大大地缩短。”

  “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下一步,就是大规模的集成。”

  “器件封装材料、扩散炉、压焊机、真空镀膜设备……这么多设备,都得搞啊!”

  “不过这些大都是工业化需要的东西,暂时可以先不考虑。”

  李暮先找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图,犹豫了一下后,在稿纸上随手写了一点设计构想和原理。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可不像以前的单晶炉和极薄金刚石砂轮切割机。

  这种高精尖的东西复杂而又精细。

  只有集成1000至99999个元件的,才能叫做大集成电路。

  这个东西的复杂程度,不是李暮写十几页稿纸就能糊弄过去的。

  少说也得写几百页,才能让人觉得合理。

  ……

  就在李暮苦学集成电路后续技术的时候,一众教授和专家们显然谈兴未尽,吃完饭又回到实验室。

  徐青一边听,一边拿出笔记,看李暮还没有过来,便帮他先记录。

  不过就在她翻到结尾地方的时候忽然发现不对:

  “这里写的光刻胶含有光交联和光分解反应的特性,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光交联让溶剂显影使感光部分高分子得到保留,未曝光的高分子则被溶解。”

  “而光分解让溶剂显影时,未曝光的部分得到保留,而曝光部分则分解成可溶解性物质而被溶解。”

  “这样一来,在毫米范围内产生宏观结构的光刻胶不就实现了吗!”

  “徐青,徐青,你走什么神?”顾鸣扭过头,看见徐青抱着一本笔记,本来还挺高兴,觉得她在认真记录。

  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徐青目光呆滞,完全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听讲上面。

  徐青这才猛地回过神,道:“老师,我没走神,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徐青兴奋地声音让实验室内热烈讨论的一众专家和教授都不由侧目。

  “学生太年轻了,不知轻重,让各位见笑了。”陆骞连忙替徐青打圆场。

  黄新华却是笑了笑,道:“陆教授,咱们既然是交流,就要吸取各方意见。”

  “既然你的学生有想法,那就不妨说出来。”

  “咱们这帮前辈,还能刁难他一个晚辈不成。”

  实验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

  陆骞和顾鸣这才点点头,看向徐青。

  被自己的两位老师,还有一众专家教授盯着,徐青不由紧张地手心直冒汗。

  深吸一口气,徐青才开口道:“诸位老师,我刚刚在看这本笔记的时候,发现大家在上午的交流中提出了光交联和光分解两种反应……”

  徐青语气有些磕绊,断断续续地将心中的看法说了出来。

  随着她阐述的深入,不少教授都眼睛一亮。

  有人不禁小声赞叹:“这把光刻胶的原理都说得七七八八了,顾教授,陆教授,你们有个好学生啊!”

  “谁说不是呢,本来京工院一枝独秀,没想到你们五道口技术学院也不遑多让。”

  ……

  面对众人的夸赞,顾鸣和陆骞心中高兴的同时,也有些疑惑。

  徐青他们是知道的,天赋是有,但也没到听了一早上,就能拿出光刻胶原理的程度。

  很快,徐青就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完。

  黄新华第一个带头鼓掌,眼中满是兴奋:“好啊,果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众人跟着出声夸赞:“五道口技术学院果然名不虚传,这次光刻胶的研究,我看都没我们多少事了!”

  “顾教授,陆教授,你们有这种天才学生,羡煞旁人啊!”

  ……

  顾鸣和陆骞听着这些夸赞,谦虚的同时,心里更加疑惑。

  就在这时,徐青见众人好像误会了什么,连忙开口道:“各位前辈,大家误会了,这不是我的功劳。”

  “其实是多亏了李暮的笔记,他把你们早上说的内容都记了下来,我才从里面找到一点灵感!”

  徐青将笔记递出来,她深知,这份功劳不属于她。

  一众教授和专家顿时脸色浮现出古怪之色。

  感情夸了半天,真正的功臣还是京工院的人?

  顾鸣和陆骞却毫不在意这有点折面儿的事,好奇地从徐青手中拿过笔记。

  “确实做得很好,果然不愧是天才!”一拿到笔记,两人看着字迹工整,而且条理分明的交流记录,就忍不住赞叹一声。

  不过看着看着,两人的面色不禁变得奇怪起来。

  陆骞指着笔记上一处关于光刻胶感光剂的分析,眼神奇怪,失声道:“不对啊,上面许多内容,都具备很高的价值,如果我们谈论的时候提到,不可能不记得!”

  这一声顿时让实验室内的所有人生出了好奇之心。

  众人纷纷上前,拿着笔记开始传阅。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笔记上面的很多内容,他们根本没有提到过。

  而这些内容,可以说是解决光刻胶问题的关键点。

  一众教授不禁纷纷将目光看向黄新华,之前只晓得李暮在半导体上面的天赋恐怖,没想到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上面,也这么恐怖!

  “可是李暮为什么不自己把笔记上的东西说出来呢?”陆骞有些疑惑。

  这也是众人心中的疑问,他们纷纷看向黄新华。

  黄新华此时也是震惊不已,刚刚回过神,听到这个问题,不禁苦笑,道:“唉,你们是不知道,这个李暮的性格,实在太谦虚了!”

  ……

  黄新华把关于李暮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尤其是极薄金刚石砂轮切割机的研究上,更是坦言自己是受到了李暮的引导,才能那么快地成功。

  听得一众教授赞叹连连,徐青眼中更是目露异彩。

  黄新华说完后,看着实验室内震惊的众人,又道:“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大家不要拆穿李暮。”

  此话一出,陆骞就忍不住道:“这是为什么,黄教授?”

  “是啊,总不能说是我们这群老家伙研究出来的吧?”顾鸣跟着道。

  一众教授和专家连连点头,和一个后辈抢功劳,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大家稍安勿躁,我不是这个意思。”黄新华连连摆手。

第89章 这种极有天分的学生,就是要好好引导!

  黄新华解释道:“李暮天赋出众,但年龄太小,太早有了盛名对他而言不是好事,这是其一。”

  “其二,是我觉得,李暮之所以想隐瞒,除了性格谦虚之外,还有一层考虑。”

  “你们说说,要是有人一下午,就把困扰了你们几年、几十年的问题解决了,你们会怎么想?”

  黄新华的话可谓说到了众人的心坎里。

  大家都是分别在半导体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可这边还在探讨光刻胶的解决方法,就有人直接拿出了近乎完全的思路来。

首节 上一节 75/8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