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713节

说楼兰改名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冒顿入侵西域各国,匈奴的主力除了单于廷精锐之外,就是右贤王账下的牧民组织为兵,后面西域各国也就成了右贤王管制之下,楼兰也就成了右贤王的驻地。

汉初时期,经常入寇边疆的就是匈奴左贤王管理的那批部落,后面匈奴左贤王有些招架不住,匈奴右贤王就从西域转到了河套并建成高阙,要不原先是一直待在楼兰地界。

“说来也怪,匈奴没落久矣,楼兰人却不起复旧名,仍以鄯善为名。”纪昌说这个只有一个目的:“可见西域之人何等怯弱。”

怯弱吗?刘彦也找不到其它的解释。

强者本来就有强加一切给予弱者的权力,楼兰只是一个例子,就是半岛那边要叫什么国家,不也是中原王朝说了算,让叫朝鲜就是朝鲜,半岛人自己取名字不被中原王朝承认就不算数,连带倭列岛也是那个样子。就是等中原王朝不再强大时,人家就不再用那些名字,认了新爹搞去汉化,还处处恶心自己曾经千人的主人。

“三十六国灭亡多数,一些国名已经转为地名,如且末、精绝、拘弥等国。”刘彦说的这些是在鄯善周边已经灭亡的国家,他看向王辇之外的田野,幽幽地说:“倒是乌孙竟然还健在。”

“乌孙一度灭国,由冒顿扶持再次复立,后在匈奴与先汉之间摇摆不定。”纪昌显然是有做过很好的功课:“匈奴强大之前,有派兵参与攻击先汉。等待匈奴势弱却蚕食助己复国恩人,向先汉进行讨好。”

国家与国家哪有什么恩情的说法,乌孙那样干只能说统治者非常合格,匈奴强大时就抱匈奴人的大腿,等汉室成为汉匈之战的胜者又抱汉室的大腿,不就是依靠这样才能威慑西域诸国,常年坐稳西域霸主的地位?

“先汉与乌孙有过和亲。”纪昌说这话的时候是先看了一下刘彦,果然见刘彦皱眉,说道:“远嫁之刘细君一生凄惨勿论,先汉亦无得甚好处。”

细君在先汉时期可以理解为小姑娘,刘细君就是一名年纪很小的小姑娘,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她是刘彻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翁主晋级成了公主,被送往乌孙进行和亲,嫁的还是一个即将入土的老头。

刘彻为了拉拢乌孙是做到了不留余力,刘细君早逝之后,为了保持姻亲之国的关系又从宗室选了一名翁主,那人就是起兵参与同姓诸王“七国之乱”的楚王刘戊之女刘解忧。

刘解忧同样是年纪轻轻就远嫁乌孙,嫁的对象还是一个即将入土的老头,还是作为妾室,不是正牌妻子。老头死了之后,她遵从草原人的习俗成了续位者老头弟弟的媳妇,后面还要屈从三嫁,每次都是迫不得已,一生又能好到哪去。

纪昌冒着大风险说那些,是并不认同先汉的和亲政策,说那些话自然也是有理由。

刘彦在今年又多了三名后代,两位妃子一前一后生了两名闺女,倒是被临幸的一名女官给生了个儿子。

纪昌说那些当然不是觉得刘彦会生起远嫁和亲,是有十足的把握认为西域某些国家会不开眼,乌孙尤其可能干出求和亲的事,毕竟是有先例来着。

刘彦是孤家寡人,并没有血亲,和亲找不到宗室之女,就是能随便找个人赐个公主名头,也绝对干不出和亲的事来。

以纪昌对刘彦的了解,一旦西域有某个国家不开眼求下嫁公主,就是想娶个光有名头的公主,刘彦真能干出那种因怒兴兵的事。

汉国八年之间消灭那么多国家,真正去搞过内政的地方也就是青州,其余各地只能说是进行维稳,整个国家现在基本和烂摊子差不多。

打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那是清楚不消除这两个鲜卑的威胁就留下大害,觉得应该转头过来关注内政的人也就忍下来。可要是消除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这两个威胁之后,国家还不用心发展内政,那可真的是忍不了。

包括纪昌在内的一些人,他们对刘彦现在就叫谢安窥探西域是一种迟疑心态,真心怕刘彦不理会国内糟糕的内政立刻进军西域,所希望的是能消停上几年。

“泰安说的这些,寡人清楚。”刘彦有巨大威望,倒是不忧虑国内百姓造反,但清楚光有军事强悍等于是一条腿走路。他却是要先提个醒,也就说:“便是西域无法传檄而定,仅凭一个常备军该能横扫。”

纪昌却说:“北疆草原还未完全平定,鲜卑草原的残余需要威慑,半岛亦是一时难以治理。”

“寡人已经让谢艾重返柔然山。”刘彦可没想放弃草原:“郁久闾跋提会是一颗好棋子。”

郁久闾跋提是现任的柔然可汗,知晓汉国在南边横扫诸国后,是很想与汉国建立良好关系。

拓跋一族和慕容一族逃窜到鲜卑草原,而鲜卑草原就在柔然疆域边上,再来就是与柔然比邻的东高车和西高车也不安份,柔然现在极度需要一名朋友。

按照谢艾的汇报,郁久闾跋提想要交好汉国,是想从汉国这里获得物资,甚至都想要组成联军一同应对东高车、西高车、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

汉国中枢正在推演时局,暂时与柔然结成盟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要不要派遣军队,或是物资该怎么个提供法,都需要近一步商议。

“半岛之民的安置是一个大工程。”纪昌没回来之前,吕泰就已经在干人口登记的事。他说:“以之前定议,半岛男子皆为奴隶,适龄女子优先许配有功将士。想要完成此事,征东幕府所在之军,需得是常年处于戒备状态,所属仆从军补给耗费颇大。”

当然了,目前半岛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对人口登记还算是配合,就是对将被内迁很是抵制,不少地区是发生了暴动,却是被征东幕府序列下的倭人仆从军轻易镇压。

没有动用本国常备军和郡县兵进行镇压,是使用仆从军去镇压,那是一种仇恨转移策略,反正坏事都由仆从军去干,汉军偶尔出来当一当仲裁者施舍一些仁慈还能被当成好人。这坏到冒泡的主意可不是刘彦提出来,是御使大夫桑虞的建议。

说到桑虞,刘彦现在想的是桑虞到各地巡察的事。

汉国进入到内政建设阶段是必然的事情,想要干事先将官场梳理一遍是程序,既是清除害群之马,亦是进行必要震慑,才能使地方官员悠着一些。

“敲一棒子,打死一些,也该找些典型竖立榜样。”刘彦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老祖宗早就玩腻了,却无比有效:“委任个学派为官者,该去书桑虞多多观察。”

纪昌自然是应承下来,就是有些担心桑虞能不能秉持公心,可别因为世家大族要被学派分摊权利干一些龌蹉事。

第651章:上国人

李石听着是一个汉名,可实际上是一个百济人,还是混血的百济人。他的母亲是早年间从燕地逃到半岛的流民,有了一手不错的打铁技术,逃到百济后被一个使者抓捕为奴,后面也因为打铁技术真的不错给赏赐了一名韩人女奴。

所谓的韩人,指的是马韩,辰韩、弁韩,他们在半岛有属于自己的政权,也就是新罗和伽揶,不过真正作为主人的是在新罗。在高句丽和百济地位异常低下,基本是作为社会的最底层。

百济的使者就相当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县令,只不过百济的使者可没法管数万人的县,能管上数十上百人就算是颇有家业了。

没说错,百济的政治体系与中原王朝不同,百济比中原王朝的“家国天下”执行得更彻底,君王归君王,各级贵族归各级贵族,虽然有划分行政区,可是那些行政区其实就是各贵族的封地,贵族对封地有完全的管理权。

百济之国,君王下职官主要以六畜名命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有称大使、大使者、使者的。诸加均辅佐君王,参议国政;王城以外的道,皆属于诸加。道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邑落内的“下户”,皆属奴仆。

使者理所当然也是贵族阶层,只不过他们一般是某个诸加的封臣,地位在豪民之上,能够有自己的封邑,有下属豪民,少不了还有一帮下户和奴仆。

对于李石来说,前面的十八年就是奴隶生涯。等待汉国灭了百济,他的生活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一切是建立在他有一个汉人血统的爹。

百济不复存在,汉军带着仆从军行走各地,每到一地就是解除当地武装,人口的登记也随之进行。

李石还能清楚记得自己的登记流程,负责登记的汉军问的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姓甚名谁,今年几岁,双亲为谁,落户何方,谁人之下。他在被问及有无汉家血统时还有些懵,原因是真不知道血统是啥玩意,老实回答自己的爹是从燕地而来。

就因为有一个汉人的爹,李石还被特意问及有没有配偶,他一时鬼使神差就将倾慕对象的名字给说了出来。而那个倾慕对象可是高高在上的豪民之女,并不是他这个奴仆所能垂涎的。

就是那么个流程,李石在户口登记上被填了一个汉籍,生活轨迹也神奇地有了改变,先是被人带去军营。他到了军营其实被吓得半死,还以为是要当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奴隶兵,可看配送的衣裳并不是那么回事,再看配套有一柄很锋利的战刀,下意识就觉得奴隶兵不会有这样的武器。

李石因为不识字没文化,十八年来也基本是活得浑浑噩噩,算不清楚在军营待了多少天,只是在汉军的约束下不断进行一些军事训练。不过,他总算没完全浑浑噩噩,发现同处一个军营的人,除了汉军之外,基本都是一些混血儿,不是爹就是娘,反正都是从汉家就地来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聚在一块。

时间一久,李石甚至发现一点,有些人身上压根就没汉家血统,是在登记时偷奸耍滑。他不知道汉人……不,自己都也是汉人,称呼汉军该是叫王师,反正就是不知道王师有没有发现。

李石后面被放归回乡,他其实是十分不愿意走,除了在军营有吃有喝有穿还有赏钱之外,从一些文化课上也听到了属于汉人自己的辉煌,更能感受自己是真的被王师所接纳。

一回到原先的地方,李石惊奇地发现原来的主人,也就是那一家豪民被迁走,只是有些发晕那个之前倾慕的豪民之女被留下来,还从名义上成了自己的媳妇。他更惊奇的是,原先同样为奴隶的一些人,就是有汉家血统的人,竟然成了豪民一些财产的主人,他同样也有了一部分的财产。

首节 上一节 713/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