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谋天下

唐谋天下 第242节

何况,这一切还不用他们出一分钱,都是李弘自己从太乙城出钱,至于户部,现在已经成了李弘的钱包了,恐怕除了户部侍郎敬晖,李治都不知道他大唐户部有多少钱。

两人站在空中楼阁,欣赏着脚下的天下,还没有一炷香的时间,兵部带着红翎的折子就从扬武手上,被带着来到了李治身边。

“陛下,兵部急奏。”扬武恭敬地说道。

李治接过来打开一看,眉头顿时就皱了起来,双手紧捏着急奏,不出声的望着远方。

武媚看了一眼李治的神情,刚刚听到急奏提起来的心,不由自主的便放了下来。

原本她还以为李弘那小兔崽子是不是又作什么妖了,但看看李治那虽然严肃的表情,却没有焦虑,显然是其他事情让他忧心。

李治看了一眼武媚,见她望了自己一眼后,便把目光又放在了脚下的长安城上。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有些沉重地说道:“果然是不出李弘所料啊。”说话的同时,李治是不由自主的连连摇头。

“陛下您是指何事儿?”武媚并未看那份急奏,只是淡淡的扫了一眼,问道。

“当年弘儿与戴至徳因为出兵辽东一事儿,闹的满朝堂乌烟瘴气,最终以弘儿罢免戴至徳礼部尚书,包括其他几人的官职,从而终结了此事。但现在,一切都如弘儿几年前预料一般,高丽与新罗联兵,开始向我大唐这边出兵了。”李治眼神中闪过一丝怒意。

如今想来,当年的事情真是惊险万分啊。

如果当初不是李弘以强硬的态度拒绝出兵,那么时至今日,大唐这几年,需要在高丽投入多少兵力跟金钱?

当年如果出兵援助,那么今日高丽与新罗联兵攻唐,这可又将是大唐自己养虎为患、自食其果的一件极为讽刺的事情。

戴至徳当年力主出兵,也不知道他现在会作何感想?

“朝堂上已经任命契苾何力为东州道行军大总管,高侃为副总管。任命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大总管,杨昉为副总管,联合出兵高丽、新罗。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这要是依着你当年的意思,这几年我大唐的损失,你担待的起吗?”李弘一手抚摸着白起黑乎乎的硕大狼头,神情轻松的看着身前的戴至徳。

戴至徳一言不发,他不相信和平了好几年的辽东一带,会有战乱发生。

李弘吃吃笑着,把手里的奏折递给了戴至徳,说道:“虽然你远离朝堂已经快要四年了,但朝堂上的奏折真假,想来你还是能够辨认的,拿去看看。”

手里的奏折递给了戴至徳,李弘缓缓起身踱步道:“时间有时候能够很好的证明,一个人的决策是对还是错。有些事情,我们经过缜密的计算、推敲,完全能够摸清楚其脉络。就像我把你召到吐蕃,我不知道你心里是不是很恨我,或者认为我是因为当年之事,故意刁难你。”

“小民不敢。”戴至徳痛苦的闭上了眼睛,手里的奏折仿佛有千斤重,压的他不得不松手,放弃了手里看完的奏折。

阿史奴看着奏折飘落在地,急忙小心翼翼的在白起的注视下,捡了起来,然后便站在一边,等着李弘要回。

“我们常以莫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警醒自己,但你戴至徳却没有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此话只适合你这样的人。以我大唐的宽容来与高丽、新罗之愚昧之辈推心置腹,已经不是君子之所为也。他们还是未开化的顽民,在我大唐,他们的婢女,在他们新罗可是享有着崇高的地位,谁家的女儿在大唐侍奉达官贵族,可都是荣耀啊。而你却要与崇拜婢女之人推心置腹,岂不是可笑?”李弘拍了拍戴至徳肩膀,示意他在一旁坐下。

至于阿史奴,到现在为止,他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只要一会儿交给无法无天,好好的拷问一番,想来一定能够挖出不少东西来。

“不知殿下召我等来吐蕃是何用意?是因为小民当年不敬殿下,所以这是流放万里吗?”戴至徳被罢官四年,如今依然是一身文人的骨气。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了,戴至徳,你我朝堂之上争吵了好几年,以你看人的眼光,你觉得我李弘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吗?还是你觉得我李弘小心眼记仇,对付你还需要等到现在?”李弘看着半梅给戴至徳放了一杯茶,真有股把热茶从戴至徳脑袋顶浇下去的冲动,看看脑袋里装的是不是真的浆糊。

“殿下,恕小民无礼。小民虽然不知道殿下为何召我等前来吐蕃,但当初在朝堂之上,小民从来没有真正的恨过殿下您。因为政见不合,小民在朝堂之上树敌也不少,但小民却不明白,为何罢免小民官职后,还要用小民。”戴至徳返老还童了,这个时候开始矫情起来了。

“我说戴至徳你真没劲,你是小孩子吗?怎么这么大岁数了,还矫情起来了?罢免你官职怎么了?以你的德行,你自己看看,如果当初不罢免你,如果当初按照你的提议,大唐在辽东用兵,现在我们得到的是什么?还不是跟这个吐蕃一样的白眼狼……你看什么看,又没说你!”

李弘说到最后,看着白起又冲他翻白眼,于是对着白起吼道。

最后一句没把白起吼住,倒是把戴至徳吓了一跳,但换来的还是白起对他的翻白眼。

第220章 节儿

戴至徳想不明白,原本看不上自己的太子殿下,为何现在看着又像是要重用自己?

刚被太子殿下数落了两句的他,坐在椅子上直梗脖子。

等李弘把那头也同样不满太子殿下说它白眼狼的白起赶出去,戴至徳这才问道:“那就还请太子殿下告知,召小民来吐蕃何意?”

“很简单,你不是一直想在国子监任职吗?现在好了,我给你一个国子监祭酒的位置,监丞以及主簿、录事都由你来决定,如何?”李弘看着戴至徳的黑脸,经过这一路的风餐露宿,比以前更黑了。

“在这里?在吐蕃设立国子监?”戴至徳感觉自己的嗓子有些尖,很像扬武或者连铁的嗓音。

“对,就在吐蕃,你的职责就是替大唐教化吐蕃万民,让他们学习我大唐的文化。至于教授什么,你什么拿手就教授什么,人手不够,你可以从长安国子监、弘文馆借人。”李弘看着戴至徳的眼睛,真诚地说道。

李弘允诺他从国子监跟弘文馆借人,但却只字不提从他东宫的崇文馆借人。

戴至徳不用想都知道,这是明摆着不让崇文馆的知识传播到吐蕃。

“番外蛮夷,小民怕辜负了殿下一番苦心。”戴至徳捋须说道。

但那个样子,看着倒是跃跃欲试,根本不像是嘴里说的客套话那般不情愿。

李弘笑了笑,随意地说道:“无所谓,你把他们教成什么样子都行,只要最后认识我大唐的文字,知道之乎者也,知道孔孟之道,对,就以孔孟之道为主,其他辅之。”

说道孔孟之道,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啊,别的不敢说,最起码给人洗脑,让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这不也就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这些都是我大唐先贤毕生所得,如何能够轻易教人?况且,就算是小民想教,他们能学的会?”戴至徳就差把口袋捂住了,好像很怕李弘把他的满腹学问,全部掏光送给吐蕃。

“教多少算多少,此事就这么定了,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要是不同意也行,你就自己走着回长安吧,我不会派人送你的。”李弘懒得跟他废话,明明很想试试,却还在那里装作半推半就,整的好像李弘求他似的。

“既然如此,小民从命便是,不知殿下打算让小民在这里教授几年?还有,既然是设立国子监一样的学府,那么总得有地方受学吧?”戴至徳看着李弘不耐烦,也直截了当,不再兜圈子了。

“大昭寺用来作为受学之地,至于各种经费,自然是由吐蕃来出,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你们的俸禄自然也不会很低,怎么着也得比长安城的高个几十倍吧。”李弘拿定主意了,在自己离开吐蕃之前,一定要替戴至徳好好的宰吐蕃一笔。

跟戴至徳刚刚商议完受学吐蕃一事儿,文成公主就寒着脸走了进来,看李弘的眼神,就跟看见苍蝇一样的讨厌。

“咦?姑姑您咋来了,这几天侄儿求见您都求见不到,今日怎么突然冒……错了,您今日怎么有空了?”李弘从椅子上跳下来迎接文成,一边挥手示意戴至徳先下去吧。

“你只需告诉老身,你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宫殿?”文成听到李弘说话,就气的浑身发抖。

也不知道这么多年,长安大明宫里的武媚是怎么熬过来的,反正她是丝毫不想看见这个欠揍的东西了。

首节 上一节 242/9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席卷天下

下一篇:抗日之怒火兵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