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谋天下

唐谋天下 第45节

每天早早背着他的小背包过来请安,然后老老实实的不用人催,自己就蹦蹦跳跳,哼着不知道什么调子的曲儿,就去了弘文馆受学,主观能动性无缘无故的提高,让李治、武媚两口子目瞪口呆。

看着李弘像清晨早起的鸟儿般,欢快唱跳着的背影,李治喃喃对武媚说道:“要不找高僧给他做做法?找道士给他驱驱邪?”

武媚一听此话差点儿没昏过去,气的在李治腰间狠掐了一下,扭头便回宫了,这么不着调的父亲还真是……让李弘传染的吧?武媚想着。

李弘在弘文馆翻遍了群书,终于在一卷竹简上找到了一篇蝇头小字,《本经》有记载,又名《神农本草经》。

而此书也曾被收录进《隋书—经籍志》,拿着竹简,李弘是无奈的摇头叹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有的发明创造,基本上都是跟药理有关。

就是这水银,这么有毒的东西,竟然也是因为药物而被人发明出来,真不知道该是喜还是该悲。

拿着竹简找到上官仪,让人家帮着他把《本经》找出来。

上官仪一脑袋的问号,这代王要么不受学,要不就是一猛子扎进国子监的藏书中,不吃不喝的一天一天的过。

上官仪身为先生,看着一本正经的李弘,先是摸摸自己的额头,又是作势要摸李弘的额头,这代王不会是中邪了吧。

“代王可是哪里不舒服?想要找《本经》研究药理为自己开药方?”上官仪体贴道。

李弘不耐烦的打开他的手,气呼呼道:“我没病。”

“那不知代王为何要找如此生僻的书籍?”

“我有病行了吧!”李弘被气的无语。

“那代王应该找御医啊,代王,臣还是希望您先去看病,等治好了再来……”上官仪唐玄奘附身般说道。

“上官仪,本王命你现在就把《本经》交给我,否则治你个大不敬!”李弘被气的胡言乱语,大吼道。

上官仪捋捋胡须,心怀大慰的看着李弘,心道:“代王终于懂得进学了啊,不容易啊。不枉老夫一片苦心啊。”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李弘是目瞪口呆,看着在上官仪的指挥下,好几个人在国子监的藏书房出出进进,然后自己面前便多了一堆小山似的竹简。

李弘怔怔的看着上官仪,喃喃问道:“先生,您别告诉我这就是《本经》?”

上官仪拂须含笑,不无骄傲道:“不错,《本经》所有的竹卷走在这里,保存的完好无损。”

李弘不由的叹口气,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怪自己太着急了,忘了古人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名言了。

万卷书并不是指万本书,而是指一本书!万卷一词,不过就是眼前这一堆小山竹卷的最好注解。

古时纸张问世前,竹简则是刻录书籍的唯一手段。而一本书,要是赶上作者神经病点的、才华横溢点儿的,想要借一本书出名的,经常会出现一屋子竹简是一本书的情况。

第43章 百无一用是书生

李弘揉揉生疼的脑袋瓜子,疑惑地问道:“那个活字印刷难道你们还没有用吗?这些书为何还不赶紧抄录、印刷出来?”

不提还好,一提及这事儿,上官仪也不拂须微笑了,一脸的无奈跟遗憾:“代王有所不知啊,自从您弄出了这活字印刷,这下好了,国子监可是乱成了一锅粥,都是争着抢着要先印刷自己的书,哪还能轮到这些古先贤的书籍啊。”

自古文人相轻,重名轻利,活字印刷一出,如今大唐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的鸿儒大学,都是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的想印刷自己的书。但就没有人管这事儿吗?

“那就没有人管这事儿?你们就不知道上奏折问问陛下?”李弘不可思议的问道。

“能不上吗?可又有几个人愿意真心实意,希望自己的书放到后面再印?还不都是走过场,最后倒好,弄的门下省也懒得往上奏,只好留中不发,奏折全在门下省积压着。”上官仪长吁短叹说道,一副悲天怜人的姿态。

“那您的书可印刷了吧?”李弘似笑非笑的望着上官仪。

上官仪老脸一红,有些尴尬,含糊其辞道:“臣只是出了这一本而已,臣当年参与编纂的《晋书》,不还是没有来得及印刷吗?”

“唉,您说说您,就您那《投壶经》您也好意思率先印刷,有意思吗?十步开外往壶里投箭,您都能费事儿写出那么大的乐趣,先贤古籍您就不知道争取一下?”李弘有些鄙夷地说道。

“这……这,先帝曾经在这投壶一趣事上花费……”

“得得得,您给我打住吧,这还把先帝扯出来了,皇爷爷要是听见了,估计能气的从土里爬出来,把您斩了然后再回坟墓里去。”李弘毫不忌讳地说道。

上官仪却是听的神色惊悚,肝胆俱裂,这要是被旁人听见了,一个大不敬下来,自己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是个问号。

“是,代王教训的是,臣这就上奏折禀奏此事儿。可这印书一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啊代王,您想想,首先就得需要大量的上好纸张,而且装订、封印这都是需要人力的,国子监很难拿出一大笔费用。况且这洛阳纸是好,可洛阳纸也贵啊。”上官仪两手一摊,有股撂挑子的感觉。

“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是您的代表作吧,长安城文人士子人手一本,已经开始学着您那诗风吟诗作赋了,这时候了您觉得纸贵了,印刷您的上官体诗风您掏银子了吗?”李弘越来越觉得,文人阴起来真是卑鄙无耻到了极点。

看来还就得笑里藏刀李义府,或者大引人许敬宗这样的人来治,难怪上官仪后来他在朝堂上被人诬陷,此刻李弘都觉得他被人诬陷真是大快人心。

李弘想了想,说道:“以后无论谁想要印刷自己的书籍,没问题,自掏腰包,所有的费用都自己出,想要多少本给他印刷多少本,但一文钱也不能少!”

“代王,如此不好啊,这学问一事儿与铜钱挂上钩,难免让人笑话。”

“笑话?怕笑话就先印刷我大唐文人士子想要看的先贤古籍,而不是你们那些穷酸书,或是乱七八糟的诗。”

“难不成代王想要印完了一人发一本不成?您可要知道,这得多大的费用!”上官仪提醒道。

“您傻啊……哎呦,对不起,先生。”李弘急忙认错,刚才的事儿是上官仪不对,他还可以教训。

但这事儿说先生傻,就引来了上官仪的不满,狠狠的在他脑门上敲了一下,以示惩戒。

上官仪也知道,别看诸多皇子与公主里,只有这代王最不听话,但只有这代王心胸豁达,自己打了他一下,他也绝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回到后宫去告状。每次因错受罚后,代王是从来不会在心里记恨的。

“送书谁干啊,自然是卖啊,比如本经,印它百八十本,成千上万的,谁想看了,就拿钱买,不买就没得看,这样多好啊,您跟着修的《晋书》,不也可以吗,完全可以卖啊……”

“你……这些都是学问,如何能够用钱来衡量,你这是侮辱天下读书人!学问不可以买卖!”上官仪文人的风骨还在,听到李弘的话气的胡子乱抖。

李弘狡辩道:“学问不卖啊,我卖的是书啊,卖的不过是承载学问的纸张而已,里面的学问白送啊。”

“那样岂不是天下人,人人都可以买本书充作文人学士了?你试试去,如果你敢这样做,先不说我反对不反对,就是孔、颜两家,你看看能不能饶了你。”上官仪被李弘绕的有些蒙圈,但是坚守着学问不可买卖的底线威胁道。

“那照您的意思,这学问就只能抓在你们手里?死也不松手?只能从你们这里传出去?寒门学子如果想学点儿学问,就得拜你们为师?天下学问就得掌握在你们手里?如果这样,你们与五姓七家有何区别?九品中正制正在慢慢被废除,科举制则是面对天下所有人而设,学问自然是也是面对天下所有人,难道你们也想如五姓七家控制入仕官员般控制学问?看我父皇不收拾死你!”李弘看着眼前的竹简搬的差不多了,准备就往武德殿去了。

“代王,臣绝无此意。臣在弘文馆还是国子监,一直都以传播学问为己任,并未想过专美学问于一家。”

首节 上一节 45/9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席卷天下

下一篇:抗日之怒火兵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