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84节
韩绛没有反对的立场,不掺合辩论,但意见很鲜明。
“臣也以为士子入军伍有利于国朝军备强盛,畅通士子在军伍擢升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国朝新军再次如禁军一般沦落。”
“想当初,太祖仅仅十万精兵,便横扫天下,再看如今的禁军!遣士子入伍,并扎根军伍,有利于将圣贤之道教化军伍。此正合了先贤所言之有教无类!”
得!韩琦一方算是彻底败了。文彦博从这个角度阐述,还是很有见地的。
文彦博……其实,文彦博是因为审时度势,知道官家这个提议会在内阁议事上通过,所以才做出了跟韩琦不同的选择。
他考虑了,张方平、陈升之、王安石、韩绛、吕公弼,至少有五人是坚决支持的。而王珪肯定是模棱两可。
那怕是韩琦和司马光坚决反对,再增加他,一样改变不了通过这项议程的结果。
“臣以为官家所言极是!”
在王珪看来,官家的就是对的。看到大势一定,连模棱两可都丢开了,直接表明了态度。
“臣支持!”
其实吕公弼说不说无所谓了,只是按流程走下去而已。
“官家,根据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老臣以为士子入军伍的提议通过,可连同役兵法一并在第一次朝会上发布!”
富弼纯粹就是在走程序了,因为官家的目的就是要走一遍这样的程序。
“善!拟旨……”
秘书阁,也就是原来的起居舍人,便开始起草诏令了。在总监察官范纯仁的监督下,起草没有任何歧义的诏令……经过内阁第二道和第三道流程的诏令,是必须有监察衙门印鉴的。
估计整个内阁都没注意到,对于役兵法是否推行,也这样通过了。
第610章 攘外必先安内
大宋政和十三年春,国朝的第一次大朝会终于要召开了。
这也预示着赵曦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终于在大宋正式实行了。
在此之前,内阁成员曾建议更换年号,赵曦拒了,理由也很简单……国运蒸蒸日上。
虽然赵曦知道年号跟国运屁关系没有,但这理由却最有说服力。
自元日放衙,国朝偏远州府郡县的参政议政就开始往汴梁聚集了,轨道马车每日的客运,也随时准备着运送参政议政的专列。
因此,朝廷也专门向驿站和轨道运输拨付了专款。
对于进汴梁的这些参政议政,多数人对汴梁是熟悉的,因为多数是考举及第后,然后再外放到地方做官的。
只不过这一次进京与以前不同,这一次是彰显地位的一次进京。
想想就知道,在国朝,整个参政议政内阁全部算下来,问不足五百人,能参加大朝会,这本身就代表着进入了国朝最高权利阶层…~
至于是不是真的这样,见仁见智吧。总则,这样的一个机制,宣示着一个观念:国朝自上而下的思想统一,不再会出现政令只在汴梁的情形。
“哗众取宠,好大喜功!”
王雱冬季又有一次发病,这才刚刚好转,陪着老爹送走了不知道第几波拜访者后,跟他爹小声嘀咕着。
“雱儿,累了吧?明日让旁儿陪着爹爹吧。”
王安石看着在儿子身上晃荡的官袍,真不忍心呵斥他。不过他好像也没因为雱儿的口不择言呵斥过。
在王雱眼里,凡不是他爹推行的新法,都不是好新法。
可王安石却是深切!体会到了官家这些新政,给国朝带来的变化。
就比如这些天没断绝的拜访。说是门生故旧进京了来走串,倒不如说都是来讨主意的。
做一个国朝的参政议政,并不是你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每一位参政议政,都需要向朝廷提交一份策论,自己政务或者自己辖地的事务的策论。
这些拜访,更多的是来内阁的府上,问问清楚。
这也是王雱嘴里哗众取宠的来源。
王安石没呵斥儿子,却不代表他认同儿子的说法。让他休息,身体固然是原因之一,他那张口无遮拦的嘴,才是主要原因。
用这方法来提醒一下儿子。
王雱看了看爹爹的表情,顿了一顿说道:“孩儿明白,让旁弟陪着爹爹吧。”
而韩琦府上,陪着韩琦接待访客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忠彦。
韩忠彦现在是定州知州,是有被提名议政的,深受韩琦看重。
让儿子陪着接待访客,也有向门生故旧介绍儿子的意思。
国朝的三级决策制,在韩琦看来,若想在未来的朝廷中有所作为,官场中关系应该比以往的作用更大。
“爹爹,纯彦与往日大不同了。”
韩纯彦不是参政也不是议政,却一样有资格参与议政会议,是被总监察衙门抽调回京监督议政会议的。
因为他在怀州任职时,主办了两件监察案件,被范纯仁点名进京的。
至于到底有没有韩琦的面子,谁说的准。
“为父都想到讲武堂待一段时间。那地方真有点奇怪,就像炼炉,出来后都是人才。”
这几日访客有遇到纯彦的,韩琦发现儿子的官腔比他还打的好。