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337节
事实上,这种学派思潮,直到后世《国富论》和李嘉图学派兴起之后才逐渐被彻底弃用。这涉及到一些列的大部头的、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论战。
然而索卢参却淡淡一笑,说道:“你错了。”
“最近一期的墨家的‘报’你看过吗?适在泗上让一个大布袋靠着热气载着人升到了空中,证明了气是可以分出轻重的。他又做了一些‘实验’,证明四周的气,不是空的,而是有实体的,只是你我看不到而已。”
“而且之前也有一期,说了这么一个实验,证明作物生长需要气中的浊气。浊气是阳气与炭燃烧之后产生的,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你也追随过巨子一些年,知道巨子当年就说过,看不到的东西未必不存在。比如他老人家对于声音的研究,认为声音存在,但是看不到,而且可以影响到水震动、并且以此做出了守城时候听敌人挖掘城墙的‘听音瓮’。”
“我在极西之地,听一名叫德谟克利特的人说起过,他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这一点与适这几年所说的一些东西是相似相同的。”
“农耕需要水、需要肥、需要气,并不需要土,这也是几年前的稼穑‘实验’所证明的。”
“所以,农耕本身也并没有让天下的‘物’增加,只是改变了物的形态和组合。消耗了水、肥、气,变为了果实。”
“这就像你说的,如果你认为捏陶罐烧陶的人,并没有增加天下的物,那么你说的这个‘物’,不是陶罐、泥这样的大物,而是极小的原子的物。”
“那么,种植农耕,难道不是和捏陶烧陶一样吗?把那些原子的物,变了形态和组合,把气、水、肥变为了粮食,和你说的捏陶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你还是要多看看那些报啊,不要臆断猜测,以为自己又知晓了天志!”
高个之人愣在那里,他平时也会经常看看墨家的报,但是这一阵着实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看。
他又知道索卢参这人,虽然狡猾,但是涉及到道义上的争论时,并不说谎,不由无可奈何。
看着索卢参脸上露出一种仿佛嘲讽一样、让他去多读书多学习的神情,脸上登时一红,讷讷道:“这……这……”
索卢参笑道:“你呀,你要是想要从根源上反驳这些东西,需要证明一件事。不是靠辩术去辩论,而是你只要证明气无重量、气是虚空、作物生长不消耗水、肥即可。”
“然而,巨子当年也说过。同一件事,或是、或非,不能既是、又非,这是墨家最基本的说知之理,这个你不会不懂吧?”
“现在适已经论证了‘是’,那么也就不可能同时是‘非’,所以你不可能从根源上反驳这些道理。”
“你以为那些延续了十多年的‘报’,仅仅是为了让市井之人觉得神奇、像是戏法吗?”
“也不枉你跟随巨子求学多年,虽然二十年前叛墨而出,可是那些道理你不该忘记啊。陶罐是陶罐,陶泥是陶泥,你不能够说陶泥就是陶罐。”
“如果你要是认为陶泥就是陶罐,那么就可以认为,粮食就是水、肥、气。”
“你连墨家辩术的基础都忘了,也难怪你忘了巨子的义,而求个人的欲利。”
这一番话说完,对面两人的脸色更红,低头不敢与索卢参对视。
索卢参叹息一声摇摇头,说道:“如今墨家的学问,已经完善,你们用这些臆想的学问去攻讦,那不就像是当年巨子所言的用鸡蛋去碰石头吗?”
“要么,你们就不要说什么利天下、天志规矩。你们这么做,为了不过是个人的私欲,却偏偏要扯什么利万民、天志规矩,难道不是自取其辱吗?”
“你们呀,这是在战场上逃走,却不知道羞愧,反而非要说自己逃走是一种英勇,这才是可笑之处啊!”
几句话怼的两人不能反驳,无言讷讷。
墨子曾言,天下万物的本质本源,都是相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在这场索卢参与的这场争论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在某些层面上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当年重农学派的基础就是认为农业是唯一可以增加世界的“物”的人类活动。
这个学派彻底倒台,源于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在之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发扬光大后彻底没有了信徒。
然而这个学派原本可能不出现,因为拉瓦锡证明了“质量守恒”是在1777年,真正发展并且完善、被天下人所接受更是要到一百年后。
假如质量守恒学说早数百年出现,那么重农学派的根基也就垮掉了,因为在质量守恒的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下,农业并没有增加“天下的物”,那么这个学派的物质基础就不会存在。
经济学概念能够反驳的东西,有时候也可以用自然科学来反驳,天下的思潮就是这样的神奇,而往往这种反驳竟是致命一击,釜底抽薪。
抽象的思维,必然源于物质的基础,这是不可更改的至理,当物质基础改变,一些理论还未发扬就已经成为了臆想,不可能被天下士人学说门派接受。
天下的制度,也必然源于物质的基础,这是不可更改的至理。所以墨家这些年一直在悄悄改变世界的基础,以铁器牛耕火药,来瓦解世卿贵族存在的物质基础,等待着天下基础成熟,然后再做他们想做的事。
慢慢的做,等水到渠成。而不是先挖渠,等待水来。
如今这水,还不够大。
而这水,正在逐渐漫涨,正如自然科学和平等博爱等思潮源于“文艺复兴”的基础,既有复兴,必然可知在复兴之前曾有过湮灭和消亡,所以才能称之为“复”兴。
如今诸夏之地,也正是百家争鸣将起之时,若不曾湮灭,又何必“复”兴?
第二十八章 同义
索卢参从始到终,一直没有谈利天下。
但是最后的那番话,实际上也就是在告诉对面那些人,他们的做法是在害天下,因为他们“利天下”的基础——农业是社会财富总和增加的唯一手段——是错误的。
基础错了,之上的所有推论都是错的。
既然没有什么利天下的可能,那就只能赤裸而又肮脏地只谈政策本身,是否能够利秦君、利叛墨集团。
两个脸色羞红的人,终究在真理面前无地自容,不再想着当了婊子却还要立牌坊的幼稚想法,也终于在几番尴尬的酒水下肚后说起了秦地变革的第三步。
而说到第三步的时候,索卢参一口酒差点喷出来。
因为对方说的第三步,叫做“上下同义”。
高个之士低头道:“墨子曾言,欲要成事,必要上下同义。是故要做到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索卢参闻言,忍不住说道:“你我相识也算三十余年,我今日才知道,你原来姓卢!”
高个之人自然不姓卢,但既是贵族出身,索卢参话语中的讽刺自然顷刻了解,这是用了《襄公二十八年》中断章取义的典故。
他却道:“民智未开,秦地与泗上不同。泗上可以做到集众义分是非,秦地不能。”
索卢参也不反驳,又问道:“那你又是如何做的?”
高个之人从怀里摸出一小册书,书名用的是墨家的贱体字,书名是《耕种法》,然后问道:“你认得这上面的字吧?”
索卢参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字用的都是墨家的贱体字,点头道:“这当然认得。”
高个之人笑道:“所以,还是要感谢适弄出的文字和纸张啊。秦篆复杂难写,学来不易,编户齐民统治基层,又需要大量的识字官吏,所以胜绰便借此字、此纸,编纂律令。”
“并且规定,这些文字,便是秦地吏人之书,称之为吏书。有了纸张和文字,便有了上下同义的基础。”
“我们编纂了政令、法度,如何稼穑、如何种植、如何牛耕,这些都可以从你们那学到,然后定下来怎么做,以官吏强制教授农夫,产量倍增。”
“民众得利,更加支持,于是广招小吏,学习文字,抄写律令,书同文、律同册。”
“我们和秦君制定了法令,传授给小吏,小吏学到后,教授给民众。断绝任何讲学之人在秦地游历、任何有悖于律令的学问都行焚烧,那么自然上下同义。”
“这本《耕种法》,就是农吏必学的,上面规定了什么样的土地撒多少种子、粪肥如何堆积发酵、灌溉何时进行最佳,这都是从你们那里抄来的,又因地制宜在秦地询问了农夫更改的。”
“农吏尚且如此,那就不要提那些律吏了。”
“秦君直辖的三县之内,一个声音、一个税率、一种法律、一种度量衡、一种义利,这便是我们所理解的上下同义。”
索卢参随意翻看了一下那本书,看上里面还夹杂了一些泗上的数字符号,问道:“你们连这个也用一样的?”
对面点头道:“仲尼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则是择其有利于君我者而学之,不利于君我者则焚之。难道我们的做法,不能够富国……呃……不能够众而治之吗?”
他本想说富国强兵,可之前的辩论中,索卢参全面地批判了他对天下财富总和增加只有农业的观点,因而这个富国二字不曾说完就声声噎了回去。
索卢参冷笑一声,说道:“可你忘了,当年巨子说过,利义统一。义,利也。你这上下同义,就要上下同利才能让这义可以实行下去。若无利,这义就不是义,而且不能持久。”
高个之人闻言,大笑道:“说得好!好一个上下同利。还是要感谢适的矛盾利益之说,我们去了秦地,那你说可以依靠的人,是哪些人?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的利就要受到损害,想要变革,必须要知道谁能得利?谁的利益受损?谁能支持我们?谁能反对我们?”
“若我们连这个也不知道,也枉为叛墨了。所以说,道理这东西,是对的,关键看是谁用!”
“那你说,我们的敌人是谁?”
索卢参淡然道:“你们迁都换地,变革法令,这敌人自然是秦地旧贵。”
高个之人点头道:“没错,所以我们需要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对抗那些旧贵。如你所言,要做到上下同利,才能够上下同义,但是利只能利一部分,不能说既利旧贵、又利百姓。”
“所以,我们的政策,就是奖励耕战,战功和土地、家庭奴隶的数量有关。”
“如此政策之下,商人不能得利,做工多在作坊,那么民众想要得利,只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学习文字,熟记律法,与上相同,成为官吏。”
“另一种,就是战功。公子连在魏地多年,深知晋人何以善战,其根源便是当年赵简子的军功之法。”
“昔年赵简子迎战三卿,战前曾言: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于是军心大振,由此而胜。”
“世卿贵族之下,民众征战不能得利,他们缘何要战?如你们所言,他们不知道为何而战,又怎么能够善战?”
“于是奖励战功,使民众敢战,勇而受赏,使民众得利,这样就能做到上下同义,便又同利。”
“君上需要战争获胜,以此得利。民众需要战争获胜,以此得利。双方的利不同,但想要得利都需要战胜,这就是上下同利。”
索卢参想了一下,便问道:“具体如何呢?奖励什么?土地?哪有那么多开垦的土地呢?”
对面笑道:“不是奖励开垦过的土地。地广人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
“授田制下,一户百亩已是极限。打压商人,禁止土地买卖,那么土地本身并不能得利,必须要有人的劳动才能得利……”
说到这,索卢参哼哼笑了一声,正是笑这人说的“劳动才能得利”的说法,那人也知道这又是自己之前那些话的漏洞,也佯做不知,反问道:“假使一户,给你一千亩地,你不能买卖,也没有雇工,这一千亩地有什么用?”
索卢参点头道:“这个道理你不必跟我说。那对于获得战功的人,你们奖励什么?”
那人道:“奴仆!授予更多的地,如果没有奴仆,那么就算不上奖励,因为你耕种不过来,土地也不能买卖,所以怎么能算是利呢?”
“奴仆,才让二百亩地真正变为二百亩地,而不是一百亩的耕地和一百亩的荒地。”
“获得最低级的战功,奖励奴仆一人,授田二百亩。以此类推。”
那人说完,冲着索卢参笑道:“你也不要觉得这样不好,其实这和宋国靠近泗上的那些地方的变革,也没什么不同。”
“我们是以律法规定他们奴仆的身份,你们喊着天帝之下人人平等,却放任富者兼并,贫苦无依者不逃亡泗上授田垦荒,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在宋地那些新贵的庄园里做工。你说,有区别吗?就在于一个嘴上喊的天帝之下人人平等?”
这话正骚到了索卢参的痒处,七年前在巴比伦塔墟下,他理解了很多事的根源,甚至开始思索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但他不觉得和这两个人能够辩论清楚,于是不谈,也不反驳,而是正色问道:“秦君三县,如何能有那么多的奴仆?”
那人道:“律法严苛,犯罪之人贬斥为奴仆;这是其一。谋反旧贵本身所有的奴隶、秦君本身拥有的奴隶,这是其二。其三嘛……”
嘴上露出了一抹笑意,说道:“其三,便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说上下同义同利,那么秦国就是秦君与授田农夫的秦国,而不单单是赢秦和那些世卿的秦国。如此一来,便可宣扬秦人与别族不同,以此掠夺奴仆。”
“你不要忘记,秦地地处西陲,羌人、义渠、翟戎、和夷……这些难道不都是奴仆的来源吗?”
“但是,我们的做法,还是可以让奴仆得利的。奴仆只要肯战,立下战功,也可以获得秦人的身份,授田分地。再说,那些夷狄在那里生存,也多艰苦,与秦人为奴仆,依旧是得利,你说对不对?”
索卢参闻言暗生警觉,墨家一直谈的,都是天下的概念,九州之内皆是天下。如今胜绰等人在秦地如此做,上下同利,那将来总有一天在秦人眼中,洛水之东便是魏族、赵族、韩族、郑族……
利益一旦生成,不可能说只对什么夷狄贬为奴仆的,这是必然的,不是道理可以约束的。
此时对方只说羌人、义渠,难不成将来真就不过洛水、不取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